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8年大事件 1898年大事记 1898年重大事件记录

更多

1898年史志

    记录公元1898年大事件列表

    清-公元1898年-戊戌-光绪二十四年-清


    《英德续垡合同》签订

    光绪二十三年(1897),清政府开始筹借第三期对日赔款。英德集团再次压倒俄法集团,取得了这次借款权。光绪二十四年(1898)二月九日,清总理衙门与英国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在北京签订了《英德续借款合同》十七款,另附《付还本利日期数》一件。规定:借款总额为一千六百万英镑(合银一亿两);以八三(83%)折扣交付,年息四点五厘;分四十五年还清,不得提前或一次还清;以海关税和苏州、淞沪、九江、浙东货厘及宜昌、鄂岸、皖岸盐厘为担保。以上各处厘金由海关税税务司派人征收;借款偿还期内,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职位必须由英国人充任。

    中德订立《胶澳租界条约》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二月十四日,清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与德使海靖在北京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亦称《德租胶澳专条》)。共三端十款。主要内容是:德国租借胶州湾,租期九十九年;德国军队可以在胶州湾沿岸百里以内自由通行;允许德国在山东修筑胶济铁路,并享有铁路沿线三十里内的矿产开采权;德国获有承办山东各项工程的优先权。通过这一条约,德国不仅得以租借胶州湾,而且把山东全省变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中俄订立《旅大租地条约》

    《旅大租地条约》原称《中俄会订条约》,又称《中俄条约》。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一月二十二日,俄国借口协助中国抗德,派舰队进占旅顺。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初六日,清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张荫桓与俄国驻华代办巴布罗夫在北京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规定将旅顺口、大连湾及附近海面租与俄国,租期二十五年,期满经两国相商仍可展限;租期内该地完全归俄国管辖;旅顺口辟为军港,只许中俄舰只使用;俄国享有修筑中东铁路通大连支线的特权。同年闰三月十七日,又在圣彼得堡(今列宁格勒)签订中俄《续订旅大租地条约》,共六款,进一步确定俄国建筑铁路及在租借地附近的独占权。从此,东北全境成为俄国的势力范围。

    中英订立《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法国强迫清政府允其强租广州湾后,英国政府立即要求强租九龙半岛作为“补偿”。四月二十一日,清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等与英驻华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位于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及附近岛屿的中国领土,即所谓“新界”,租借给英国,租期九十九年;租期内该地区完全归英国管辖。

    戊戌变法运动发生

    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接受维新派的改革方案,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此后的几十天中,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百多道除旧布新的改革诒令,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各个方面。戊戌新政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拼命抵制和反对。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缉捕康有为、梁启超。八月十三日,杀害谭嗣同等“六君子”,变法失败。

    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十三日,康有为代御史杨深秀拟了《请定国是而明赏罚折》,四月二十日,又代侍读学士徐致靖拟了《请明定国是疏》。康有为自己也上了一道《请告天祖誓群臣以变法定国是折》。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根据杨深秀、徐致靖、康有为等人的奏章,召集军机全全堂,“下诏定国是”,决定变法。四月二十八日,光绪召见康有为,商讨和确定变法的步骤和措施。旋准康有为专折奏事,并任命他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康有为利用专折奏事的特殊待遇,不断地地奏折,递条陈,提出了一系列新政建议。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先后分布一百多道除旧布新的改革诏令。从内容上看,六月上旬以前,光绪颁布的新政主要是经济、军事、文教方面的改革。经济方面有:保护农工商业,设立农工商总局,切实开垦荒地,提倡私人办实业,奖励新发明、新创造、凡著新书、创新法、制新器等各种有利于生产发展者,即赏给官衔或给予专利;设立铁路、矿务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设立全国邮政局,裁撤驿站;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等等。文教方面有:改革科学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提倡西学,开办京师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允许自由创办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等。军事方面有:训练海、陆军,陆军改练洋操,裁减旧军,以及力行保甲等等。六月上旬以后,新政由经济、文教、军事方面扩展到政治方面。主要改革有:删改则例,裁汰冗员,撤销闲散重迭的机构;准许大小臣民上书言事,官吏不得阻挠,等等。新政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一致抵制和反对。光绪颁布的变法诏令,除了湖南巡抚陈宝箴还能认真执行外,其他地方督抚大多置若罔闻。在中央,有些新政机关形式上虽然建立起来,但基本上被顽固派所把持。因此,变法诏书大都成为一纸空文。到慈禧发动政变以后,新政基本上被彻底推翻。

