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公元1901年-辛丑-光绪二十七年-清
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下诏变法,要“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开始实行“新政”。在“新政”推行的最初三年里,比较突出的有三件事。第一是提倡和奖励私人资本办工业。1903年9月,朝廷成立了商部,由前一年曾被派往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考察的皇亲贵族载振担任尚书,工矿业和铁路都归这一部管理。第二是废除科举考试制度,设立学堂,提倡出国留学。1901年清廷即命各级书院分别改为大学堂、中学堂、小学堂,引进新式教育。1904年1月,张之洞等制定通过了学堂章程,将普通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级教育,这就是具有近代化性质的“癸卯学制”。从1906年起,停止科举考试,一律从学堂选拔培养人才。中国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从此结束。第三是改革政制与军制。1903年12月,清廷成立练兵处,以奕劻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大臣,袁世凯实际掌握了练兵大权。清末新政,在实际操作上是戊戌新政的继续。它是在不触动旧有的封建势力的基础上采取的防危补救措施,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清廷向西方列强讨好的一种表现。
清政府设督办政务处
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为加强对中国的控制,要求清政府进行所谓“改革”。清政府鉴于国民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统治日趋不稳,也不得不对传统方式做改弦更张,遂公开表示将实行“新政”。光绪二十七年(1901)三月初三日,清政府下令设立督办政务处,以为推行新政的办事机关。派奕劻、李鸿章、荣禄、王文韶、昆冈、鹿传霖六人为督办政务大臣(后又增派瞿鸿礻几)、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派袁世凯)遥为参预。政务处下设提调二人,章京若干。该处负责制订新政各项措施,掌管各地官吏奏章及办理全国官制、学校、科举、吏治等事务。光绪三十二年(1906)督办政务处改为会议政务处,次年并入内阁。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称外务部
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后,在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要求下,对传统的官制和机构一些形式上的改变。光绪二十七年(1901)六月初九日,清政府宣布撤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该旨令宣称:“现当重定和约之时,首以邦交为重,一切讲信修睦,尤赖得人而理”,因此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进行改组。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派奕劻总理外务部事务,王文韶为会办大臣,瞿鸿礻几为尚书,余寿朋、联芳为右侍郎。
《辛丑条约》签订
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二十五日,清政府全权谈判大臣奕劻、李鸿章,与英、美、俄、德、日、法、意奥、西、荷、比十一国公使在北京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共十二款,另有十九个附件。主要内容有:一、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担保,分三十九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合计白银九亿八千余万两,被称为“庚子赔款”。二、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区,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驻守。