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3年大事件 1903年大事记 1903年重大事件记录

更多

1903年史志

    记录公元1903年大事件列表

    清-公元1903年-癸卯-光绪二十九年-清


    震旦大学成立

    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月初三日,法国传教士出资创办的震旦学院(震旦大学前身)开学。该学院创建的发起人为马相伯。马相伯是江苏丹阳人,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他于同治九年(1870)获天主教神学博士,授职为神甫。同治十一年(1872),他担任上海徐汇公学校长一职。后曾任清政府驻日公使参赞、驻神户领事等职。震旦学院是由他商请耶稣会创办的,校址设在徐家汇,马相伯自任总教习(即院长),各科教师由耶稣会委派教士担任。学院设预科、本科二制,预科一年卒业,本科二年卒业。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初,该院部分爱国师生因学潮脱离该校,马相伯等遂以这些人为主,在上海江湾新创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

    拒法运动发生

    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起,广西民众即因不甚忍受清政府为庚子赔款的“摊赔”,武装起义此起彼伏,声势越来越大。广西巡抚王之春剿抚并用,却始终不能平息人民的反抗斗争。王遂乞请驻越法军入境协剿,允诺“平乱”后,以全省铁路、矿山权益为酬。法国驻越提督随即令驻谅山侵略军北入广西,与清军联合镇压起义民众。事情传出,舆论哗然。留日学生闻讯怒不可遏。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初二日,留日学生在东京清国留学生馆召开各省评论员会议商讨对策。翌日,全体留日学生开声讨大会。大会发出函电,强烈要求清廷罢黜王之春巡抚职,废除其与法国私订的卖国信约。大会还要求国内“协应”“拒法”斗争,群起反对法国出兵干涉中国内政。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立即响应,在上海张园特开“拒法大会”,致电清廷,要求严行阻止法军入境,“免王职以谢国人”。四月初四日,又集议于广肇公所,通电全国,号召全国人民罢市、罢工,声援“拒法惩王”的斗争。

    清政府设立商部

    光绪二十八年(1902)底,政务处督办大臣奕劻奏请在七部之外新增设商部,“以为振兴商务之地”。清政府允其所请。光绪二十九年(1903)七月十六日,商部正式成立。奕劻之子载振补授商部尚书,伍廷芳、陈璧补授左右侍郎,后又聘东南实业巨人张謇充当商部头等顾问。八月初六日,清政府命将全国路矿事务归商部办理。商部成立后,颁发了《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重订铁路简明章程》、《劝办商会简明章程》、《矿务暂行章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等一系列举办商务、奖励实业的章程。同时还奏请设立路矿农务工艺各项公司,通饬各级官吏及局卡委员,“一律认真恤商持平,力除留难延搁各项积弊,以顺商情而维财政。”商部还认为“商之本在工,工之本在农,非先振兴农务,则始基不立,工商亦无认为资。”遂提出清查地亩,辨别土宜以及兴修水利,发展畜牧,设立农务学堂与农事试验场等建议。

    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

    光绪二十九年(1903)闰五月,因钦定学堂章程很不完善,清政府命张之洞同张百熙、荣庆重新厘定学堂章程。光绪二十九年(1904)十一月二十六日,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复奏重订学堂章程。重定的章程规定:“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而后以西学瀹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重订章程包括各类学堂的章程及译学馆、进士馆章程。另附有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各学堂考试章程、奖励章程等,是一份更全面的教育体系及管理的规定。清政府于当日即颁布该章程,谕即次第推行。该章程遂被称为《奏定学堂章程》,亦称为“癸卯学制”。

    吴榖祥逝世

    吴榖祥(1848——1903)艺林年鉴作(1851-1905)浙江嘉兴人。工山水,远师文、沈,近法戴熙,苍秀沈郁,气韵生动。惜不能为层峦大嶂。亦能画松,并擅人物、花卉,游京师声誉鹊起。晚客上海卖画亦有名。卒年五十六(一作五十五)。

