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46年大事件 946年大事记 946年重大事件记录

更多

    946年史志

      记录公元946年大事件列表

      五代十国-公元946年-丙午-开运三年-五代十国


      南唐围攻福州

      南唐保大四年(946)三月,南唐泉州刺史王继勋至书福州威武节度使李弘义(李仁达)以示修好,李弘义因泉州旧属威武军,而王继勋居然与己抗礼,于四月派万人伐泉州。泉州都指挥使留从效废王继勋,代领军府,大败福州兵,并通报南唐。南唐以留从效为泉州刺史,召王继勋回金陵,并派兵助守泉州。南唐枢密使陈觉自荐到福州说服李弘义入朝,但至福州后却因李弘义声色倨傲,未敢提入朝之事,于八月返南唐。陈觉回程行到剑州(今福建南平),矫诏派人召李弘义入朝,自称权福州军府事,私自调汀州(今福建长汀)、建州(今福建建瓯)、抚州(今江西抚州)、信州(今江西上饶)兵马、戍卒往福州,由冯延鲁帅领。李弘义派杨崇保拒敌,为陈觉、冯延鲁击败。南唐军乘胜攻福州西关,李弘义大败南唐军。南唐又派王崇文、魏岑增援,攻克福州外郭,李弘义坚守第二城。九月,李弘义更名李弘达,奉表于后晋,后晋以其为威武节度使、知闽国事。九月,福州排阵使马捷引南唐军入善化门桥,福州将丁彦贞拒桥御敌,李弘达退保善化门,福州两重外城均已被南唐军占据,李弘达又更名李达,向吴越奉表称臣求援。十月,吴越出兵三万分水陆两路援福州,十一月潜入城,南唐军进据东武门,李达与吴越军共同拒敌不利,从此内外隔绝。福州城虽然危急,但因南唐将帅不和,各自争功,相互不配合,始终未能克城。直至保大五年(947)三月,吴越又派水军到福州,与城中军内外夹击,大败南唐军,南唐损失二万人,及无数的军资器械。李(仁)达归附吴越,从此吴越领有福州。

      契丹灭后晋

      后晋开运三年(946)、契丹会同九年七月,后晋枢密使李崧、冯玉得契丹卢龙节度使赵延寿有意回归中原的消息,深信不疑,命天雄军节度使杜(重)威致书赵延寿,赵延寿复信表示思归中国,希望后晋发大军接应的意图。八月,后晋北面行营都部署李守贞在长城以北打败契丹骑兵,后晋调李守贞回澶州(今河南濮阳)。九月,后晋河东击退了契丹三万兵力的进攻;彰德节度使张彦泽也相继于定州以北、泰州(今河北清泰)打败了契丹。此时,契丹瀛州(今河北河间)刺史刘延祚致书后晋乐寿(今河北献县)监军王峦,请求以城附后晋,并且称城中契丹兵力不多,后晋若攻城,自己可作为内应。又介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已北归,而莫州瓦桥关(今河北雄县)以北则因秋天多雨多积水,因此既便南部有变故,耶律德光也会因为路途遥远、积水阻隔无力救援。王峦、杜(重)威对赵、刘二人所言深信不疑,多次奏请乘此机会取瀛、莫(今河北雄县南)二州。于是李崧、冯玉准备发大军迎赵延寿,刘延祚南归。十月,后晋以杜(重)威为北面行营都招讨使,李守贞为兵马都监,率安审琦、符彦卿、皇甫遇等自广晋(今河北大名东北)向北进发,由于夏秋多雨,行军与运输困难,杜(重)威屡次请求增兵,后晋便倾所有禁军归杜(重)威麾,致使都城防守空虚。十一月中,后晋大军到瀛州,城门大开,后晋军反而不敢入城。杜(重)威派梁汉璋率二千骑兵追击契丹,梁汉璋败死,晋军南撤。此时,契丹耶律德