三、拆除大沽炮台和北京至大沽沿途的炮台;天津周围二十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和北京至山海关沿线十二个战略要地。四、清政府在各地颁布上谕两年:“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毕斩”;各省官吏必须保护外国人,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惩处祸首诸臣将;有外国人“被虐”“被杀”地区,“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五、清政府允将各个通商条约中,诸国视为应行商改之处,其他应办的通商事项,“均行议商”。六、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七、清政府分派诸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谢罪”;并在德国公使克林德、日本使馆书记生杉山彬被杀处建立牌坊。
清政府在列强逼迫下“惩凶”
先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闰八月初二,慈禧太后为求得列强宽恕,即发布惩处“肇祸诸王大臣”上谕,将庄亲王载勋、怡亲王溥静、贝勒载濂、载滢、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刚毅、刑部尚书赵舒翘等人,分别给予革去爵位等不同处分。列强声称处分人员太少,且处理太轻,要求对上述人处以死刑。清政府被迫于九月二十二日,再次宣布惩处肇祸诸王大臣,便仍不能使列强满意。在列强的威逼下,清政府不得不于十二月二十五日,发布新的惩处肇祸诸王大臣谕诏。令载勋自尽;载漪、载澜发配新疆,永远监禁;毓贤着即正法;已故刚毅追夺原官职;董福祥着即革职;英年、赵舒翘定斩监候,赐令自尽;启秀、徐承煜(徐桐之子)正法;已故的徐桐、李秉衡夺原官职,并撤消卹典。徐用仪、许景澄、袁昶、联元、立山五人开复原官,恢复名誉。此外,清政府还应各国要求先后惩处了一百余名地方军政官员。
清政府设局编译教科书
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议及兴办学堂,先行设局编译教科书。二十日,清廷命刘坤一、张之洞按会奏所陈,择要举办。当月,编译教科书的机构成立,该局设在江宁,初名江鄂书局,后改江楚书局。刘世珩为总办,缪荃孙为总纂,陈作霖、姚佩珩、陈汝恭、柳诒征为分纂。书局成立后即开始编译书籍。罗振玉、刘大猷、王国维在上海翻译日本书籍。另由陈季同、陈庆年先后主译西书。
徐建寅逝世
光绪二十七年(1901)二月十二日,中国近代著名科学家徐建寅不幸逝世。徐建寅生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其父是晚清著名科学家徐寿,曾翻译了《汽机发轫》、《化学鉴原》等近代科学著作,为近代化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徐建寅自幼追随其父,耳闻目濡,参加实验,对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治二年(1863),他协助其父完成了木壳轮船“黄鹄号”的制造。同治五年(1866),徐寿受命襄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并主持翻译馆,徐建寅参与了翻译近代科学书籍的工作,翻译出《化学分原》、《声学》、《电学》、《兵学》、《器象显真》、《石板印法》、《造铁全法》、《汽机新制》等科学、兵法新书二十多种。同治十三年(1874),李鸿章创办天津制造局,调徐建寅负责研制火药必需的硝酸。徐凭借对化学的丰富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很快研制成功,且比进口货便宜许多。光绪元年(1875),徐建寅奉调山东机器局总办,“躬自创造,未尝延用西人”,建成一座新型枪炮弹药工厂。光绪五年(1879),徐建寅以驻德参赞名义,到德、英、法考察造舰及军事工业。徐建寅在欧洲对资本主义近代工业进行了认真的考察,仔细了解生产过程和设备运转,工人操作细节,把他认为对中国有参考价值的东西都记录了下来。在他逗留欧洲期间写的《游欧杂录》中,他详细介绍了许多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金属加工工艺和设备,如模锻、挤压、冲制成型、仿形切削、转炉炼钢、电冶铜等等,有的笔记几乎同技术文件没有区别,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有益的启示和影响。戊戌变法时期,徐建寅以其丰富的科技知识和实践,被派任新设立的农工商总局督理。但戊戌政变后,许多新事物被扼杀,农工商总局亦被载撤。徐建寅后来受张之洞之邀,到湖北帮助兴办工业和训练新军,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外国停止向中国供应火药,徐建寅遂赴汉阳钢药厂研制硝化纤维无烟火药。徐建寅认为:列强交迫,军火尤为重要,所以殚精竭虑,夙夜赶制,“日手杵臼,亲自研炼”,终于试制成功,并准备大量生产。光绪二十七年(1901)二月十二日,徐建寅与工匠们一起拌和药料,不想机器磨擦过热,生火炸裂,声如霹雳,火焰冲天,徐建寅与在场的另十三人同时遇难。