    马慈航

    马慈航逝世(1903——1966),南海西樵山人,著名中国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二十年代末师从冯润芝、徐永青、赵少昂。三十年代在广州开设“慈航实用美术学校”,在香港开设“马慈航画苑”。抗战胜利后任香港永发印务公司绘画部主任,并师承张大千学习敦煌唐宋技法。一九四九年返回广州,受聘为广州市文史馆馆员画师。先后在香港、澳门、广州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并参加全国及省市级重要美术展览。马慈航擅山水、人物画,尤以表现渔区风貌见长。人物则吸取唐宋工笔重彩技法。自成风貌。

    《湖北学生界》创刊

    界观 光绪二十九年(1903)正月初一日,由湖北留日学生同乡会主办的《湖北学生界》杂志创刊。《湖北学生界》为月刊,每期一百余页,六至七万字,设有论说、时评、政法、经济、实业、教育、理科、医学、地理、小说、外事、国闻、留学生纪录等栏目。刊物发行人为王璟芳、尹援一、窦燕石。主要编辑和撰稿人有刘成禺、蓝天蔚、但涛、张继煦、卢慎之、周维桢、金华祝等。该刊以“输入东西学说,唤起国民精神”为宗旨,揭露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掠夺,反对瓜分阴谋,宣传排满复汉的民族主义思想,是留日学生所办的革命刊物中第一种以省份命名的刊物。该刊登载过《黄黎洲》、《历史广义》、《中国民族考》、《论中国之前途及国民应尽之责任》等有影响的文章,还对各省留日学生的爱国运动和民主活动,都加以详细报道。该刊较有特色的是留学生纪录栏,“博采各省留学诸君言论,所记均属直接要闻,凡中国各报所不能采访者,一一贡诸国人左右”。该刊自第六期始更名为《汉声》,同年八月初一日停刊,共出了八期。

    《浙江潮》创刊

    光绪二十九年(1903)正月,留日的一百零一名浙江籍学生在日本东京组织同乡会,二十日,该会编辑的《浙江潮》杂志创刊。《浙江潮》为月刊,每期一百余页,约八万字。刊物设有社说、论说、时评、政治、经济、哲理、军事、教育、历史、传记、文学、杂文等栏目,最初担任主编的是杭州人孙翼中,在其后的主经编辑者和撰稿人有蒋方震、蒋尊簋、许寿裳、王嘉祎、蒋智由等,这些人大多为光复会会员。编辑部就设在王嘉祎的寓所。《浙江潮》编者们在发刊词中表示:“乃以其爱国之泪组织而为《浙江潮》”,因“不忍任其(中国)亡而言之”,而“挟其万马奔腾排山倒海之气力,以日日激刺于吾国民之脑,以发其雄心,以养其气魄”,共同挽救祖国危亡。杂志创刊不久,即知逢留日学生为抵制俄国侵占东北而掀起的爱国运动,留学生们组织军国民教育会,成立抗俄义勇队,并派人回国请愿,《浙江潮》对这场运动给与了较多的关注和报道,同时发表了大量抨击列强侵凌,唤起民众反抗的文章。这一时期,为了探索救国途径,认清国情,留学生们开展了广泛的社会调查活动,《浙江潮》是对这项活动反映得最为详尽的刊物。该刊陆续发表了三十四篇调查报告,涉及到政治、经济、国防、交通、教育、物产、税收、商业、出版、农业、宗教、风俗、人物、自然地理等各个方面,是了解当时社会状况的极为珍贵的资料。在宣传反清的民族革命方面,《浙江潮》上刊登过《中国爱国者郑成功传》、《民族主义论》、《铁血主义之教育》等比较有影响的文章。该刊共出了十二期,于光绪三十年(1904)停刊。

