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7年大事件 1897年大事记 1897年重大事件记录

更多

1897年史志

    记录公元1897年大事件列表

    清-公元1897年-丁酉-光绪二十三年-清


    《中英续议缅甸条约》签订

    光绪二十三年(1897)正月初三日,李鸿章与英使窦纳乐订立《中英滇缅境界及通商修正条约》,即《中英续议缅甸条约》,亦称《西江通商条约》及《滇缅重定界约专条》。规定:开放云南腾越、思茅、广西梧州三口通商;中国如在云南修筑铁路,允与缅甸铁路相接;中国割让野人山一部,猛卯三角地永租与英国管辖,未经与英国议定,中国不得将江洪地区及孟连让与他国。五月初六日,中英双方互换该条约文本。

    中比议定《芦汉铁路借款合同》

    光绪二十三年(1897)四月二十六日,清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与比利时银行团代表在武昌签订了《芦汉铁路借款合同》,此为草合同。六月二十八日,在上海签订了正式合同――《芦汉铁路借款续增合同》。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八日,又在上海改订正合同――《芦汉铁路比国借款续订详细合同》。规定:借款总额为四百五十万英镑,年息五厘,按九折交付;偿还期为三十年;以本铁路及其所属一切产业为担保;由比国银行团派员监督铁路修筑、经营铁路营业;筑路所需材料,除汉阳铁厂提供一部分外,皆由比国银行团承办。比利时银行团受俄、法集团支持。俄、法正是通过比利时银行团出面,取得了芦汉铁路的投资、修筑和经营权。俄国的势力从此可由东北直趋南下,伸入河北、河南、湖北广大地区。

    巨野教案发生

    光绪二十三年(1897),山东曹州巨野县张家庄教堂德国神父薛田资(Stenz)在当地发展教会势力,庇护教徒,欺压民众,激起公愤。十月七日,德国传教士能方济(Nies Franciscus)和韩·理加略(Hen Le Ricandus)二人途经张家庄,夜宿薛田资卧室,当即为大刀会众所杀,薛田资则以宿他处获免。济宁、寿张、菏泽、单县等州县人民,旋起焚毁教堂和教士住宅,殴伤教士、教民。久思侵占中国港口的德国政府,即以教案为借口,于十月二十日出兵强占胶州湾。二十六日,德国公使海靖进而向清政府提出六项侵略要求,包括惩办山东巡抚、赔款、抚恤、“租借”胶州湾、在山东筑路开矿等。清政府迫于德国的威胁,将山东巡抚李秉衡、巨野知县许廷瑞革职,赔偿教堂损失,代建德国教堂三处,逮捕群众九名入狱,其中处死二人,判徒刊二人,同时谕令各省地方官切实保护教堂、教士。

    胶州湾事件发生

    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二十日,德国借口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巨野被杀,派军舰强占胶州湾,夺取青岛炮台。光绪二十四年(1898)二月,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强租胶州湾九十九年,并攫取了在山东的路矿特权。

    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

    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激起全国人民的爱国义愤。康有为赶赴北京,于同年十二月(1898)第五次上书光绪皇帝,陈述了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强调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已刻不容缓。并警告说:如果再不变法图强,“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在上书中,康有为提出了三点具体计划:一、采法俄、日以定国是;二、大集群才而谋变政;三、听任疆臣各自变法。还提出了国事付国会议行及颁行宪法的主张。上书递到工部,工部尚书松溎“恶其伉直,不为代奏”,没有及时送到光绪手中。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正月初三日,康有为被召到总理衙门,由王大臣“问话”时,第五次上书才得以上达。

    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

    光绪二十四年(1898)正月初三日,康有为被召到总理衙门,由李鸿章、翁同龢、荣禄以及刑部尚书廖寿恒、户部侍郎张荫桓五大臣“问话”。康有为再次申说了变法的主张,并提出了变法的步骤,同时批驳了荣禄、李鸿章等人的诘问,受到了翁同龢的赞赏。初四日,翁同龢把延见康有为的情况向光绪帝作了汇报,并对康加以保荐。光绪拟召见康有为,受到奕訢阻拦。于是,光绪帝命康有为把所有建议书面递呈。正月初八日,康有为上了《应诏统筹全局折》,吁请光绪皇帝决行变法,指出:“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他提出了变法的具体办法:一、“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开制度局而定宪法”。制度局下分设法律、度支、学校、农局、工局、商局、铁路、峠、矿务、游会、陆军、海军等十二局,分别推行各项新政。上书还谈到了派员出国游历、翻译西书、变通科举等问题。《统筹全局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光绪帝看了这个奏折,非常满意,更加坚定了变法之志。

