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公元945年-乙巳-开运二年-五代十国
后晋大败契丹于阳城
后晋开运元年(944)、契丹会同七年初,契丹曾大举南侵,无功而返。当年十二月,契丹再次南侵,以卢龙节度使赵延寿为先锋,直指邢州(今河北邢台)。后晋以天平节度使张从恩、邺都留守马全节、护国节度使安审琦会合各道兵马屯于邢州,以武宁节度使赵在礼屯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不久,契丹帝耶律德光率大军而至,建牙于元氏(今河北)。后晋惧于契丹军的声势,稍后撤,结果引起各部军队的动摇,丢盔弃甲,一路焚掠,至相州(今河南安阳)时已经不成行伍。开运二年正月,契丹进逼邢州,后晋调邺都、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兵进军拒敌,义成节度使皇甫遇自滑州领兵赴邢州。契丹已寇邢、洺(今河北永年东)。磁(今河北磁县)三州,一路杀掠殆尽,进入相州境内。二月,后晋数万大军驻扎于相州之北安阳水南岸,皇甫遇与慕容彦超领骑兵侦察契丹军情况,于邺县(今河北磁县南)漳河边与契丹大军遭遇,晋兵边战边退至榆林店被契丹军包围。后晋军见前锋未回,安审琦力争发兵救援,率军渡安阳水,契丹军见晋援军已至,并传言晋大军将到,耶律德光连夜北撤至鼓城(今河北晋县)。而后晋军非但未能乘胜追击,反而以敌强我弱、城中粮少为由,引军就黎阳仓(今河南浚县),倚黄河为屏障拒敌以为万全之策,只留五百步兵守安阳桥。契丹赵延寿率数万骑兵至安阳水北岸,晋相州守将符彦伦虚张声势,契丹军不知底细绕城而过,赵延寿得知相州实是空城,由汤阴回军,作出攻相
州的姿态,而后晋在黎阳,则马全节等拥大军不敢追击。后赵延寿未攻相州继续北撤。二月,晋出帝采纳马全节的建议,乘契丹军北撤之机,大举径取幽州,命杜(重)威会同马全节等进军幽州,自己亦御驾亲征至澶州(今河南濮阳),并于三月份重修德胜城(今河南鄄城北),与澶州、邺都成三角相倚之势,互相呼应。三月,后晋各路兵马于定州(今河北定县)会师,攻契丹,连下泰州(今河北清苑),满城、遂城(今河北徐水东),俘虏契丹酋长没刺及其士卒二千人。契丹八万北撤大军闻讯后,卷土重来,晋军退保泰州,又进而退至阳城(今河北保定西南),晋军与契丹军交战,北逐契丹军十几里,契丹撤过白沟。二十六日,晋军列阵南撤,被契丹骑兵包围,且战且退,次日行至白团卫村,契丹一面重重包围晋军,一面派奇兵断晋军粮道,当时风力很大,契丹一面放火助威,一面以铁甲精骑兵骚扰晋军,晋军则因营地无水源,人马俱渴,将士纷纷请求出战。杜(重)威主张待风势渐小视情况而定,李守贞、药元福、符彦卿等则认为与其束手待毙,不如乘风力莫测奋力还击。于是晋军乘狂风大作、天昏地暗之际,以万骑之势横冲契丹军,契丹大败而逃,势如土崩,丢弃的马匹铠仗遍野,后晋步骑兵并进追击二十余里,耶律德光只身而逃。晋军虽获大胜,但因人马饥渴,退保定州。
后晋册封高丽
后晋开运二年(945)十一月,后晋册权知高丽国事王武为检校太保,玄菟州都督,充大义军使,封高丽国王。希望以此联结高丽,由高丽自东袭击契丹以分散契丹兵力,但高丽实际兵力极弱,根本不能与契丹为敌。
《旧唐书》撰成
后晋开运二年(945)六月,后晋宰相监修国史刘煦、史官张昭远等上新修《唐书》二百卷。本书最初于天福六年(941)四月,由当时的宰相监修国史赵莹奏请编修,同时下诏征购史馆所阙李唐各朝实录,历时四年余至此时完成。后世为与宋代欧阳修、宋祁等所修《唐书》相区别,称后晋所修这部唐代史为《旧唐书》。
恒安撰《续贞元释教录》
南唐保大三年(945)、后晋开运二年,沙门恒安撰成《续贞元释教录》。此前南方写经多依《开元释教录》,恒安自北方写《贞元释教录》续入藏经所编《续贞元释教录》,除《贞元释教录》外,还包括《千钵曼殊室利经》、《一切经源品次条》。
李仁达据福州
闽天德三年(945)、后晋开运二年二月,闽人李仁达又杀福州都督王继昌,三月,迎雷峰寺僧人卓岩明为帝,称藩于后晋,称当年为天福十年。李仁达原为闽元从指挥使,反复于闽、殷之间。朱文进据福州,恶其反复,黜居福清。朱文进败亡,王延政派子王继昌镇守南都,以飞捷指挥使黄仁讽为镇竭使。当时南唐大军压境,而王继昌又不知体恤将士,为人所怨。李仁达与陈继珣劝黄仁讽自取福州,得黄仁讽同意,遂杀王继昌及大将吴成业。王延政闻讯,杀黄仁讽全家,派张汉真领五千水军会同漳州兵共讨福州。四月,黄仁讽知全家遇害,奋力而战,大败闽军,捉张汉真斩之。李仁达命黄仁讽、陈继珣分别屯于福州西门和北门,不久又以谋反罪杀二人,集兵权于一身。五月,李仁达又杀卓岩明自立,称威武留后,用南唐保大年号,向南唐称蕃,同时也遣使入贡于后晋。南唐以李仁达为威武节度使,赐名李弘义,编入宗室属籍。而李仁达派使节与吴越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