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2年大事件 1902年大事记 1902年重大事件记录

更多

1902年史志

    记录公元1902年大事件列表

    清-公元1902年-壬寅-光绪二十八年-清


    中国教育会成立

    光绪二十八年(1902)三月,蔡元培、蒋智由、章太谈、黄宗仰、林獬等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以便借办教育之名,鼓吹革命。同年冬,中国教育会正式成立于上海,蔡元培被推为会长。该会下设教育、出版、实业三部,揭橥其宗旨为“编订教科书,改良教育,以为恢复国权之基础。”会员共计一百余人。该会为收容南洋公学退学青年,曾创办爱国学社(南京陆师学堂退学学生亦来就学)、爱来女校、镜今书局、军事讲习会、同川学堂、女子俱乐部,编辑过《中国白话报》。该会的常熟支部办有后塔小学,同里支部办有自治学社。该会员亦经常为《苏报》撰稿,还曾在张园组织演说,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苏报》案发生后,该会重要成员章太炎被捕,会长蔡元培逃离上海,该会的活动基本停顿。

    爱国学社成立

    光绪二十八年(1902)夏,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第五班学生贝寿同等五十余人,因抗议校方压制言论自由,闹退学风潮。退学学生百余人派代表请求中国教育会办学。中国教育会遂于十月十七日,在上海泥城桥福源里设立爱国学社。蔡元培任总理(校长),吴稚晖为学监,章太炎、黄炎培、蒋智由、蒋维乔等担任义务教员。旋又在登贤里成立爱国女校。学社学生分寻常、高等两级,学制均为两年。寻常学级的课目有伦理、算学、物理、化学、国文、心理等。学务由学生联合会自治(分全部学生为若干联,每联约二三十人,听学生自行加入某联)。学社创有《学生世界》杂志。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月,在日本东京组建的拒俄义勇队,致电上海爱国学社响应其拒俄斗争。该社本拟在上海组织拒俄义勇队,但缺乏军事教员,四月,南京陆师学堂亦闹学潮,林砺、章士钊等四十余退学青年到上海,加入爱国学社,爱国学社遂按拒俄义勇队的改名组织军国民教育会,增加军事训练课程。五月,《苏报》案发,章太炎被捕,蔡元培等出逃,爱国学社被解散。

    青年会成立

    光绪二十八年(1902)冬,留日学生秦毓鎏、张继、叶澜、董鸿伟、汪荣宝、周宏业、冯自由、陈独秀等在东京筹建反清革命团体。他们原拟仿意大利独立前的反抗组织“少年意大利”,取名“少年中国”,后为避免清朝当局的注意,仍寓少年中国之意,取名青年会。该会会约第一章即表示,“以民族主义为宗旨,以破坏主义为目的”,显露了鲜明的反清革命色彩。该会初创时有会员二十余人,多数是早稻田大学的学生。他们编撰了《法兰西革命史》、《中华民族志》等书籍,鼓吹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是留日学生中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小团体。青年会成立不久,即在留日学生中取代了励志会的地位。次年,各省学生纷纷成立同乡会,并创办期刊杂志,很多青年会会员被举为干事、编辑员。在拒俄运动中,该会大多数会员参加了拒俄义勇队。

    中俄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

    从光绪二十六年(1901)十一月开始的中俄交收东三省谈判,因列强干涉暂时中止。《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陆续从北京撤走,交收东三省事宜再次提上日程。但此时原先谈判的主要参与者杨儒、李鸿章相继逝去,清政府遂派外务部会办大臣王文韶负责与俄国交涉。俄国一再制造借口,拒不从东北撤兵。后由于中国人民的激烈反抗,英、美、日等国以利害冲突,也出面干涉,迫使俄国不得不作出撤兵的姿态。光绪二十八年(1902)三月初一日,俄国驻华公使雷萨尔与清外务部总理大臣奕劻、会办大臣王文韶在北京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条约共四条,规定俄国将东三省归还中国;俄军自签字起十八个月内分三批撤离东三省;俄军撤离前,清政府不在东北“另添练兵”,撤退后,清政府将在东北驻军人数“随时知照俄国”;俄方交还山海关、营口和新民厅沿线铁路后,清政府应给予“赔偿”。次年三月,俄国在第二期撤兵期满时,不仅违约不撤,反而增派军队,并照会清政府外务部,提出进一步侵略东北的七条无理要求。接着,俄国沙皇又任命阿列克塞也夫为远东总督,将东三省划归其统治。由此激起中国人民轰轰烈烈的拒俄运动,日本与俄国对东三省的争夺也愈益激化。