    《绣像小说》创刊

    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李伯元应商务印书馆之聘,主编《绣像小说》创刊。《绣像小说》为半月刊,内容十分之九为小说,十分之一为杂文。小说包括创作小说、翻译小说、传奇及弹词、班本、时调、杂记形式的作品。在创刊号上,发表了《编印(绣像小说)缘起》,文中指出:“欧美化民,多由小说,博桑崛起,推波助澜。其从事于此者,率皆名公钜卿,魁儒硕彦,察天下之大势,洞人类之颐理,潜推往古,豫揣将来,然后抒一己之见,著而为书,以醒齐民之耳目。或对人群之积弊而下砭,或为国家之危险而立鉴,揆其立意,无一非裨国利民。”《绣像小说》杂志陆续发表了《文明小史》、《活地狱》、《老残游记》、《邻女语》、《负曝闲读》等一系列干预现实,暴露清政府统治的昏庸黑暗,斥责帝国主义侵略行径,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作品。该刊于光绪三十年(1906)四月停刊,共出了七十二期。

    邹容著《革命军》刊行

    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初,邹容所著的《革命军》一书在上海刊行。邹容祖籍四川巴县,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他幼年即接触到《天演论》、《时务报》等书刊,崇尚维新。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等维新志士遭戮,他忿然写下“赫赫谭君故,湖湘志气衰。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诗句,以示走革新之路的决心。光绪二十八年五月,邹容为寻求救国之途赴日留学。在日本期间,他又阅读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法国革命史》等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经典著作,积极投身于反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斗争。为了动员更多民众参加反封建革命,邹容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月起开始了《革命军》一书的写作。同年三月邹容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这部前后七章,共两万余字,全面论述当时革命问题的小册子脱稿。金天翮、蔡寅、陶赓熊等阅过手稿,深为书中慷慨激昂的革命言辞所动,遂分头筹印书之款,请上海在同书局印行。五月初,《革命军》一书印成发行。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革命,是“天演之公例”“世界之公理”“顺乎天而应乎人”的伟大行动。我中国今日欲脱离满洲统治者,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为此,他将“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嗓裂喉”,“以宣布革命之旨于天下”。他指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扼杀了中国的一切生机,出卖了中国的大片国土,抑制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继而提示了他的革命建国纲领。这就是“先推翻满洲人所立北京之野蛮政府”;“诛杀满洲人所立皇帝,以儆万世不复有专制之君主”;“敌对干预我中国革命独立之外国及本国人”,“凡为国人,男女一律平等,无上下贵贱之分”“定名中华共和国”。由于全书明白晓畅,生气勃勃,富有战斗精神,发出了振聋发聩的革命口号,被誉为中国近代的“人权宣言”。《革命军》一经刊行,不胫而走,许多进步报纸纷纷加以介绍和评议,而当时的革命者则将此书视为宣传革命的重要读物加以印刷和散发,成为辛亥革命时期发行量占第一位的图书,引起了社会震荡和清朝统治者的恐慌。

    《国民日日报》创刊

    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十五日,由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成员及返回国内的留日学生革命团体成员主办的《国民日日报》创刊。报社设在上海英租界二马路中市街。章士钊担任主编,主要编辑和撰稿人有陈由己(独秀)、张继、何靡施、陈去病、谢晓石、苏曼殊、金天翮等,在官方登记的发行人为外国人高茂尔(A·Gomoll)。《国民日日报》在创刊之始就毫不隐讳其革命立场,声称办报目的在于“图国民之事业”,并去因“当今狼豕纵横,主人失其故居,窃愿作彼公仆,为警钟木铎,日聒于我主人之侧,敢以附诸无忘越人之杀而父之义,更发狂呓,以此报出世之期,为国民重生之日”。同时发表《黄帝纪元说》一文,公然摒弃清朝皇帝的帝号,改用公元和黄帝纪元并列的方法纪年,“以发汉种民族之观念”,是近代第一个用黄帝纪元来纪年的革命派报纸。《国民日日报》设有社说、外论、警闻、政海、实业、学风、短评、文苑等栏目。在该报发表的《革天》、《道统辨》、《王船山史说申义》、《中国古代限抑君权之法》等文中,对封建神权、君权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展开了批判。对康、梁保皇党人极尽讥评调侃。该报的文学副刊《黑暗世界》,由连横(慕秦)编辑,专门揭露清政府统治下中国社会的腐败黑暗,连载《南渡录演义》一类借历史进行反满宣传的小说。《国民日日报》锋芒毕露地反清革命宣传,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惧。两江总督魏光焘在该报创刊不久,即退令长江一带严禁售阅。该报并未屈服,但后来因编辑经理两部在权限问题上发生争气,致使“元气已伤,无法继续出刊”,遂于光绪二十九年十月十三日自动停刊。