    清廷发行“昭信股票”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为偿付《马关条约》规定的第四期对日赔款,右中允黄思永于正月初九日奏请筹借华款,造自强股票。经户部议决,定名“昭信股票”,寓“以昭信守”之意。正月十四日,正式颁发。二月初九日,户部又拟定具体章程十七条,规定公债发行总额为库平银一亿两,面额分一百两、五百两、一千两三种,共印造一百万张,年息五厘,分二十年还清,前十年付息,后十年本息并付,以田赋、盐税作担保。由户部设昭信局,各省设分局,办理公债发行及偿还事宜。债票准许抵押售卖,但须报局立案。募集债款十万两以上者,由各省报请给奖。“昭信股票”发行后,流弊甚多,遭舆论谴责。同年七月二十二日,经户部奏准,著即停办。

    《知新报》创刊

    光绪二十三年(1897)正月二十一日,《知新报》创刊于澳门,康广仁、何廷光为总理,徐勤、何树龄、韩文举、梁启超、刘桢麟等人为撰述。始为五日刊,自第二十册起改为旬刊,至第一百一十二册,又改为半月刊。设有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各国情况等栏目,载有农事、工事、商事、矿事、中外交涉新闻、各省新闻等。与上海《时务报》遥相响应,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戊戌政变发生,《知新报》从九月初一日第六十八册以后,重要论著不再署撰者姓名,或用笔名、化名,并多录译著;但仍有刊登有关新政的文字,曾著论指斥清廷,为维新变法辩护。光绪二十六年(1901)十二月初一日出至第一百三十三册后停刊。

    《湘学报》创刊

    光绪二十三年(1897)三月二十一日,《湘学报》在长沙创刊。原名《湘学新报》,为旬刊。湖南学政江标、徐仁铸先后任督办,蔡钟浚为总理,唐才常、易鼐、陈为镒等主编。设有史学、时务、舆地、算学、商学、交涉等栏目,介绍西方国家的政治、法律和科学文化知识,宣传变法维新。湖南巡抚陈宝箴曾通饬各州县订购,在知识界影响颇大。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月二十一日停刊,共出四十五册。曾按原状汇编为《湘学报大全集》。第一至四十册曾分类汇编为《湘学报类编》。

    《集成报》创刊

    光绪二十三年(1897)四月初五日,陈念讠萲在上海创办《集成报》。该报为旬刊,连史纸石印,每册约三十页,分谕旨、章奏、论说、时事、新闻、各国杂电等项,分类辑录,以便检阅。除谕旨、奏折外,均录自各种报刊,实为文摘性刊物。所采录的报刊,计有《万国公报》、《时务报》、《博闻报》、《新闻报》、《直报》、《循环报》、《福报》、《叻报》、《汉报》、《广报》、《中外新报》、《申报》、《官书局报》、《知新报》、《富强报》、《农学报》、《湘学新报》、《汇报》等数十种。

    《农学报》创刊

    光绪二十三年(1897)四月,罗振玉、蒋黼等在上海发起成立农学会,旋创办《农学报》(亦称《农会报》),“专译各国农务诸报,及本会开办后一切情形”。初为半月刊,次年改为旬刊,线装石印。分奏折录要、各省农事、西报选译、东报选译、农会博议等栏,还载有农学入门、蚕桑答问、农学初阶、农具图说等,是我国最早的农学刊物。光绪三十一年(1906)十二月停刊,共出三百十五册。

    《经世报》创刊

    光绪二十三年(1897)七月初五日,《经世报》在上海创刊,旬刊。创刊人为山阴胡道南(钟生)、新昌童学奇(亦韩),章太炎、陈虬、宋恕等任撰述。设有皇言、庶政、学政、农政、工政、商政、兵政、交涉、中外近事、格致、通人著述、本馆论说等栏目,除论说外,多转载英、法、日文报童,以记述国内外大事与介绍新学术、新知识为主。连史纸线装,每册三、四十页。上海设有分馆,北京、天津、山东、福建、安徽、江苏等地设有分销处。同年十一月停刊,共出十六册。

