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6年大事件 1896年大事记 1896年重大事件记录

更多

1896年史志

    记录公元1896年大事件列表

    清-公元1896年-丙申-光绪二十二年-清


    《英德洋款合同》签订

    光绪二十二年(1896),清政府开始筹借第二期对日赔款。英国声称:这次如不向它借款,它将不惜诉诸武力。经过争夺,英德集团压倒俄法集团,取得了列强对中国的第二次借款权。二月十日,由赫德代表总理衙门,与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在北京签订了《英德洋款合同》(又称《英德借款详细章程》)。共十八款。规定:借款总额为一千六百万英镑(合银一亿两);以九四折扣(94%)交付,年息五厘,限三十六年还清,不得提前或一次还清;以海关收入作担保;偿还期限内,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职位必须由英国人充任,从而使英国获得了控制中国海关行政三十六的保证。

    《中俄密约》签订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政府对俄国产生了很大幻想,希望联络俄国牵制其他列强。沙俄看出了这一点,便寻找机会向清政府索取好处。光绪二十二年(1896),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清政府应俄国政府的要求,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头等出使大臣”,前赴俄国庆贺沙皇加冕。俄国政府以中俄共同防止日本侵略为词,并以三百万卢布给李鸿章作报酬,透迫李鸿章于四月二十二日同俄国财政大臣维持、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法文本称为《防御同盟条约》),即《中俄密约》。密约共六款,另附规定约文以法文为准的专条。主要内容为:一、日本如果侵占俄国远东领土或中国、朝鲜领土,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军、陆军互相援助,并互相接济军火、粮食;二、缔约国一方未征得另一方同意,不得与敌方议立和约;三、战争期间,中国所有口岸均应对俄国军舰开放,中国地方官应尽力供应所需;四、允许俄国在黑龙江、吉林两省修筑铁路直达海参崴,该铁路由华俄道胜银行承办,其详细合同由中国驻俄公使与华俄道胜银行商订;五、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均有权通过该铁路运送军队和军需物品;六、本条约自铁路合同批准之日起生效,有效期十五年,届期六个月以前,再行商办展限。通过这一密约,沙俄政府把侵略势力伸入了中国东北地区。

    《中日通商行船条约》签订

    根据中日《马关条约》第六款:中日将派全权大臣依西例议定通商条约。光绪二十一年(1895)闰五月二十九日,清廷命李鸿章、王文韶与日本代表商订商约。后因李鸿章赴俄参加沙皇加冕礼,清廷遂于十二月二十七日改命总理衙门大臣、户部侍郎张荫桓为全权大臣,与日本妥议通商事宜。光绪二十二年(1896)六月十一日,张荫桓与日本驻华公使、全权大臣林董在北京了《中日通商行船条约》。共二十九款。另有中日双方照会各三件。主要内容是确认日本在华享有与西方列强相同的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九月十三日,总理衙门又根据林董要求,订立中日通商条约公立文凭四项:在新添的苏州、杭州、沙市、重庆口岸专设租界,中国可酌课机器制造税,但须在天津、上海、汉口、厦门设专管租界,山东军队不得逼近威海卫四十里以内。

    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签订

    沙俄为扩张在中国东北的侵略势力,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即酝酿把连接莫斯科和海参崴的西伯利亚铁路东段穿过中国东北。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沙俄政府着手制定有关计划。光绪二十二年(1896)四月,沙俄诱迫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后,遂派财政部次官拉曼诺甫与清政府驻俄、德等国公使许景澄谈判具体的筑路细节。八月初二日,许景澄与华俄道胜银行在柏林签订了《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另附《华俄银行总办罗启泰函》一件。规定:成立所谓“中国东省铁路公司”,其章程照俄国铁路公司成规;铁轨宽窄应与俄国铁轨一律;俄国有权用铁路免费运兵;公司建造、经营、防护铁路所需之地,若官地则无偿征用,若民地则按时价付给;公司在铁路沿线享有独占的行政权和警察权。东省铁路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开始修筑,光绪二十九年(1903)完工。

