公元1910年大事件 1910年大事记 1910年重大事件记录

更多

1910年史志

    记录公元1910年大事件列表

    清-公元1910年-庚戌-宣统二年-清


    同盟会发动广州新军起义

    宣统二年(1910)正月三日,倪映典发动广州新军起义。先是光绪三十三年,同盟会会员赵声到广东任新军第二标二营管带,不久升任标统,扩大了同盟会在广东新军中的宣传组织活动。光绪三十四年(1908)秋,同盟会会员倪映典因与熊成基密谋安庆起义事泄,避走广州,被赵声推荐任广州新军炮兵排长。倪在广州设立机关部,“专以运动军队为事”,向士兵演说三民主义,揭露清廷暴政,许多士兵深受影响,纷纷要求加入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冬,广州新军及下级军官半数以上已加入同盟会。其时朱执信运动南海、番禺、顺德各省民军也大体就绪。革命党人认为组织一场大规模起义的条件已经成熟。同盟会南方支部遂决定在次年(1910)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后举行起义。不料当年十二月三十日,新军二标士兵华云衷因与警察发生冲突被捕。次日,第二标士兵数百人手执木棍,拥入城内,捣毁巡警分局,两广总督袁树勋派兵弹压,如临大敌。新军群情激奋,要求立即起义。军警冲突,打乱了同盟会预定计划。倪映典等决定提前于宣统二年正月初六日起义,正月初二日,倪从香港赶回广州,在燕塘新军炮兵一营,发现士兵已作好战斗准备,遂当机立断,枪杀一营管带齐汝汉,宣布起义。各营士兵纷纷响应,共推倪映典为司令。倪集起义军约三千人,宣誓“愿为革命战死”,冲毁协司令部,分三路攻打广州城。初三日晨,倪映典率领义军由沙河向大东门进军,欲占省城,与清巡防营统领吴宗禹军二千余在牛王庙遭遇。清水师居高临下,发炮轰击,起义军伤亡甚众。李准又命水陆缉捕处帮统李景廉指使巡防营军官唐维炯、童常标,利用二人曾加入同盟会,又与倪系安徽同乡关系,约倪洽商反正。倪中计遭敌突袭,中弹牺牲,两军激战逾时,起义军阵亡百余人,遂向燕塘溃退。次日,义军因弹尽援绝,无力再战,退守白云山、石碑一带,遂告失败。清军四出搜捕,起义军先后被捕百余人,逃到香港百余人。

    共和会成立

    宣统元年(1909)十月初九日,同盟会会员胡鄂公、熊得山、钱铁如等在直隶保定组成反清革命团体共和会筹备会。宣统二年(1910)四月初八日共和会在保定召开正式成立大会,与会者有天津、北京、保定、通州等地代表,宣示以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融合种族界限,发展全国实业为宗旨,拟俟机全体加入同盟会。代表举胡鄂公、林伯衡、熊得山等七人为干事,胡任干事长。参加共和会者多为京、津、保各学堂学生及新军第六镇士兵,共三千余人。后共和会相继在北京、天津、通州、太原、广州、桂林、武昌等地设立分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宣统三年(1911)十月十一日,该会并入同盟会京、津、保支部。

    清政府颁行币制

    宣统二年(1910)四月十六日,清政府颁行币制则例。该则例规定暂以银为本位,以圆为单位,以一圆为主,重库平七钱二分,另以五角、二角五分、一角三种银币及五分镍币,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种铜币为辅币,圆角分厘,各以十进,永为定制。

    国会请愿同志会发动第二次请愿

    宣统二年(1910)五月初十日,在国会请愿同志会的发动下,各省立宪派代表进行第二次请愿,拼凑成由直隶省绅民旗籍代表等十七个请愿团体组成的代表团,号称代表在请愿书上署名的二十余万民众,赴都察院呈递请愿书。书上后,清朝廷召开御前会议,经一番讨论,于二十一日下发谕诏,以“财政困难,灾情遍地”为由,坚持“仍俟九年筹备完全,再行降旨定期召集议会”,并指出“宣谕甚明,毋得再行渎请”。第二次请愿又以清政府的拒绝告终。