    清政府颁《奏定学堂章程》

    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清政府任张百熙为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并命他裁定学堂章程具奏。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十二日,张百熙进呈《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章程》以及《蒙学章程》各一份,共六件,候旨颁行。这些章程对辛丑年以后清政府设立的各级各类学堂的学制、入考方式、教学内容等,做出一一些系列规定,是中国近代学堂教育体系整体设计的最初方案。进呈当日,即由清政府颁行,被称为钦定学堂章程。

    清政府宣布翰林须入京师大学堂肄业

    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一月二日,清政府宣布自下一年会试开始,凡一年授职翰林院修撰、编修者,二、三年改翰林院庶吉士,用部属中书者,皆必须入京师大学堂分门肄业。“必须领有卒业文凭,始咨送翰林院散馆”,以备录用。知县签分到省,也必须入各省课吏馆学习。

    吴大澂逝世

    吴大澂(1835——1902),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善画山水、花卉,书法精于篆书。皆得力于金石鉴赏修养。同治初客沪,入萍花社书画会,七年(一八六八)以进士入词林,历官广东、湖南巡抚。光绪甲申(一八八四)中日之役,督师无功,获谴回籍。主讲龙门书院。少从陈硕甫学篆书,中年后又参以古籀文,益精工。题跋行楷方正流丽,独树一帜。兼长刻印。作山水、花卉,用笔秀逸,尝仿恽寿平山水花卉册,及临黄易访碑图尤妙。精鉴别,喜收藏,尤能审释古文奇字。著说文古籀补、古字说、古玉图考、恒轩吉金录、愙斋集古录、愙斋诗文集。卒年六十八。

    《新民丛报》创刊

    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月初一日,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刊物《新民丛报》在日本横滨创刊。梁启超任主编。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章程》中宣示了该报的三条宗旨:一、报纸取《大学》新民之义,因为要维新中国,必先维新民众,中国所以不振,在于民众公德缺乏,智慧不开,将采取中西道德为德育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为智育原本。二、以教育为主脑,以政论附从。三、持论务极公平,不偏于一党,不为灌夫骂坐之语,不为危险激烈之言。报纸初期着重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思想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维新,抨击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报纸行文多以梁启超的报刊体,文字流畅,笔中常带有感情,语言生动,颇受读者欢迎。创刊不久,发行量就超过五千份,最多时达一万四千份。但在康有为严格督导下,报纸坚持立宪保皇,反对推翻清王朝的民主革命。后来与革命派报刊《民报》就革命与保皇、民主共与君主立宪、“土地国有”等问题展开过激烈论战。该报于光绪二十三年(1907)七月停刊,共出了九十六期。

    《大公报》创刊

    光绪二十八年(1902)五月十二日,曾担任过法国驻蒙自领事馆雇员的英华,在资本家、商人柴天宠、王郅隆资助下,在天津主办的《大公报》创刊。主要编辑和撰稿人有方定六、刘孟扬、王瀛孙、黄与三、郭定森等。《大公报》的主要政治倾向是拥护维新改良,亦曾为立宪运动大造舆论。《大公报》以敢于直言在社会上较有影响,曾指名道姓地批评炙手可热的直隶总督袁世凯,并刊载了沈荩被杖杀事件。在戊戌党禁尚未解除之际,还登过清朝钦犯梁启超的文章,该报比较注重社会上的重大事件,“从大处落墨”而不屑于登载“猥邪琐屑之事”。因此《大公报》的发行量较大,刚创刊即有三千八百份,三个月后达五千份,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上层知识分子层中颇有影响,亦是当时华北地区最引人注目的一份报纸。

    《新小说》创刊

    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九日,由梁启超主编的《新小说》月刊在日本横滨创刊。主要编辑者有韩文举、蒋智由、马君武等。刊特以发表小说为主,兼及诗歌、戏曲、笔记和文艺理论。创刊号上,发表了梁启超的小说理论名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文章对小说的社会作用、社会影响、在文学中的地位及艺术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第一次提出小说必须改革的主张。梁启超在该文中指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对此后小说理论研究的展开、创作的繁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创刊号上,还发表了梁氏的小说《新中国未来记》,此后还连载了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作品,或暴露当时社会的阴暗,或提出社会改革的设想,多与时局政治相关,染有浓厚的改良主义色彩,开创了晚清小说发展的新阶段。《新小说》的创刊,可视为近代中国粗具规模的新型小说刊物的发端,它与后来创刊的《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被称作晚清四大小说杂志。