    清廷设立铁路总公司

    光绪二十二年(1896)八月九日,直隶总督王文韶、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设立芦汉铁路公司,并举荐津海关道盛宣怀督办。清廷遂命盛即日来京,以备咨询。九月十三日,光绪帝召见盛宣怀,盛详细陈述了借款筑路的具体打算。九月十四日,铁路总公司正式设立,命盛宣怀以四品京堂候补,督办该公司事务,命王文韶、张之洞协助办理。

    《时务报》创刊

    强学会被清政府查封后,时任江宁洋务局总办的黄遵宪“愤学会之停散,谋再振之,欲以报馆为倡始”,后与汪康年相遇,共同策划办报,并邀请梁启超参加。光绪二十二年(1896)七月初一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该刊物为旬刊,每册约二十余页,以石板印连史纸上。总理为汪康年,梁启超任主笔,其他撰稿人有麦孟华、徐勤、欧榘甲、章炳麟等,另聘张坤德为英文翻译、郭家骥为法文翻译、日人古城贞吉为日文翻译。所辟栏目有论说、谕折、京外近事、中外杂志、域外报译等,以域外报译所占比重最大,另载有各地学规、章程等。《时务报》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强为宗旨,梁启超的《变法通议》首先就是在《时务报》上刊出的。《时务报》的刊行,在社会上大受欢迎,数月之间,销至万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张之洞以该刊论说太新,通过其幕僚和亲信汪康年,频加干涉。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二月,梁启超终于愤而去职,《时务报》的议论亦随之“改弦易辙”。“百日维新”开始后,五月二十九日,御史宋伯鲁上《奏改时务报为官报折》,请明降谕旨,将《时务报》改为《时务官报》。六月初八日,光绪皇帝发布上谕:将《时务报》改为官报,派康有为督办其事。后由汪康年改办《昌言报》。《时务报》从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创刊,到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一日停刊,历时二年整,共出六十九册。

    虚谷逝世

    虚谷(1824——1896),清代新安(今安徽歙县)人,家相州。俗姓朱,名怀仁,后出家为僧,改名虚白,以字行。善画山水、花卉、草虫,清疏秀逸,别具一格,亦善写真。

    杨岘逝世

    杨岘(1819——1896),清代画家。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咸丰五年(1855)举人,官常州知府。以汉隶名一时,高自标置,末流辗转摹仿几如优孟衣冠,而卢山真面则固嵯峨云表也。

    刘海粟逝世

    刘海粟(1896——1994)现代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原名刘槃。小名刘九,学名季芳。西文署名Liu Hai Sou,室名艺海堂、存天阁。14岁到上海习西洋画。17岁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任校长,首创男女同校,上课使用人体模特儿。1918年到北京大学讲学。两次去日本考察和参加美术交流活动。1927年受军伐孙传芳迫害通缉,逃亡日本。其后,赴欧洲考察。遍游法国、意大利、瑞士、英国等国,受聘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并多次在国外及上海、南京举办个人画展。抗战爆发后避于南洋,在各地举办义赈展览,筹款支援国内抗战。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新的艺术生涯,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曾任华东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南京艺术学院院长,近年任名誉院长。曾任中国美术顾问、全国政协委员。

    溥儒逝世

    溥儒(1896——1963)河北宛平(今北京)人。清宗室,恭亲王之后。幼即究心艺事,诗词、书法,秀逸出塵。工山水,以南宋为宗,喜用熟纸,临摹马夏一派,淡雅有馀,气魄不足。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称。解放前流寓国外,以卖画为生。 《工馀琐记》

    谭嗣同撰成《仁学》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激进的资产阶级维新志士。光绪二十二年底(1896),他撰成重要哲学著作《仁学》。该书共两卷,五万多字。书中杂糅儒、佛、道、墨各家及西方自然科学、社会学说、宗教思想等,构成独特的哲学体系。认为“仁”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故自称其哲学为“仁学”。谭嗣同借用物理学上的“以太”概念解释“仁”,认为世界的日新变化由“以太”所决定。并根据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变化的现象,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思想。他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封建纲常名教号召人们勇敢地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种种网罗,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民权、自由、平等学说。光绪二十五年(1899),《仁学》的一部分连载于《清议报》上,旋又连载于上海《亚东时报》。后来,正式刊印成书,单独发行,在晚清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官书局成立