    《萃报》创刊

    光绪二十三年(1897)七月二十五日,《萃报》在上海创刊,周刊。朱克柔(强甫)任主笔。设有谕折、章程、中国要务、外国要务、路透电音、中外新闻等栏,附有“通论”。该报“尽集群报,拮其精英,汰其糟粕”,所萃集的内容,除录自国内报纸如《苏报》、《申报》、《官书局报》、《沪报》、《汉报》、《广州报》、《闽省会报》以外,还有录自国外或香港报纸者。“通论”的内容,也大都从国内外报纸转录或译述。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闰三月十八日第二十一册起,移至武昌出版。

    《实学报》创刊

    光绪二十三年(1897)八月初一日,《实学报》在上海创刊,旬刊。王仁俊任经理,章太炎任撰述。设有实学平议、实学通论、章奏汇编、英报辑译、东报辑译、法文书译等栏目。该报按天、地、人、物四纲编纂,“以讲求学问、考核名实为主义”。以“实学”相标榜,刊有很多攻击康、梁改制学说,反对新政的文字。文字古雅,不如他报通俗。同年十二月十一日,出完第十四册即告停刊。

    《新学报》创刊

    光绪二十三年(1897)七月,《新学报》在上海创刊,半月刊,吴县叶耀元(子成)为总撰。以“振兴教学、切磋人才”为宗旨,主要刊登算学、政学、医学、博物等方面的新理新法。每册二十四页。苏州、北京、天津、陕西、广东、福州、厦门等地设有分销处,并远销至香港、新加坡。

    《求是报》创刊

    光绪二十三年(1897)九月初五日,《求是报》在上海创刊,旬刊。陈季同、陈寿彭创办,陈衍主编。分内编、外编,内编包括交涉、时事、附录;外编包括西报、西律、制造、格致、泰西稗编诸门。所译又分四类:各国新闻、格致学、律学、西人著述。

    《国闻报》创刊

    《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重要报纸之一。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初一日,由严复、夏曾佑、王修植等创办于天津。日报。严复等主编。十一月十五日起增出旬刊,名《国闻汇编》。以“道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宗旨,宣传西学,鼓吹变法自强。载有上谕、论说、外电以及各地新闻。并派记者到国外采访。造反外国报刊达百余种。《国闻汇编》曾按期连载严复译述的《天演论》部分内容,阐发保种保群自强进化之公理。该报与上海《时务》南北响应,在维新运动中起了很大作用。光绪二十四年正月《1898》,旬刊停办,共出六册。八戊戌政变后,日报转售与日本人。

    《渝报》创刊

    上海《时务报》、湖南《湘学报》等接踵而起后,宋育仁亦在四川联络同仁,谋兴学报。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在重庆创办《渝报》。宋任总理,杨道南任协理,潘清荫、梅际郇任正、副主笔。该报为旬刊,土白纸木刻线装,主张“通经致用”,“扶持圣教而济时艰”。设有上谕、奏折、论文、国内外及本省新闻、重要译文等栏,末为重庆市场物价表。报中载有不少介绍西方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材料。光绪二十四年三月(1898)停刊,共出十五册。

    《蒙学报》创刊

    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蒙学报》在上海创刊,旬刊,叶瀚等编辑,上海蒙学报馆出版,石印本。报分两类;一为母仪训育之法,一为师教通便之法。母仪训育分养育、劝诵、仪范、演习四目;师教通便分演习、字课、数理、方名、智学、史学、时事七目。以启蒙为主,也译述西文通俗儿童作品。

    《通学报》创刊

    光绪二十三年(1897),《通学报》在上海创刊,任申甫主编。初为旬刊,后改月刊。所载有英语与世界语,分历史、地理、理化等科,由浅入深。出版六年后停刊。

    商务印书馆创立

    光绪二十三年(1897)正月初十日,商务印书馆由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创设于上海。最初仅经营印刷一项。光绪二十六年(1900),接盘日人所经营的修文印刷局。次年,张元济、印锡璋加入该馆为股东,并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光绪二十九年(1903),置编译所,张元济、王元五曾任所长。初以印刷商业簿册报表为主,后主要业务转为出版新式教科书、英文读本及英汉词典等工具书、西方学术著作,兼及古籍与科学、文艺作品。印行《东方杂志》等期刊。