    清廷废除八股考试

    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八日,光绪皇帝召见康有为,康力陈八股之弊。二十九日,康有为、宋伯鲁又上疏请改八股为策论。五月初五日,光绪帝发布“上谕”:自下科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一律废八股,改试策论。戊戌政变后,八月二十四日,清廷宣布恢复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等项分别考试。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又下诏:自明年始,乡会试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清廷正式宣布彻底废除科举考试制度,推行新式学堂。

    中英签订《订租威海卫专条》

    继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条约》之后,英国要求按照租让旅大的同样条件租借威海卫。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十三日,清总理衙门大臣奕劻与英驻华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订租威海卫专条》,规定将威海卫及其附近海面(包括刘公岛、威海湾之群岛及沿岸十英里地方)租与英国,租期二十五年,期满经两国相商仍可延长。

    英德订立瓜分津镇铁路协定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中比《芦汉铁路借款合同》签订以后,英国于七月五日向清政府提出了修筑天津至镇江等铁路的要求,与德国在山东的利益发生矛盾。英国被迫与德国政府直接交涉,以两国共同分割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为条件,来换取德国在津镇铁路上的让步。德国对非洲觊觎已久,愿与英国妥协。双方遂于同年七月十七日达成协定:天津到山东南境的铁路由德国修筑,由山东南境至镇江的铁路由英国修筑,全线竣工后由双方共同经营。此外,还议珲:英国的铁路投资范围是长江以南各省和北经河南至山西;德国的铁路投资范围是山东省以及自黄河沿岸至南京一带。实际上是双方互相承认了各自在华的势力范围。该协定签订后,两国联合向清政府提出了承筑津镇铁路的要求,并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四月九日逼迫清政府签订了《津镇铁路借款合同》。

    诏设农工商总局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七月初五日。康有为奏上《请开农学堂地质局以兴农殖民而富国本折》,建议于各省设立农学局、地质局,于京师设立农商局,各省设分局。同日,光绪帝发布“上谕”: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派直隶霸昌道端方及候补道徐建寅、吴懋鼎为督理;各省设立分局,各省府州县皆设农务学堂,广开农会,刊农报,购农器;其工学、商学各事宜,亦著一体举办,统归农工商总局大臣随时考察。戊戌政变后,八月二十四日,清廷裁撤农工商总局。

    慈禧发动戊戌政变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三日(1898),御史杨崇伊上密折,请慈禧“即日训政”。初四日,慈禧从颐和园回宫,密作政变准备。初六日凌晨,慈禧经过周密布置之后,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自己重新“训政”,继而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政变后,新政措施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取消。

    “戊戌六君子”被杀

    慈禧发动政变前一日,康有为离京赴沪,在英国保护下逃往香港。梁启超也在日本人掩护下化装出京,由天津去日本。谭嗣同却拒绝了别人要他出走日本的劝告,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遂被捕。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十三日,谭嗣同与其他被捕的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等共六人,同时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中英签订《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

    英国为了减轻芦汉铁路的重要性,并阻挡俄、法插足长江流域,急于揽到关内外铁路的借款权,以便向北扩展势力。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二十五日,关内外铁路会办胡燏棻与英国中英公司在北京签订了《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规定:借款总额二百三十万英镑,年息五厘,九扣实付,四十五年还清;该款用于修筑奉天(今辽宁沈阳)中后所至新民屯(今辽宁新民)铁路及营口支线;备还津渝、津芦铁路欠款;以北京至山海关铁路财产、收和新筑铁路收入作担保;铁路总工程师由英国人担任;中国保证合同内所指铁路永不让与他国。

    《岭学报》创刊

    光绪二十四年(1898)正月二十日,《岭学报》在广州创刊,旬刊。黎国廉任总理,朱淇任撰述,岭学报馆印行。旨在考订西学西政之源流得失。刊有不少介绍西政、西艺的译文。分国政篇、邦交篇、文教篇、武备篇、史学篇、民事篇、谕旨、奏疏、西文译篇等,编例“略仿《湘学报》”。

    《湘报》创刊

    《湘报》是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派的重要刊物。光绪二十四年(1898)二月十五日由谭嗣同、唐才常等集资创刊于。日刊。唐才常等主编。由长沙校经书院编辑出版。以“开风气,拓见闻”为宗旨。设有文化说、奏疏、电旨、公牍、本省新政、各国时事、商务等栏目。文字浅近,通俗易懂。散为日报,合为月报。宣传变法维新,主张实行君主立宪,遭封建顽固派忌恨。六月二十日出至第一百一十六号时曾一度停刊。七月初五日复刊,戊戌政变后,被地方官饬令停办,由王笏等“承顶接办”,续出至九月二十日最终停刊。前后共出版七个多月,计一百七十七期。