    陈天华著《猛回头》《警世钟》刊行

    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陈天华所著《猛回头》一书在日本刊行。陈天华祖籍湖南新化,生于光绪元年(1875)。戊戌变法时期,陈入新型的新化实学堂,渴望参与变法,改革时政。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月末他到日本留学,受留学生中革命气氛的感染,逐渐成为反清爱国运动的活跃分子。四月,邹容《革命军》一书刊行后,陈天华深受感动,荫发了用民间通俗说唱体载撰写警世之作,激发国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强烈欲望。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伏案疾书,不时热泪盈眶,写成《猛回头》和《警世钟》两本小册子。在有四万余字的两本小册中,陈天华向国人大声疾呼,中国已面临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时刻:“俄罗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计中藏;法兰西,占广州,窥伺黔桂;德意志,胶州领,虎视东方;新日本,取台湾,再图福建;美利坚,也相要,割土分疆。这中国,哪一点,还有我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他号召国人在危局面前奋起,反抗列强侵略,推翻替列强做“守土官长”的清封建王朝。“猛睡狮,梦中醒,向天一吼!百兽惊,龙蛇走,魑魅逃藏。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雪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到那时,齐叫道:中华万岁!才是我,大国民,气吐眉扬”。他呼吁全国民众拿起武器,不怕牺牲,一齐投入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洋兵不来便罢,洋兵若来,奉劝各人把胆子放大,全不要怕他。读书的放了笔,耕田的放了犁耙,做生意的放了职事,做手艺的放了器具,齐把刀子磨快,子弹上足,同饮一杯血酒,呼的呼,喊的喊,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杀投降那洋鬼子的二毛子。......那些贼官若是帮助洋人杀我们,便先把贼官杀尽。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仇人方罢手!我所最亲爱的同胞,我所最亲近的同胞,向前去,杀!向前去,杀!杀!”陈天华的小册子因通俗易读,朗朗上口,并肯有极大的革命感召力,六月份刊印的《猛回头》,仅十余天就销售五千册。秋季,《警世钟》一书亦在日本刊行,并一再重版。初版的这两本小册子没有署陈天华的真实姓名,而是分别署的“群学会主人”和“神州痛哭人”,陈天华因这两部深受欢迎、流传甚广的小册子,被人们称“为革命党之大文豪”。

    《女界钟》刊行

    光绪二十九年(1903)七月,金天翮的力作《女界钟》刊行。金天翮是江苏吴江人,生于同治十三年(1874)。光绪二十九年他到上海,参加爱国学社,与邹容、章太炎、蔡元培等人一起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的诗文、文学评论在当时很有声望,晚清著名谴责小说《孽海花》的前几章,就是金天翮写的。《女界钟》是中国最早阐发妇女解放的专门论著。该书以男女平等为主旨,驳斥了歧视妇女、压迫女的种种论调。书中提出应从六个方面恢复妇女权力,即入学、交友、营业、管财、出入自由及婚姻自由的权利。书中还呼吁妇女同胞在摆脱“女子者奴之奴也”的奴隶地位,做生活的主人。妇女自身应逐步建立新的道德观与贞节观。由于金天翮用天赋人权、民主、自由的新观念论述妇女问题,多少带有妇女解放纲领的性质,因此他被称为中国妇女界的卢梭。