    尚贤堂成立

    尚贤堂,原名为“中国国际学会”,是帝国主义在旧中国设立的文化侵略机构。光绪二十三年(1897)正月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李佳白等发起成立于北京。邀请在京清朝官吏及士大夫为会员,李佳白自任会长。光绪二十九年(1903)迁往上海。以“美化庸众,转移人心,使中外教民趋于和洽”为宗旨,宣扬殖民主义。竭力鼓吹基督教与孔教“互相和合”,“互相辅助”,以防兴起“社会之骚动”。

    浏阳算学馆成立

    济阳算学馆是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派的第一个学术团体。光绪二十一年(1895)甲午战败后,谭嗣同致书其师欧阳中鹄,痛陈时局危迫,阐述变法的必要,建议在浏阳设立算学格致馆,肄习科学知识,先作试点,逐步推广。又上书湖南学政江标,称西国格致、制造、测地、行海诸学“无一不自测算而得”,要求将浏阳南台书院改为算学馆,“永远肄算”。禀上,获准。但遭到封建顽固派阻挠。谭嗣同遂自行筹款,先成立算学社,招学生十六人,聘晏教儒为掌教。师生精研算学,功效渐著,风气顿开。光绪二十三年(1897)春正式办起算学馆,探究算学格致制造之理,以求中国科学之昌明。同年,上海亦成立算学会。次年,戊戌政变后均解散。

    上海农学会成立

    上海农学会又名务农会,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农学的团体。光绪二十三年(1897)四月由罗振玉、蒋黼、徐树兰、朱祖荣等发起成立于上海。其宗旨是:采用西法、兴天地自然之利,讲求农学,植国家富强之原。该会翻译欧美、日本各种农书、农报,设立农务学堂,又发刊《农学报》,译载各国农务诸报及本会开办后一切情形。并筹款购置新式农机,拟在江浙购田试办,以广树艺、兴畜牧、究新法、浚利源。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附设东文学社,培养翻译人才。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经济支绌,学社解散。

    圣学会成立

    圣学会是戊戌变法时期广西的维新团体,因借广仁善堂供孔子,故又称“两粤广仁善堂圣学会”。光绪二十三年(1897)四月由康有为、唐景崧、岑春煊、蔡希邠等发起成立于桂林。以尊孔教、传圣道、育人才、开民智为宗旨。会章规定:一、逢庚子日集会读经;二、广购图书仪器;三、出版报纸;四、设立义塾;五、开农工商三业学堂。参加者有开明士绅、青年士子共二百多人。发行《广仁报》,提倡新学,宣传变法维新。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政变后停止活动。

    测量学会成立

    测量学会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研究测量的学术团体。光绪二十三年(1897)四月,由谭嗣同、杨文会、刘聚卿、茅子贞等发起成立于江宁(今南京)。订立章程十条:一、练习仪器;二、专精一门;三测立距;四、测平距,测求经纬度;五、分测;六、会测;七、绘图;八、定尺;九、日记;十、著说。会中购备各种仪器,每人先习一器,各专一门,联络同志试行,俟有成就,徐图扩充。定期聚会,会员各述所知,互相传习,练习测量天地风雨的变幻、山河路岸的距离。还拟赴吴淞口溯江测至金陵,绘制长江下段粗图,以增益读者,利于国防。

    苏学会成立

    苏学会是戊戌变法时期江苏的维新团体。光绪二十三年(1897)六月,由章钰、张一麐、孔昭晋等发起成立于苏州。立会旨意有三条:一、以因时制宜为主,互相讲习,振起人才,为将来建立学堂张本;二、“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三、专以学问相砥砺,勿议朝政。规定入会者无论学术深浅,名位尊卑,皆以平等相待。该会还购备史学、掌故学、舆地学、算学、农商学、格致学等方面的书籍,供会员研习。

    质学会成立

    质学会是戊戌变法时期湖北的维新团体。光绪二十三年(1897)六月,在武昌成立。“意在劝学,务崇质实”,故名质学会。其《章程》谓世变日亟,乏人才则无以济变,非学无以成才,非讲无以成学。故主张分科学习,以开风气之先。拟分经学、史学、法律、方言、算学、图学、天文学、地学、农学、矿学、工学、商学、兵学、格致学等十四科,前六科为兼习之学,后八科为专门之学,“习专门必兼六科,乃为有体有用”。并拟编印学报、译著书籍,以裨实用。