    第一次全国运动会举行

    光绪三十四年(1908),美国基督教青年会派遣体育干事爱克斯纳来华,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开办了“体育干事训练班”,组织了一些体育活动。为了扩大影响,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决定发起组织较大规模的运动会。宣统二年(1910)九月十六日,全国学校区分队第一次体育同盟会在南京举行。这届运动会分三组比赛:一是全国高等组分区比赛;一是全国中等学校组分区比赛;一是圣约翰书院等六个学校的比赛。前两组以华北、华南、上海、吴宁(苏州、南京)、武汉五个区为参加单位。竞赛项目包括田径、足球、篮球、网球四大项。田径有五十码、一百码、二百二十码、四百四十码、八百八十码跑,一百二十码低栏,八百八十码接力,跳高,跳远、撑竿跳高,铅球、链球等十二个单项。经过四天角逐,上海区获高等组田径、网球两项冠军,总分第一。华北区获中等组总分第一。圣约翰书院获六校比赛总分第一。这是中国全国规模的第一次体育盛会,所以辛亥革命后称这次运动会为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共有一百四十名运动员参加了这次赛事,但没有女运动员参加。

    立宪派发动第三次请愿

    宣统二年(1910)五月,由国会请愿同志会发动的第二次请愿失败后,在京请愿代表即举行会议,决定扩大请愿代表团的组织,打破原来以咨议局议员为限的界线,吸收各界团体参加,选派专员往各地游说联络,鼓动更多的人在请愿书上签名,预定在宣统三年初举行第三次大请愿。七月,各省咨议局头面人物在京召开联席会议,成立咨议局联合会,决定将请愿提前的资政院开议期间发动,遂加快了活动。他们一方面奔走于各省督抚门下,请封疆大吏联衔上奏;一方面函催各省各团体加紧请愿签名活动,并于八月组成请愿代表团到京。八月末九月初咨政院开议前后,各省代表团已经陆续到京,号称代表在请愿书上签名的一百万人。九月,将请愿书交资政院。请愿书谓“时局骤变,惊心动魄者,不一而足”,外而“日本遂并吞朝鲜,扼我吭而附我背,俄汲汲增兵窥我蒙古,英复以劲旅捣藏疆,法铁路直达滇桂,……德、美旁观,亦思染指”;内而“各省饥民救死不赡,铤而走险”,若不于宣统三年召开国会,“则全局瓦解”。九月二十日,资政院议决将请愿书上呈。二十三日,由东三省总督锡良领衔,共十八个总督、巡抚、将军、都统联署的奏折又到京。清统治者感到国内革命风声日紧,危机四伏;各省咨议局、绅、商、学界再三请愿;现督抚又联名电奏,若仍胶执九年预备成见,必陷入被劫。遂于十月初三日发出谕诏,宣布将九年预备立宪之期缩为五年,并称“年限一经宣布,万不能再议更张”,令各省请愿代表“即日散归”。

    国会请愿代表团被迫解散

    宣统二年(1910)十月初三日,清政府颁诏将召开国会期提前,立宪派对进行的这个决定虽极不满,但亦无可奈何。国会请愿代表团感到“既奉朝命,劝谕解散,自不能再行存在,致招干涉”。于是宣告国会请愿代表团解散。临散前,以代表团名义发出一份《通告各省同志书》,谓“甘等承全国诸父老委托之重,匍匐都门,请求国会,积态罄哀,一年于今,三次上书”,“千气万力,得国会期限缩短三年,心长力短,言之痛心”。表示了对清王朝假立宪的愤懑与无奈。但部分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于下诏当夜,约集国民公报报馆中,“经秘密会议,将以各省独立要求宪政”。

    《国风报》创刊

    宣统二年(1910)正月初十日,《国风报》在上海创刊。《国风报》为旬刊,每期八万字左右,社址在上海四马路。该刊设论说、时评、著译、调查、记事等栏目,以论说为主。该刊在创刊号广告中称“以忠告政府,指导国民,灌输世界之常识,造成健全之舆论为宗旨”。梁启超是该刊的主要编辑撰稿人,每期半数以上的文章均出自其手,所有稿件都由梁在日本大体编定后,寄至上海印刷出版。协助梁担任编撰的主要有汤觉顿、麦孟华等,是《政论》杂志停刊后,康、梁立宪集团的主要舆论工具。该刊上陆续发表了《为国会期限问题敬告国人》、《国会与义务》、《论请愿国会当与请愿政府并行》、《责任内阁与政治家》、《立宪国诏旨之种类及其在国法上之地位》等较有影响的文章,论及国会、内阁、官制、财政、实业、外交等问题,对当时立宪的理论和运动都有一定指导意义。