方人定逝世
方人定(1901——1975),现代著名书画家。广东中山人。幼名四钦,复名仕钦,1920年改名人定。1923年始从高剑父学画,主张国画革新。1935年毕业于日本美术学校研究部,擅长人物、花鸟、山水、书法。广东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常务理事。政协广州市委常委。
商承祚逝世
商承祚(1901——1991),现代著名书法家,古文字学家。广东番禺人(祖籍东北铁岭,隶正白旗)。室名锲斋、决定不移轩、已廎、古先斋、版室。自幼随父衍鎏学习。1921年至天津拜罗振玉为师,从治甲骨、金文,并将罗师考释的甲骨文字按《说文》次序重加编排,成《墟文字类编》。后入北大研究所肄业研究生。1925年起,历任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女子师大、清华大学、金陵大学讲师、教授和研究员等职。1945年后,任四川教育学院、重庆大学、女子师院、朝阳学院等校教授。1948年回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至终。为广东省民盟副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冷印社理事、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任预逝世
任预(1853——1901)浙江萧山人。熊子。少即懒嬉不肯学画,熊以为恨。及熊殁,遗稿尽为倪田所得,立凡转自别家借临,然亦不肯竟学。其画纯以天分秀山塵表,正如王谢子弟虽复拖沓奕奕,自有一种风趣。笔墨初无师承,尽变任氏宗派。其山水中加人物、树石,位置衣貌,配合尤能出新。花卉能为宋人钩勒,根叶奇崛。画女子则秀媚天然,不事绚染,惟素面淡妆而已。胥口张氏尝邀至其家,为画长卷,经年始竣。然懒病不改,非极贫至窘不画,亦不肯通幅完好,非诣有所弗至,性使然耳。得者转称为奇构。得赵之谦指授,亦善刻印。卒年四十九。 《近代六十名家画传》、《海上墨林》、《寒松阁谈艺琐录》、《吴县志》、《广印人传》
黄少强逝世
黄少强(1901——1942)名宜仕,字少强,以字行,南海官窑小江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幼习诗文,更“爱画入骨髓”,是高剑父、高奇峰学生。初专攻西洋画,自入美学馆后,努力写生。用西洋画技术从事国画绘制,以“法古变今”为其写画教条。作品取材于民间疾苦。因其人物画较多,在岭南画派中别树一帜,成就亦较大。曾任广州市立美专国画系主任,一九三五年在广州创民间画馆,以培养青年画家。一九三九在香港与画家叶少秉、何家访三人成立岁寒社。刊行有《画冢》、《止庐民间疾苦图册》、《止庐纪游画集》,著有《止庐题画诗抄》等。太平洋战争爆发,由香港回故乡,贫病交侵,途中为土匪所掳,病势转剧。嗣病殁故乡。
《国民报》创刊
光绪二十七年(1901)三月二十二日,由留日学生编辑的《国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国民报》为月刊,设有社说、时论、丛谈、外论、译编、纪事、答问等栏目,除所译原著者外,撰稿人一律不署名。秦力山是该刊的总编辑,沈翔云、戢翼翚、雷奋、杨廷栋、王宠惠、冯自由、卫律煌、唐才质、张继等人为该刊的主要编辑者和撰稿人。《国民报》在创刊时即揭橥“唤起国民精神”的宗旨,并以“廉悍不羁,峻削锋利”的文墨,在留日学生早期创办的刊物中,第一宣传了“革命排满”的思想。在《国民报》上发表《说汉种》、《中国灭亡论》、《正仇满论》、《二十世纪之中国》等文章中,谴责了“私土地人民为己有”,“施种种牢笼束缚压制威胁之术,以便其私图”的封建独裁者;攻击了对内实行种族压迫,对外御敌无术、为虎作伥的清朝政府;批判了康梁保皇党人和国内的立宪派,“持论多与《清议报》交绥,务胜之以为快”。因而报纸一出,即得到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关注,并在经济上给予援助。孙曾捐资一千元,以为印刷费用。该刊在译编专栏中,翻译登载了杰斐逊等人起草的《美中独立檄文》,威曼的《革命新论》等文章专著,宣传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观,阐述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意义和正义性。该刊在时论、丛谈等栏目发表的文章中,鼓吹“民权之运已渡太平洋而东”,“二十世纪之中国,为民权之枢纽”,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大造舆论,反映了脱离康梁保皇思想影响的留学生们逐渐倾向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过渡。该刊大部分向国内发行,“每期输入上海逾二千份”,但仅出了四期就停刊了。