    《女学报》创刊

    光绪二十八年(1902),《女学报》在上海创刊,该报编辑部设在上海新马路华安里。《女学报》为月刊,由《苏报》代为发行。该报初期用薄纸单面印,翌年改用报纸双面印,每期六十页。该报设论说、演说、女界近史、译件、尺素、词翰、插画等栏目。该报的创办人兼主编是《苏报》发行人陈范的长女陈撷芬。后期《苏报》的革命宣传,给了她很大影响,使她成为革命的同情者。在创办《女学报》的同时,她还担任着上海爱国女校的校长。《女学报》完全以妇女为对象,除了提倡女学之外,该报进一步提出了争女权的思想,主张妇女独立,“不受男子之维持与干预”,男女平等,并把妇女的解放和民族的解放联系起来,号召妇女和男子一道,共同改变国家“受制于外人”的状况。该报还通过刊登来信和附加编者按语等方式,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排华的行径进行揭露和批判。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带有明显反清革命色彩的妇女刊物。光绪二十九年(1903)闰五月,《苏报》被封,《女学报》一度中断出刊。此后不久,又在日本恢复出刊,光绪二十九年末三十年初停刊。

    《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完稿

    光绪二十八年(1902),夏曾祐撰写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完稿。这部教科书只将中国古代史写到隋朝,但却是近代中国人用进化论观点指导历史研究的第一次尝试。在该书中,夏曾祐把中国历史置于上古、中古、近古连续发展的过程中去思考,强调古今事变的因果联系,并将其反封建专制主义思想贯穿于全书。该书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历史分期的见解。其中“中国五千年之历史,战国为古今之大界”,并具体分析了战国时期各种改革,认为其中的军政改革,“此事与家族社会与国家社会不同之界,较他事为尤甚”,实为战国封建说的初次猜测。其中“清代二百六十一年为更化时期:此期前半,学问政治,集秦以来之大成;后半,世局人心,开秦以来所未有。比盖处秦人成局之已穷,而将转入他局”。道光以后,与天下相见,数十年来,乃骎骎有战国之势,于是识者知其运将转矣。实为划分古代与近代史分期的首次尝试,是近代史学史首出的卓见。夏曾祐还在书中“历史之益”一节中,强调“夫读史之人,必悉其史中民陈,引归身受,而后读史乃有益”,即让人从史书中汲取教益。这部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新颖的历史书,使人耳目一新,深得当时读者欢迎。

    华衡芳逝世

    光绪二十八年(1902),晚清著名科学家华衡芳逝世。华衡芳是江苏金匮县(今无锡人),生于道光十三年(1833)。他幼年时偶得一残缺不全的明代数学家程大位所著《算法统宗》“读而好之”,“不数日而通其术”,从此对算学发生浓厚兴趣,经常到书坊搜集算学书籍。在其父支持下,他得以纵览中国古代算学著作。后到上海入由外国传教士麦都思创办的墨海书馆,接触到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咸丰九年(1859),由他著文,近代著名科学家徐寿作图的《抛物浅说》完成。华氏研究成就的日高,引起洋务大吏的重视。同治四年(1865),华衡芳应召到江南制造局,协助徐寿主持技术事务。后参加制造局译书馆的工作,与外国译员合作译出《金石识别》、《地学浅说》、《代数术》、《微积溯源》、《三角数理》、《合数术》等有关地质、矿物和数学方面的书籍。与此同时,他“潜心著述”,先后撰就《算学笔谈》、《开方别术》、《积较术》、《开方古义》、《循环小数考》等数学著作。华衡芳把一生的大部分精力献给了中国的数学事业,甚至无暇顾及家庭,妻死子亡,他都未能亲自料理后事。除了科学研究和数学之外,华衡芳对地位利、禄十分淡漠,甚至他溘然离世,“未尝一涉宦途”,“敝衣粗食,穷约终身”。