    《东华续录》刊行

    宣统二年(1910),《东华续录》(又称光绪朝《东华录》)由上海集成图书公司铅印出版发行。《东华续录》是朱寿朋仿照蒋良骥、王先谦等编辑《东华录》体例,收录光绪朝有关朝章国典、兵政大礼与列传等材料辑成的一部编年体资料长编。该书所刊文字主要依据邸抄、京报,部分采摘于报纸。起自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迄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八月,凡三十四年。共有六十四册,二百二十卷,四百六十余万字。

    文学社成立

    宣统二年(1910)冬,湖北新军中反清革命团体,振武学社领导人被逐出军营后,振武学社社务由蒋翊武代为主持,革命力量基本未受损失。风头过后,蒋翊武、詹大悲、刘复基、蔡大辅等集会于武昌阅马厂集贤酒馆,商定将振武学社更名为文学社,以研究文学作掩护,继续进行反清活动。宣统三年(1911)正月初一日,蒋、詹、刘、蔡以新年团拜为名,约集振武学社各标代表,在黄鹤楼畔风度楼召开会议,正式成立文学社。以“推翻清朝专制,反对康、梁保皇政策,拥护孙文的革命主张”为实际宗旨,遥戴孙中山为总理,以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共推蒋翊武为社长,王宪章为副社长,詹大悲为文书部长,刘复基为评议部长,蔡大辅、王守愚为文书员,邹毓霖为会计兼庶务。文学社成立后设总机关于武昌小朝街八十五号,并在汉口、汉阳等地成立分机关。以詹大悲等于数月前创办的《大江报》为喉舌,立“增进人群首先,提倡社会真理,灌输国民常识”宗旨,积极进行革命宣传,使湖北地区革命形势日趋高涨。随着社会上保路风潮的发展,文学社迅速扩展到三千余人,为武装起义打下雄厚基础。经同盟会中部总会筹划,文学社与湖北另一反清革命团体共进会于七月二十四日实现联合,共同组成湖北革命军总指挥部,并于八月十九日发动了武昌起义。起义后,文学社遂停止了活动。

    国会请愿同志会成立

    宣统元年(1910)各省咨议局代表“请愿国会代表团”第一次赴京请愿失败后,立宪派并不灰心,代表团亦随即在京召开会议,商议策划第二次请愿,为了有力地组织和发动请愿活动,代表团经讨论决定:一、扩大请愿运动的声势,组织“请愿即开国会同志会”,联合绅、商、学各界,“凡赞成请愿者,均得入会为会员”,京师设总部,各省设分会。二、依在沪会议,草拟咨议局联合会章程,定每年六月召开会议。三、设报馆刊行日报。不久,由张謇发起,由直隶咨议局议员孙洪伊等召集的国会请愿同志会在京成立。该会《章程》宣布:以“请求政府即开国会为目的”,“非到国会成立之日,不得解散”。随后该会创办了《国民公报》,由徐佛苏任主编,为速开国会大造舆论。该会还发表了《国会请愿同志意见书》,号召各地立宪党人参加到该会,以壮请愿声势。此后的几次大请愿,基本由该会组织主持。