    光绪二十二年(1896)一月二十一日清政府将原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书局正式改为官书局,隶属总理衙门,命孙家鼐为管理大臣。开办章程规定:所办事宜为藏书籍、刊书籍、备仪器、广教肄、筹经费、分职掌、刊印信七项;不得议论时政,臧否人物和挟嫌妄议。全局分学务、选书、局务、报务四门。曾译刻各国有关律例、公法、商务、农务、制造、测算、武备、工程等各种书籍。刊行《官书局报》、《官书局汇报》。延请通晓中西学之人为教习,讲授各种西学。光绪二十四年(1898),官书局归并京师大学堂管辖。

    文廷式被革职

    文廷式,字道希,号芸阁,江西萍乡人。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升侍读学士。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主战甚力,严参李鸿章畏葸,挟夷自重。甲午战败后,坚持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支持康有为发起强学会,常于松筠庵广集维新人士,议论时政,深为慈禧忌恨。李鸿章授意御史杨崇伊弹劾其交通内监等。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月十六日,清廷以文廷式遇事生非,语多狂妄,命革职,永不叙用,并逐回江西原籍。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政变后,曾东走日本。光绪三十年(1904)卒于故乡。

    南洋公学创设

    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月二十六日,盛宣怀在上海徐家汇镇北创办南洋公学。何嗣焜任总理,张焕纶为总教司。全校分设四院:师范院,为我国第一所新型师范学校;外院,为师范院附属小学,分国文、算学、舆地、史学、体育五科;中院,为中学性质的学堂;上院,为大学性质的学堂。师范院训练一年以上者,选充各院教习。外院、中院、上院各设四班,每班学生三十名。开办经费由招商局、电报局绅商捐助。最初开办目的在培养通达中国经史大义的政治人才,实则毕业生多数学习工艺、机器、制造、矿治、商务、铁路、船政等,优秀者选送外国,留学深造。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名上海商务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称商部高等实业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6)又改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

    山东单县发生教案

    光绪二十二年(1896)夏,鲁南、苏北一带大刀会数千人起义,攻教堂,逐洋人。五月五日,山东单县庞三杰联合大刀会拆毁教民房屋,焚烧薛孔楼洋学,毁坏教堂多处。五月二十三日,清廷命地方督抚速即剿除。两江总督刘坤一派兵前往单县,捕杀数十人。此后,大刀会众继续在鲁南一带活动。

    孙中山伦敦蒙难

    光绪二十一年(1895),孙中山因广州起义失败被迫逃亡国外,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八月抵英国伦敦。九月五日,孙中山被清政府驻英公使馆诱捕。十一日,孙通过使馆英籍清洁工人柯尔暗中致书英人康德黎(孙在香港西医书院时的老师),向康求援。经康德黎等奔走营救,以及英国政府出面干涉,孙中山于十八日恢复自由。是年冬,孙用英文撰成《伦敦蒙难记》,详细记述了蒙难经过。

    通艺学堂创设

    光绪二十二年(1896),张元济在严复帮助下,在北京创办西学堂,同年冬改称通艺学堂,倡习西学。课程有英文、数学。学生四、五十名。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被迫食堂。张元济亦被革职。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光绪十六年(1890)起从师于康有为,深受康氏变法维新思想的影响。光绪二十一年(1895),与康有为共同发起“公车上书”,八月,参加强学会,任书记员。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上海《时务报》上陆续发表了《变法通议》这一重要政论著作。该书除自序外,正文由《论不变法之害》、《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论科举》等十三篇组成。运用资产阶级进化观,反复阐述变法的必要和不变法的危险,认为“变者乃天下之公理”,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要求清政府仿效日本,进行变法维新,改变封建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文笔生动流畅。在当时知识界广为流传,产生了深刻影响。

随机查看

更多

Copyright©2004-2012 历史上的今天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