    《老残游记》连载

    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初一日,《绣像小说》第九期开始连载刘鹗创作的小说《老残游记》。《老残游记》通过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中的所见、所闻、所为,反映了晚清的某些社会现实。全书主要刻画了玉贤、刚弼两个酷吏的形象,揭示了封建末世的黑暗。在晚清动荡不安的局势下,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统治者非常倚重那些镇压群众反抗的“清官”来维持残局。而《老残游记》却比较深刻地鞭挞了所谓“清官”的恶行。该书与《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三部书被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作者刘鹗,江苏丹徒人,生于咸丰七年(1857)。他很早即对西学发生兴趣,研究过数学、医学,对治理黄河、兴修水利颇有见解,而且颇有劳绩。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连载

    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十五日,《新小说》杂志第八号,开始连载吴趼人创作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全书共八册,一百零八回。通过九死一生(即作者的影子)在二十年中耳闻眼见的无数怪现状,向读者描绘了一幅行将崩溃的清帝国的社会画卷。书中所反映的社会面比较广泛,不仅写了官场人物,洋场才子,而且旁及医卜星相,三教九流。但它的重点还是暴露官场的丑恶污浊。作者吴趼人,广东南海人,生于同治五年(1866),是晚清最多产的小说家,共创作小说三十余种。

    《俄事警闻》创刊

    光绪二十九年(1903)九月初九日,占驻东北的俄军强行闯入奉天省城,锢拘清朝盛京将军增祺,并向清廷提出新的侵略要求,东北形势再度吃紧,促使中国的拒俄运动再次高涨。不久,中国教育会负责人蔡元培回到上海,联络组织对俄同志会进行拒俄活动,十月二十七日,创办《俄事警闻》以为同志会机关报纸。报社社址设在上海福州路惠福里。报纸分消息、言论两大部分,以拒俄宣传为主旨。担任编辑和撰述的主要有蔡元培、王小徐、刘师培、何琪、陈去病、叶翰、林獬等。《俄事警闻》的消息部分专门报道俄国侵华的“警闻”,这些警闻比其他报纸的报道更为详尽。言论部分每期都发两篇论说,一篇用文言,一篇用白话文。其中《俄祸》、《告学生》、《告军人》、《告革命党》等社论,剖析了沙皇俄国一贯的侵华政策,介绍了中国华北地区面临的危机,研讨了解决东三省问题的方略,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拒俄,与沙皇俄国的侵略行径作坚决的斗争。《俄事警闻》影响很大。“内地同志,多有集款定购此新闻,送茶坊酒肆,供人阅看。”光绪三十年(1904)三月,《俄事警闻》更名《警钟日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月二十六日,《警钟日报》停刊。

    《中国白话报》创刊

    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一月初一日,《中国白话报》在上海创刊。该报为月刊,设论说、历史、地理、新闻、实业、科学、传记、小说、戏曲、歌谣等栏目。著名的近代资产阶级报刊活动家林獬(白水)为该报创办人和主编,主要编辑者为林獬的妹妹林宗素等。《中国白话报》以“鼓吹爱国救亡”为宗旨,直言不讳地声称“巴不得我的这本白话报变成一枚炸弹,把全国种种腐败社会炸死了才好。”在该报论说栏中,发表了大量宣传反满革命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及团结御侮的爱国思想。在地理栏中先后介绍了黄河、长江、珠江、昆仑山、喜马拉雅山等中华名山大川,中国的丰饶产物宝藏。在历史栏中则介绍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汉族的祖先及历代反对暴政抵抗外族入侵的名人和民族英雄。在小说、戏曲、歌谣栏中,则登载过《玫瑰花》、《娘子军》、《博浪锥》、《断头台传奇》、《人种歌》一类以反秦、抗金、抗元、抗清为内容的小说、戏剧、诗歌。是当时白话文刊物中历时较久、影响最大的一种。该报从第十四期始改为旬刊,光绪三十年(1904)八月二十九日停刊。