    清国留学生会馆成立

    光绪二十七年(1901),留学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已逾千人,留学生中遂酝酿组建中国留学生会馆,以便联络感情,结成团体。但由于经费无着,筹建之事提起旋辍。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月初三日,清政府驻日公使蔡钧在东京九段坂偕行社大宴中国留学生,出席学生二百七十四人,觥筹交错之间再次提出成立留学生会馆事,并请蔡钧资助,蔡钧接受了学生的申请书,并当即同意。于是,与会者全体议决举蔡钧为会馆总长,留学生监督钱恂为会馆副长,还推举了会馆章程起草员。二月初七日,留学生在东京锦辉馆召开大会,会议会馆章程,选举了十二名会馆主要工作人员。章程共分五节,主要内容是定名为清国留学生会馆,宗旨为“联络情谊,交换知识”,并规定了职员人数、选举办法、经费筹集。二月二十一日,在会馆所在地东京神田区骏河台铃木町十八番地,召开了会馆成立大会,并宣布正式开馆。会馆干事范源濂致开馆辞,郑重宣布清国留学生会馆成立。从此,中国留日学生有了民主自治的团结核心,该组织对内有约束中国留学生纪律的责任,对外有代表留学生争取合法权利的义务。

    支那亡国纪念会举行

    光绪二十八年(1902)三月十九日,章太炎、秦力山等人在日本东京发起召开“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以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一六六一年被杀为明朝灭亡的标致,到光绪二十八年,正好是二百四十二年。为了宣传反清革命思想,在孙中山的支持下,章太炎、秦力山等决定于明末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死的日子(三月十九日),在东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借纪念明朝灭亡,激发留学生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仇恨。章太炎亲自撰写了大会宣言,号召留学生“雪涕来会,以志亡国”,“愿吾滇人,无忘李定国;愿吾闽人,无忘郑成功;愿吾越人,无忘张煌言;愿吾桂人,无忘瞿式耜;愿吾楚人,无忘何腾蛟;愿吾辽人,无忘李成梁”。要人们继承明末各地抗清志士的传统,为推翻清朝统治坚决斗争。纪念仪式定在东京上野公园西菜馆精养轩举行,留学生报名赴会者数百人。举行纪念会的消息震动了整个学界,清朝驻日公使蔡钧闻讯,亲访日本外务省,要求日方干预。日本政府应其请,令警视总监取消纪念会。三月十八日,章太炎等被东京牛输区警署传唤,勒令禁止开会。十九日,数百名留学生,因事先不知会议被阻,如期赴会,均被密布在精养轩的日本警察劝散。孙中山带华侨十余人,特从横滨直来参加纪念会。他得知事情经过后,与章太炎、秦力山等约定,下午在横滨永乐酒楼补行纪念会。届时,六十余人出席纪念会。孙中山主持,章太炎致纪念辞。这次纪念会是留日学生第一次规模较大的明确以反清为宗旨的重要集会,对鼓动、教育爱国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这次纪念会召感下,香港等地的革命知识分子,也举行了类似的集会。

    吴汝纶赴日考察教育

    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月,经管学大臣张百熙推荐,清政府任命吴汝纶为北京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夏季,吴汝纶被派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教育考察。在日本期间,吴汝纶写下《东游丛录》一书。吴汝纶归国后,其弟子又根据他带回的资料,编成《东游日报译编》一书。两部书均详细记述和介绍日本的学制、教育现状以及日本文字语言使用等内容,对清末教育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

    广西会党起义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广西农民在哥老会领袖陆亚发领导下发动反清起义。起义军提出“劫富济贫”的口号,首先发动于上思、永宁(今并入永福)及左江地区,随即攻克二十余座城镇、土州、东兰州、怀远等地,省城桂林吃紧,清地方当局惊恐万状。十一月,清廷命署理两广总督岑春煊调集粤、桂、滇、黔四省清军对起义军进行会剿。起义军与清军周旋,挫败清军会剿,到光绪三十年(1904),形成南宁、柳州两个中心,起义势力遍及广西全省及湖南、贵州边境。清政府又陆续调集粤、湘、滇、黔、鄂等省清军“协剿”。光绪三十一年(1905),起义军在清军的镇压下失败,义军残部退入黔、滇边界,时隐时伏地与清廷斗争。光绪三十二年(1906),同盟会领导钦廉上思起义时,义军残部参与了起义。

随机查看

更多

Copyright©2004-2012 历史上的今天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