    长沙发生抢米风潮

    宣统元年(1909)春夏间,湖北的荆江,湖南的澧水、沅水暴涨成灾,经年不退;长沙、衡州(今衡阳)、宝庆等地又遭虫旱之灾,澧州、安乡、常德、岳州、宝庆、衡州大批饥民逃往长沙。宣统二年(1910)春,湖南巡抚岑春蓂等官吏、地主豪绅,英、美、日等国洋行及奸商乘缺米之机,竞相抢购谷米,囤积居奇,哄抬粮价;并将大量粮食运往邻省,牟取暴利,致使全省粮食供应更加紧张。湖南常年米价,每石二三千文。该年二月初,每石已涨至七千余文,长沙米价更是一日数涨,致使民不聊生。广大饥民要求减低米价禁止奸商外运谷米,但官府对民众呼声置之不理。三月初二日,长沙南门外卖水为生的黄某之妻,两次去粮店买米,均空手而返,愤恨投水。黄某亦率子女投水,全家惨死。消息传出,民众愤极,初三日,长沙南城外民众一百多人,捣毁抬价的碓房,冲向鳌山庙巡警分局,要求开粜坊救济饥民。善化县县令郭中广被迫允次日开仓平粜。初四日,岑春蓂急派巡警道赖承裕带兵逮捕领头捣毁米店的木匠刘永福。官府失约捕人,使群众忍无可忍,立即聚集起来,将赖捆在树上鞭打。岑春蓂派兵救走赖,人群遂拥向巡抚衙门,要求“减价粜米”。沿途汇集饥民万余人,有的高呼“抚台给饭我吃”,有的怒吼“把抚台拖出杀死!”愤怒的饥民冲进巡抚衙门头门,“打辕门,毁照壁,锯桅杆,捣石狮”。当夜,城内外各碓坊堆站之米被抢劫一空。初五日,全城罢市。岑春蓂下令开枪,当场打死二十余人,伤四十余人。群众毫无惧色,徒手与清军搏斗。且愈聚愈多,两日间迅速发展到二万多人,捣毁米店百余家,焚烧巡抚衙门,捣毁关税、官钱局、大清银行等衙署,外国教堂、怡和洋行趸船栈房、美孚煤油公司,英美烟草公司、日本三井洋行、日本领事馆、日本邮局亦遭焚烧捣毁。岑春蓂走避,清军开枪镇压,民众又有死伤。初九日,英、美、日、法、德各国派军舰闯到长沙,配合清军镇压,捕数百人,伤亡不计其数,舆论大哗。湖南全省沸腾,各地群众“相继而起”。清政府被迫罢免岑春蓂,出示平粜,风潮逐渐平息。

    莱阳民众奋起抗捐  宣统二年(1910)春,山东莱阳地区遭受霜灾,冬麦枯萎,农民“缺食者十居八九”。但该县官吏竟串通地方豪绅,利用清廷举办“新政”的名义,额外增收捐税。四月十三日,山东莱阳饥民七百余人,在联庄会首领曲诗文率领下拥到县衙门,要求用被官绅吞蚀“积谷”抵充捐税,撤换鱼肉人民的差役,绅董乡长。翌日,县令朱槐之派兵镇压,引起群众极大愤怒。五月初六日,曲诗文带领数千乡民,焚烧土豪劣绅房宅。第二天,抗捐抗税民众增至三四万人,再次提出减免税捐钱粮等要求。朱槐之被迫允许,旋被革职。新任知县奎保仍照旧科收捐,并派兵往柏林庄捉拿曲诗文。五月二十六日,山东候补道杨耀琳率兵到莱阳镇压,烧杀抢掠,奸污妇女。莱阳民众愤官府食言,肆行焚杀。二十七日,在曲诗文、于祝三、李秀山等率领下,聚众数万,于南岚村正式起义。三十日,曲诗文带众攻打莱阳县城。山东巡抚孙宝琦急调登州镇总兵李安堂、新军第五镇第一协统领叶长盛率兵镇压。六月初六日,山东烟台道派何锡、修振邦等前往莱阳招抚,诱骗抗捐抗税农民停止反抗。初八日,叶长盛等炮轰莱阳,民众死四五百,伤千余人。后清军用火炮轰毁柏林庄,又杀伤民众数百人。曲诗文拒绝招抚,在莱阳城下与敌激战。清军猛扑起义军根据地马山埠,起义军力不能支,遭到失败,部分起义群众退往海阳、荣城一带继续斗争。

    咨议局联合会成立

    宣统二年(1910)五月,由国会请愿同志会发动组织的第二次速开国会请愿失败后,国内立宪派随即准备发动第三次请愿。江苏省咨议局议长张謇致函各省咨议局议长,邀请他们齐集北京,组成“议长之请愿团”。七月,各省咨议局议长或副议长等陆续到京,在京召开各省咨议局联席会议,并成立咨议局联合会。与会者推举湖北省咨议局议长汤化龙为会长,四川省咨议局议长蒲殿俊为副会长,孙洪伊、杨廷栋、刘崇佑、雷奋、周树林、汪龙光、孟森、吴赐龄、王法勤等为审查员。会议讨论了各省咨议局共同关心的问题和议案,决定在资政院开会之际,发动更大规模的请愿,并通过了向资政院提出的请速开国会案。在此之后,该会联合各省督抚、民间团体、商会、地方绅、商、学界及海外华侨,酝酿大规模请愿活动。宣统三年(1911)四月,该会在北京举行第二次常会,要求取消皇族内阁,商议组成全国性立宪派政党,五月初宪友会成立后,咨议局联合会遂告消逝。