    《铁云藏龟》出版

    光绪二十九年(1903),《铁云藏龟》抱残守缺斋石印本印成刊行,是为中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籍。先是,《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发现当时作为中药的龟板甲骨上刻有文字,便收购了大批有文字的甲骨,收藏达五千余片。他经过整理挑选,精选出一千零五十八片,著录成《铁云藏龟》一书。

    《女子世界》创刊

    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二月,《女子世界》杂志在上海创刊。《女子世界》为不定期刊物,二十四开本。该刊设有社说、演坛、实业、教育、科学、史传、译林、专件、记事、文艺等栏目。该刊初创时主编为丁初我,第六期以后为陈志群,主要编辑者和撰稿人有曾朴等。丁初我是革命团体中国教育会会员,陈志群与上海同盟会会员有密切来往,都是思想比较激进的革命知识分子。该刊的革命色彩比较浓,在发刊词中宣称:改变妇女地位是整个国家强盛的起点。针对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现实,勇敢地向妇女界发出了“我亦国民一分子,不教胡马越雷池”的号召。提出改变妇女地位的根本办法是兴女学,包括读新书、注重体育、反对缠足、提倡自重等等。该刊陆续发表了《女子家庭革命说》、《女界革命》、《争约之警告》、《女权说》、《为民族流血无名之女杰传》、《革命与女权》等大量文辞激烈的政论和文学作品。积极鼓吹“政治之革命”与“家族之革命”并举,号召中国妇女以苏菲娅等外国女中豪杰为榜样,和男子一道,“携手以上二十世纪之舞台,而演驱逐异族光复河山,推倒旧政府建设新中国之活剧。”《女子世界》共出版了十八期,至光绪三十三年停刊。

    沈荩就义

    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初八日,反清义士沈荩受刑身死。沈荩是湖南善化人,生于同治十一年(1872)。他早年倾向维新,在戊戌变法时期,经常与谭嗣同、唐才常等过往,思想比较激进,认为要在湖南革新政治,非有一番破坏不能奏功效。变法失败后,沈荩赴日本留学。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沈荩返回上海,与唐才常等人共同组建正气会,后改名自立会。为着手自立军起义事,沈荩转至汉口,活动于湖北新堤一带,任自立军右军统领。因外援不至,起义一再延误,自立军起义失败。沈荩返回上海,后潜往北京,一面从事新闻工作,一面暗中继续从事反清活动。他以古董商身份掩护,进行新闻采访,因他知识渊博,格调优雅,与许多王公贵族往来颇频,常常探出一些秘闻。光绪二十九年春,中外哄传清政府与俄国商订密约,但均不能详密约究竟。在密约即将签订前两天,沈荩设法探清密约内容,抢先在天津报刊上刊出,引起全国民众与国际社会群起而攻,遂使密约无法签订。沈荩因此深遭清政府忌恨,不久即被逮捕。慈禧太后得报后,令刑部迅速将其处死,刑部慑于社会舆论压力,主张经过审讯,查清案情,但慈禧太后不允,并亲下手诏,于六月初八日,用木棍将沈荩杖杀于狱中。据当时目击者云:沈被打得血肉横飞,最后遍身骨头尽露,但沈不叫一声苦,未求一句饶,直至气绝。几日后,赛金花因人命案被捕入狱,关在沈荩就义的狱室,将沈碎肉碎骨集中,掩埋室中。