《教育世界》创刊
光绪二十七年(1901)三月,《教育世界》杂志在上海创刊。《教育世界》初办时为旬刊,后改为半月刊,由教育世界社发行。该刊每册后附译书,有各学科规则、各学校法令、教育学、学校管理法、学级教授法、各科教科书等。教科书分小学级、中学级,大都采自日本。这一刊物是中国最早的教育专业杂志。该刊的创办者和主要编辑人是罗振玉、王国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该刊共出了一百六十六期。
景廷宾率众起义
光绪二十七年(1901)春,直隶广宗县官绅和教士议定“地方赔款”,赔偿当地教会损失京钱二万吊,引起当地民众的义愤。民众推举武举出身的景廷宾(1861-1902)为首领,抵制地方赔款。该年冬季,新知县魏祖德到任后,强令各村每亩摊派赔款捐四十文,再次激起民仇。景廷宾传帖聚众,遂在城郊武装示威,宣称“所有地丁捐款概不缴纳”,赢得全县民众的响应,景所在的东召村成为抗捐运动中心。光绪二十八年(1902)二月,袁世凯派练军前往广宗镇压,炮轰东召村,景率众转移巨鹿县。三月十六日,景廷宾率数千民众在巨鹿厦头村宣布起义,自号“龙团大元帅”,竖起“官逼民反”“扫清灭洋”大旗。起义军迅速扩展到近四万人,多为原义和团团民,转战巨鹿、邢台、唐山、内丘、新河、平乡等县。起义军提出“复仇雪耻”的口号,向洋教士、洋教会发起攻击,在威县处死法国教士,使冀、鲁、豫边区震荡不已。清政府在列强的催逼下调兵遣将前入镇压。袁世凯令段祺瑞、倪嗣冲猛攻起义军。法、德、日等国侵略军六千余人也从北京直赴南宫、冀州助剿。四月初二日,清军围攻起义中心广宗县件只村,村落在炮火中化为焦土,景廷宾等经死战突围。但不久广宗、巨鹿、威县、南宫等处根据地相继陷落,景被迫向山东、河南边境退却。五月,景廷宾在临漳兵败被俘。六月,在威县英勇就义。景死后,余众四散,起义遂告失败。
广东独立协会成立
光绪二十七年(1901)春,东西洋各报风传清廷将把广东省割让给法国的消息,留学日本的广东籍学生闻此大为惊骇。郑贯公(贯一)、李自重、冯斯栾、王宠惠、冯自由、梁仲猷等遂共同发起,成立“广东独立协会”,初在东京开会,后会址移往横滨。协会主张广东宣告独立,不接受清政府的出卖割让。该协会的活动得到当时居住在横滨的孙中山的赞助,冯自由、郑贯公、李自重、王宠惠等经常前往孙中山寓所商议活动计划和方法。兴盛时期该会会员多达二百余人。
清末留学热潮兴起
十九世纪末二十年代初,在资本主义列强日益加重的侵略掠夺下,清政府再次把留学纳入革新政治的内容。从光绪二十年(1898)末始,天津武备学堂、上海南洋公学、新方言馆、湖北武备学堂、汉阳铁路学堂等学校都陆续对外派遣留学生。这一阶段派遣的留学生除了为继续培养技术制造和管理人员外,大量的是学习军事和法政等科目。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知识分子受新学传播的影响,激于日深的民族危机,除了通过官派途径出国外,还纷纷自费出国,寻找救国振兴的真理,留学热潮逐渐兴起。光绪三十年(1904),日本在对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国人更感到日本的迅速强盛,是因学习西方、维新变革卓有成效,大批的留学生拥入日本,留学热潮更为高涨。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留日的官费、自费留学生猛增至八千人。
慈禧太后返回北京
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偕光绪皇帝及文武百官自西安启程返京。当时,“仪卫甚盛,发卒数万人,各省所供献太后私财六七百万,尽辇之而东”,车辆多达三千余乘。他们出潼关,途经洛阳、开封,于十一月二十四日(1902)在直隶正定改乘火车到省城保定。二十八日,慈禧太后等自保定乘火车至北京马家堡车站,遂乘舆经永定门入正阳门还宫。慈禧太后进宫后,随即令人挖掘出逃前埋葬的金玉宝器,因未丧失兴奋异常。十二月九日,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华使节。这是她第一次在召见中公开露面,给各国使节以前所未有的礼遇。二十三日,慈禧太后又接见北京公使团的夫人们,并问候曾被义和团围困过的使节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