      光大举南下,从易(今河北易县)、定往恒州(今河北正定),后晋大军闻讯,准备取道冀(今河北冀县)、贝州(今河北清河西)向南。彰德节度使张彦泽从恒州领兵与杜(重)威等会合,说明契丹的形势,以为可以取胜,杜(重)威等率军又往恒州,以张彦泽为前锋。待晋军到恒州之南滹沱河中渡桥,桥已被契丹所占,契丹焚桥而退,与晋军成夹河之势。契丹原本怕后晋军强渡,与恒州城内外夹击,有撤退之议,没想到后晋军不敢交战隔河扎营。后晋北面转运使李谷献计,渡河夹击,众将领也同意此计,但主帅杜(重)威以为不可,反而派李谷南下督粮,而契丹则派萧翰从后面切断了晋军的粮道与退路。十二月初,后晋大军与朝中联系被切断,后晋奉国都指挥使王清请战,率二千步兵夺桥开路,多次请大军为后援,杜(重)威按兵不救,王清与部下全部战死,后晋各路军队士气由此丧尽。十二月初八,契丹从道外将晋军包围,晋军与外界失去联系,粮食也已吃完。杜(重)威、李守贞暗怀异志,杜(重)威派人暗中往契丹耶律德光营中请降。初十,杜(重)威设伏兵胁迫诸将于降表上签名,并命全军列阵,后晋士兵以为是与契丹作战,人人勇跃,待得知是投降,恸哭之声振天动地,杜(重)威降后,恒州、代州、易州先后降契丹。耶律德光率大军南下,杜重威率降兵以从,张彦泽则为先锋率二千骑兵直取大梁。十二月十七日,张彦泽入大梁(今河南开封),晋出帝点火,欲与后宫自焚,被亲军将领薛超所阻。张彦泽奉耶律德光与述律太后书抚慰出帝,出帝开宫城门,命人起降表,自称孙男、臣。张彦泽囚晋帝,迁于开封府,次年正月初一,耶律德光入大梁(今河南开封),降晋帝为负义侯。后晋亡国。

      张彦泽掠大梁

      后晋开运三年(946)、契丹会同九年十二月十七日,契丹先锋、后晋降将张彦泽、傅住儿入大梁(今河南开封),囚晋帝,纵兵大掠,二天才停止,都城为之一空。张彦泽于旗帜上题“赤心为主”,以示有功于契丹。军士捉人,张彦泽不问所犯之罪,只竖起中指,即推出腰斩,士民不寒而栗。曾乘醉杀后晋閤门使高勋叔父及弟。次年正月,高勋告诉辽太宗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杀张彦泽、傅住儿,市人争食其肉。

      契丹改国号为

      契丹会同九年(946),后晋开运三年十二月,契丹前锋入大梁(今河南开封),后晋亡国。次年正月初一,帝耶律德光入大梁,废东京,降开封府为汴州。以诏书赐名藩镇,晋藩镇争相上表称臣,泾州的彰义节度使史匡威不受命,雄武节度使何重建杀契丹使者以秦,阶、成(今甘肃秦安西北、成县、武都县东南)三州降后蜀。晋密州刺史皇甫晖、棣州刺史王建则率众逃奔南唐。二月初一,契丹建国号辽,改元大同元年(947),以镇州(今河北正定)为中京。

      曹元忠兼掌沙州

      后晋开运三年(946)三月,因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曹元深已卒,后晋以瓜州刺史曹元忠兼沙留后。

      吐谷浑白承福等被杀

      吐谷浑白天福五年(940)自契丹境南迁,居于河北、山西交界的山谷之中。酋长白承福于天福六年(941)率众归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被置于太原东山及岚州(今山西岚县北)、石州(今山西离石)之间,刘知远收白承福的精骑于自已麾下,表白承福为大同节度使。开运元年(944),白承福曾协助刘知远击退契丹,开运三年(946)夏季暑热,白承福属下的白可久帅本帐北返契丹,白承福等也颇有北归之意。刘知远请求后晋将吐谷浑部内迁,以免骚扰境内,后晋遂准备将吐谷浑部落一千九百人分别置于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及各州。刘知远贪图白承福等人的财产,于八月派郭威诱白承福等入太原,以谋叛罪杀白承福及吐谷浑酋长白铁匮、赫连海龙等五部落之人共四百多口,籍没财产。吐谷浑部落经此事件后衰微。

      定州民孙方简等聚众自卫

      定州(今河北定县)百姓孙方简、孙行友兄弟因北边赋役烦重,寇盗充斥,民不安业,率乡里豪健者占据定州以北狼山自保,遇契丹入寇,帅众截击,收获军资,牛马等,势力渐大,有一千多家。也时常深入契丹境内抄掠,所获颇多。附于后晋,为游奕使,因为所求不得,又降于契丹。后晋开运三年(946)初,契丹侵后晋,孙方简为向导。契丹灭晋,以孙方简为义武节度使(治定州),辽大同二年(948)辽太宗北归,迁孙方简为大同节度使,孙方简不受命,重又率三千人保狼山故寨,辽攻之不克。孙方简降于后汉,后汉仍委为义武节度使,以抵御辽。

    随机查看

    更多

    Copyright©2004-2012 历史上的今天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