    上海举行拒俄大会

    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初一日,在上海的江苏等十八省商学各界、爱国人士,汇集到张园,召开拒俄大会。与会者齐声谴责俄国对我国东北的“并吞”政策,并指斥清政府的亲俄外交“昏昧狂惑”。会议致电清外交部,表示全国人民对俄国的七项无理要求“万难承认”。会议还通电各国,申明即使清政府承认七项密约,“我全国国民万不承认”。爱国学社、育才学堂、爱国女学及务本女学学生也参加了集会。四月初四日,北京京师大学学堂学生也举行集会,“疏争俄约”。稍后,湖北、安徽、直隶、江西、浙江、广东等地及日本留学生亦举行了类似的集会抗议,从此拉开了声势浩大的拒俄运动的序幕。

    《官场现形记》开始连载

    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月,上海《繁华报》开始连载由李伯元创作的小说《官场现形记》。小说由许多相对独立的短篇蝉联而成,描绘了晚清社会形形色色的官僚群像。这些地位权势不同的各层官僚,卖官鬻爵,贪赃枉法,鱼肉民众,出卖祖国,最后出卖自己的灵魂。小说从改良主义的立场出发,对晚清官吏贪污腐败,媚外卖国的丑态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抨击了封建社会末世的官僚制度。作者李伯元,江苏武进人,生于同治六年(1867)。青少年时擅长制艺和诗赋,曾以第一名考中秀才,以后却屡试不第。后来他到上海,接触到新事物新思想,对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愈加不满。

    拒俄义勇队组成

    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初三日,五百余名中国留学生集会于东京锦辉馆,在声讨俄国侵略行径之后,决议成立拒俄义勇队。黄兴等一百三十余人签名入队,陈天华等五十余人签名加入本部。女留学生则组成赤十字会,报名参加随军看护工作。拒俄义勇队以古斯巴达人反击波斯入侵,扼险据守的事迹自励,决心开赴东北前线,与俄国队决一死战。大会还决定派钮永建、汤槱(即汤尔和)为特派员赴天津,促请北洋大臣袁世凯挑头主战。还致电上海各爱国团体响应参与拒俄行动,并派人到南洋各地宣传。四月初六日,拒俄义勇队改名学生军,制订《学生军规则》,正式编成队伍。蓝天蔚被推为队长,下设甲乙丙三个区队,每个队下设四个分队,共计一百二十二人,天天进行操练。清政府十分仇视这一爱国行动,认为这是“托拒俄以谋革命”,命驻日公使蔡钧要求日本政府勒令解散学生军,并密令逮捕回国代表。许多留学生经此感觉到在清政府统治下,爱国无路,异常激愤,迅速转向革命。

    军国民教育会成立

    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初,发起组织拒俄义勇队的秦毓鎏、黄兴等决定,将学生军改为军国民教育会。他们在《发起军国民教育会意见书》中指出:“俄拒东三省,各国必与之争,争必出于战,无论孰胜孰败,吾之大地终非吾有矣。……东三省亡,而吾之土地皆随东三省俱亡矣。”因此必须建立军事组织,反对俄国侵略。而清政府是拒俄之阻力,故“必先除阻力”,进行反清革命,“事成为独立之国民,不成则为独立之鬼雄”。四月十日,原学生部分成员集合于东京锦辉馆,决定成立军民教育会,推谢晓石为临时议长,议决《军国民教育会规则》。该会以“养成尚武精神,实行民族主义”为宗旨,提出鼓吹、起义、暗杀三种革命方法。军国民教育会初成立时,会员共计有二百余人,多数为华南、华中、沿海地区的留日星。主要活动为学习射击、学造炸弹、进行革命宣传、策动起义、该会成立后,即分派会员(称为“运动员”)回国积极展开反清革命渗透压以。清政府得讯后,曾密令地方官吏对回国留学生进行镇压,要求“随时获得,就地正法”。这一反动措施,激起更多的知识分子投入反清斗争。同年,上海爱国学社也组成军国民教育会。