    女学会成立

    光绪二十三年(1897)夏秋之交,女学会在上海成立,李闰(谭嗣同妻)、黄谨娱(康广仁妻)为倡办董事。此为戊戌变法时期以妇女为主体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团体。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十三日,又在上海城南的桂墅里创办中国女学会书塾(近代中国第一所自办女校),经元善任总理,设中文、西文、医学、女红四门课程。城内淘沙场设分校,专备就近女生走读。六月,女学会独立创办《女学报》(近代中国第一份女报),反对缠足,提倡女学,追求妇女解放。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女学会书塾中止。

    译书公会成立

    译书公会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翻译出版机构。光绪二十三年(1897)九月在上海成立。由恽积勋、恽毓麟、陶湘、董康、赵元益等主持。旨在“开民智、广见闻”,以“采译泰西东切用书籍”为主要业务。该会曾向伦敦、巴黎购买善于政治、学校、律例、天文、舆地、光化、电气、矿务、商务、农学、军制等方面的书籍,次第译出。每周将译成之收汇订成《译书公会报》,精印发行。又摘译英国《泰晤士报》、《律例报》、法国《勒当报》、《国政报》、德国《东方报》五种报纸,附于书籍之后,以备浏览。还广译东方蚕桑各书,并刊简明善本,绘图列说,以冀发展中国的蚕桑事业。

    《译书公会报》创刊

    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初一日,《译书公会报》在上海创刊,周刊。译书公会主办。恽积勋。陶湘为总理,杨模、章炳麟为总主笔。旨在“开民智,广见闻”,“以广译东西切用书籍报章为主,辅以同人论说”。汇译英国《泰晤士报》、法国《费加罗报》、德国《东方报》、美国《自立报》、日本《政策报》等报内容。亦译载欧洲新出版的有关政治、经济、外交、史地、科学等方面的新书,如《交涉纪事本末》、《万国中古史略》、《延寿新法》等。但所载各书,均未译完。所见最后一期(第二十册)为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五日出版。

    时务学堂创办

    光绪二十三年(1897),维新派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时务学堂是湖南重要新政之一,由谭嗣同等发起,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及学政江标的支持和赞助。光绪二十三年八月(1897),发布《湖南时务学堂缘起》,阐明了设学校、培养维新人才的宗旨。既有成议,陈宝箴遂任命熊希龄为提调,主持学堂的一切行政事务,决定延请梁启超、李维格分任中、西文总教司,另聘韩文举、叶觉迈、欧榘甲、唐才常等任中文分教习,王史为西文分教习。八月二十八日,第一次招考,录取学生四十名。九月正式开学。十月中旬,梁启超由沪抵湘,拟订《学约》十章,即立志、养心、治身、读书、穷理、学文、乐群、摄生、经世、传教。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初一日,时务学堂第二次招考,录取内课生三十名,外课生十八名,附课生七名。闰三月,又录取第三期学生,其中内课生四十六名,外课生五十二名,各送北洋学生十名。时务学堂的功课,分为两种,一为普通学,包括经学、诸子学、公理学、中外史志及粗浅的格算诸学;一为专门学,包括公法学、掌故学、格算学。学生须先钻研儒家著作中的“微言大义”,然后择取中外政法比较参证,以明了维新变法的旨意。教习还勉励学生研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以求治国之道。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闰三月,学生已达到二百人左右,其中著名的有蔡锷、林圭、秦力山等。时务学堂的教学深为封建顽固势力所忌恨,四月,岳麓书院院长王长谦纪念劣绅叶德辉等人上书陈宝箴,攻击梁启超、韩文举等人“阴行邪说”,“实皆康门谬种”,要求陈宝箴“严加整顿”。这一要求未被采纳。王先谦又伙同叶德辉等煽动他们控制下的三个书院的部分守旧学生,制定了所谓《湘省学约》,以加强对书院学生的控制,防止他们受时务学堂的影响。叶德辉还写了《輶轩今语评》、《长兴学记驳义》、《读西学书法书后》、《正界篇》等文,对康、梁的民权、平等学说肆意诋毁。在封建顽固势力的猖狂进攻下,时务学堂主事人渐存妥协,熊希龄一方面上书抚院,吁请“立案”,研究解决王先谦、叶德辉等人对梁启超的毁谤一事,一方面又迫于“恶势”,辞退了中文分教习。梁启超、韩文举、叶觉迈、欧榘甲等亦相继离湘而去,时务学堂被迫停办。戊戌政变后,改为求是书院。