    振武学社成立

    宣统二年(1910)春,长沙抢米风潮日涨,湖北反清革命团体群治社与另一反清革命组织首脑焦达峰联系,策划乘机于三月十五日午夜十二时发动起义,因被清吏发觉未成。清地方当局遂查封《商务报》,群治学社被迫停止活动。革命党人杨王鹏、李六如、章裕昆、廖湘芸等又商议将群治学社改为振武学社。八月十五日,杨、李等于武昌黄土坡新军四十一标一营左队队部召开成立会。众推杨王鹏为会长,李六如任文书兼庶务。章程佯称“本社专以联络军界同胞,讲求武学”为宗旨,借以掩护其反清革命活动。会上还制订了较群治学社更为严密的制度――标、营、队代表制,规定总部设干部会,由新军各标的革命分子派代表参加;各营、各队之间不得互相联系;营代表只能承标代表之命,队代表只能承营代表之命,以防泄密。要求每个社员每月介绍新社员一人,得不得滥收。以蛇山、蕲春学社作为各标、营联络机构。该社成员不久逾千人。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发觉后,未加声张,只将杨王鹏、李六如等人开除军籍,草草了事。

    冯如制成双翼飞机试飞成功

    宣统二年(1910),冯如制成双翼飞机试飞成功。冯如是广东恩平人,生于光绪九年(1883)。因家中贫寒,冯如幼年即随亲眷赴美国,在旧金山和纽约等地做工谋生。在“日作营生,夜习西文”的生活中,他逐渐感到“国家富强,由于工艺发达,而工艺发达以机器为权舆”。在纽约工厂里,他刻苦钻研机器工艺,经十多年努力,掌握了不少机械技术和机械学知识及电学理论。光绪二十九年(1903),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试飞成功,使冯如深受影响,遂立志从事飞机制造。光绪三十二年(1906),冯如回到旧金山,开始钻研飞机的设计和制造。在旅美华侨的热心资助下,冯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旧金山以东的奥克兰设场制造飞机,并于宣统元年(1909)建立了广东飞行器公司。同年,制成一架飞机。八月初八日,冯架机在奥克兰附近的派德蒙特山丘试飞成功。八月初十日,《旧金山观察者报》的头版报道了这次试飞的消息。宣统二年(1910),冯又制成一架当时世界上性能较先进的双翼飞机,从八月末开始试飞和表演,飞行高度为三百一十米,时速一百零五公里,大获成功,受到孙中山和旅美华侨的赞许,成为我国第一个航空设计师和飞行员。同年,他参加国际飞行协会举办的飞行竞赛大会,获得优等奖,并取得了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美国和英国都以重金招聘冯为飞行技术教练,但他决心报效祖国,拒绝了各国的聘约。宣统三年(1911)正月,他与助手朱竹泉、朱兆槐等人携带两架飞机回国,并准备将在美国的广东飞行器公司迁回广州,企图为中国的航空事业一展身手。由于当时的清政府对航空事业毫无兴趣,使冯制造飞机的一腔热望化为泡影。

    资政院开议

    宣统二年(1910)九月初一日,清政府在预备立宪中设置的咨议机构资政院开议行开院礼。摄政王载沣临院宣布训辞。根据《资政院院章》规定,资政院议员分钦选、民选两类,各占一百议席。钦选议员由宗室王公世爵十六名、满汉世爵十二名、外藩王公世爵十四名、宗室觉罗六名、六各院官员三十二名、硕学通儒十名、纳税多者十名组成;民选议员由各省咨议局选举产生,因新疆咨议局缓办未选出,共有议员九十八人。资政院常年会每年举行一次,以三个月为限;临时会无定期,以一个月为限。资政院职权为议定国家预算、决算、税法、公债、制定法规、弹劾大臣及议定奉特旨交议事项。资政院议长副议长由皇帝钦派,由贝子溥伦、法部侍郎沈家本分别担任。资政院开议三个月,民选议员希望资政院能做出点议会的样子,经常慷慨陈词,据理争辩,但除了转递了一份请速开国会的请愿书;并使几个兴学、垦荒一类议案得到清廷同意外,其余与时政相关的重要提案,均属徒费口舌。十二月初五日(1911),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闭会。立宪派人士称这个资政院为非驴非马的议会。

随机查看

更多

Copyright©2004-2012 历史上的今天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