    《苏报》案发生

    《苏报》创刊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五月十六日,初办时由中国人胡璋的日本籍妻子生驹悦为馆主,实为受日本外务省控制的日商报纸。因该报大量兜售黄色新闻,并利用言论索贿行诈,声名狼藉,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转给中国人陈范接办。陈范原倾向改良,随着光绪二十八年(1902)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革命思潮的勃兴,转而靠近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同年,鼓吹革命的爱国学社成立后,《苏报》的主要撰稿人几乎都是该社成员,被世人视为该社的公开言论机关。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陈范聘章士钊担任该报主笔后,使《苏报》的革命色彩越来越浓厚。邹容的《革命军》一书出版,《苏报》在四月十三日刊登了《革命军·自序》;五月十一日,又刊登了《介绍〈革命军〉》和《读〈革命军〉》。这些文章无不笔墨酣畅地疾呼去世袭君主,排贵族特权,覆一切压制之策,论述革命之必要。谓《革命军》为“今日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其宗旨专在驱除满清,光复中国”。“稍有种族思想者,读之无不拔剑起舞,发冲眉竖。若能以此书普及于四万万人之脑海,中国当兴也勃焉。”第二日,又刊出章太炎写的《〈革命军〉序》,称该书为动员推翻专制政府的号角。五月十六日,《苏报》以《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为题,挑选了章太炎《康有为论革命书》的内容,文内将尚在帝位的光绪斥为“未辨菽麦”的“载氵恬小丑”。这一系列慷慨激越的文章,引起了清政府的震怒,必欲去之而后快。五月中旬,两江总督魏光焘派俞明震专程到上海,与上海道袁树勋秘密策划封禁《苏报》,戕害邹容、章太炎阴谋。五月十六日,俞、袁串通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发出拘票,对《苏报》有关人员实施拘捕。五月十七日,中外警探包围《苏报》馆、爱国学社,抓走章太炎等人。邹容闻讯,于翌日自动投案。五月二十四日,工部局查封《苏报》馆和爱国学社。六月初三日,公共租界会审公廨组织额外公堂,审讯章邹。清政府则在中国土地上充当外国租界法庭上的原告,控章、邹故意污蔑清朝皇帝,“居心叵测,谋为不轨”。章、邹坚贞不屈,义正辞严据理相争。章太炎还在《狱中答新闻记者书》中,宣称是代表四万万人民,要与清王朝斗争到底,并预言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就在前头。从章、邹被拘之日起,清政府就与公共租界方面交涉,希望将章、邹“引渡”给清方,然后解往南京杀戮,甚至不惜以出卖沪宁铁路权相交换。但列强从维护在华治外法权考虑,并顾及社会舆论未予同意,直至十一月十八日,额外公堂才判决章、邹以终身监禁。判决宣布后,引起舆论大哗。额外公堂被迫于次年(1904)四月十八日改判章太谈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二年,期满逐出租界,《苏报》案至此告一段落。光绪三十二年(1906)五月初八日,章太炎监禁期满出狱;而邹容却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月初九日在狱中病死。清政府本欲借此案戕害章、邹,收杀一儆百之功,结果适得其反,更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涨。

    革命军事学校成立

    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孙中山与日本军事学家日野熊藏结交,常在一起研究布尔人抗英的游击战术,认为“此法最适用于揭竿起事之中国革命军”。当时,一些留日学生经拒俄运动,萌发学习军事的要求和愿望,孙中山遂于东京青山练兵场附近,秘密创建一所革命军事学校。学校以日野熊藏为校长,聘请日本退役军官小室健次郎为助教,传授军事知识及枪炮火药制造方法,尤其注重讲授布尔散兵战术及以寡敌众的夜袭法。入校学习者有十四人,由孙中山主持宣誓仪式,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孙中山离开日本,该校因内部纠纷,不及半载即停办。

随机查看

更多

Copyright©2004-2012 历史上的今天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