    大同译书局创办

    大同译书局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编译出版机构。光绪二十三年(1897间)九、十月间由梁启超等集资创设于上海。康广仁任经理。规定首译各国变法之收,以备取法;译学堂各种功课,以便诵读;译宪法书,以明立国之本;译章程书,以资办事之用;译商务书,以兴中国商学,挽回利权。译书以东文为主,辅以西文;以政学为先,次以艺学。曾刊印《经世文新编》、《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春秋董氏学》以及《中西学门经》、《日本书目志》等新学书籍。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政变后被迫停办。

    不缠足会成立  早在光绪九年(1883),康有为就在广东南海倡议妇女不缠足。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氏在广州发起成立粤中不缠足会,再次倡导妇女不缠足。光绪二十三年(1897),梁启超、谭嗣同、汪康年、麦孟华、康广仁等在上海成立不缠足会。规定入会者所生子女不得缠足,所生男子不得娶缠足女子,凡八岁以下缠足女子一律放足。同年,长沙、潮州、福州等地相继设立不缠足会,宗旨相近。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政变后停止活动。

    知耻学会成立

    光绪二十三年(1897),康有为拟联合满、汉人士组织经济学会,并已拟定章程,请庆亲王奕劻作序,但奕劻要删去“会”字,“议不合,事遂已”。于是,康有为支持寿富等发起知耻学会。梁启超撰《知耻学会序》,称外患日逼,民贵知耻,“特标此义,立会以号召天下”。寿富撰《知耻学会后序》,指出:甲午战败,割地赔款,“中国之耻,至斯极矣”。知耻“莫如为学”,“学则智,智则强”,期望民智渐开,国势复振。

    粤学会成立

    光绪二十三年(1898)十二月十三日,康有为欲继强学会未竟之业,邀合旅京广东人士二十余人,在南海馆发起成立粤学会,数日一集,倡导变法图强。又以各会馆皆为京官会集之所,欲“因而导之”,遂草一疏,交御史陈其璋上奏,请将京师同文馆群书颁发各省会馆,以便各京官讲求,了解西学。三月,扩大加入保国会。

    闽学会成立

    光绪二十四年(1898)正月初十日,林旭、张铁君等邀合旅京福建籍同乡在北京福建会馆发起成立闽学会,以期振励士气,互通声气,讲求变法,挽救危亡。林旭为“倡始董事”。三月,扩大加入保国会。

    关西学会成立

    关西学会又称陕学会,戊戌变法时期陕西、山西旅京人士组成的维新团体。光绪二十四年(1898)正月十八日,由阎乃竹、宋伯鲁、李岳瑞等发起成立于北京。旨在会友辅仁,互通声气,讲求变法,挽救危亡。立《学规》四条:“一、治经义,以经术言变法,反对琐碎支离的汉学与空谈无根的宋学;二、治国闻,研习欧洲及日本的语言文字、格致算学等;三、广应求,别省人士也可入会;四、定会期,每周聚会一次。同年三月加入保国会。

    南学会成立

    光绪二十三年(1897)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加速实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谭嗣同等“思保湖南之独立”,使南中国“可以不亡”,因而组织学会,联群通力,发愤自强。光绪二十四年(1898)二月初一日,经谭嗣同、唐才常等组织发起,南学会正式成立于长沙。第一次开会,湖南巡抚陈宝箴亲临讲演,以示支持。该会“专以开浚知识、恢张能力、拓充公益为主义”。根据《南学会大概章程》,由湖南巡抚选派本地绅士十人为总会长,再由这十人各举所知,引为会友。还规定在省城长沙设总会,各府厅州县设分会。其活动方式以讲演为主,另设答问。谭嗣同、黄遵宪、皮锡瑞、邹代钧分别主讲天文、政教、学术、舆地,每次听讲者达千数百人。会中还经常讨论地方重大兴革事宜,提出方案,供省政当局参考,有寓地方议会于学会之意。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击、破坏,南学会的讲学只办了三个月。戊戌政变后,张之洞致电陈宝箴等,以为南学会“迹近植党”,饬令裁撤。

随机查看

更多

Copyright©2004-2012 历史上的今天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