    《岭海报》创刊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岭海报》在广州创刊。该报是《岭学报》附设的日报,日出八开八版。主笔陈庆材、区宝庆等。内容以介绍新学和报道有关变法维新的消息为主。后为胡衍鹗把持,成为保皇派的报纸。光绪二十九年(1903),洪全福广州起事失败后,极力攻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张之洞撰成《劝学篇》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人。同治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同治十二年(1873)授四川学政。后调任山西巡抚。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时,再升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抗击法军。光绪十五年(1889)调湖广总督。光绪二十年(1894)代刘坤一为两江总督。甲午战败后,变法呼声日高,张亦上疏阻和议,要求变通旧法,力除积弊。光绪二十一年(1895),捐金资助《时务报》,列名强学会。而一旦察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主张同自己大相迳庭,张便力加诋辟。光绪二十二年(1896),下令查禁上海强学会及《强学报》。旋回湖广总督任。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撰成《劝学篇》。这是戊戌时期对抗变法维新思潮的代表作。全书共二十四篇,计四万余言。分内篇九: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外篇十五: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攻教。“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本”指封建的纲常名教,“通”指有关工商业和学校报馆诸事。前者不能支援,后者则可以变通举办。该书系统阐述和发挥了“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思想,主张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接受西方的科学技术。它极力攻击维新派“开议院、兴民权”的政治主张,断言“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的变法维新运动。同时极力赞颂清王朝的“深仁厚泽”,宣扬“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该书具有调和中西、折衷新旧的色彩,深得清廷赏识。光绪帝披览后,认为“持论平正通达,于学术人心大有裨益”,并发布上谕,命各省“广为刊布,实力劝导,以重名教而杜卮言”。又谕令总理衙门排印三百部。《劝学篇》“挟朝廷之力以行之,不胫而遍于海内”。帝国主义者对此书也很欣赏,先后译成英、法文字出版。光绪二十六年(1900),纽约出版乌特勃来基(Samuel I Woodbridge)译本,题称《中国唯一的希望》(China's only Hope;An Appeal by the Greatest Victroy Chang Chintung)。

    《时务日报》创刊

    《时务日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报的报纸,光绪二十四年(1898)闰三月十五日在上海创刊。当时,《时务报》已风行全国,但月只三册,又以提倡变法为主,经理汪康年乃别出此报,纪载中外大事,评论时政得失,“转圜时务,广牖见闻”。并革新片面,增加材料,分栏编辑,用报纸两面印刷,开我国日报改进之机。六月,《时务报》改为官报,七月,《时务日报》亦改名《中外日报》,出至宣统三年(1911)停刊。

    《无锡白话报》创刊

    光绪二十四年(1898)闰三月二十一日,《无锡白话报》在无锡创刊,五日刊。第五期起改名《中国官音白话报》,每两期合出一册。裘廷梁及其侄女裘毓芬创办并主编,为我国早期白话刊物。该报“谈新述故,务撷其精;间涉诙谐,以博其趣”,“汰芜秽,存精英,以话代文”,旨在“广开民智”。设有中外纪闻、无锡新闻、富国策、养民新法、海外奇闻、海国妙喻等栏目。

    《蜀学报》创刊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蜀学会在成都成立后,闰三月十五日便出版《蜀学报》,作为蜀学会会刊。报馆设于尊经书院内,宋育仁任总理,杨道南为协理,吴之英为主笔,廖平为总纂。旨在“昌明蜀学,开通邻省”。首录谕折,次论撰,次近事,“及分纂官士农工商五门成就”。载文以“有关实用,可以考镜得失”为准,不分中外。曾刊载康有为的《保国会序》等。

    严复译《天演论》出版

    《天演论》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T.H.Huxley)所著《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序论与本论两篇的中译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严复已将此书译成初稿,并附加许多案语,以阐述己见。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一月,部分译稿发表于《国闻汇编》。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正式出版。严复在《译(天演论)自序》中说:此书“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的进化论观点,激励国人变法维新,以冀由弱变强,否则将沦于亡国灭种而被淘汰。为变法图强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思想产生了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林散之逝世

    林散之(1898——1989),现代著名书画家。原名以霖,以号行,笔名左耳,散耳,聋叟,江上老人,半残老人,安徽和县人。早年师从张青甫学工笔人物,16岁从范培开学书法。20岁随张栗庵习诗文。30岁后师从黄宾虹。其书法初学唐楷,继受碑学影响改学包世臣执笔悬腕力之法,后学行书,书风为之一变。60岁以手作草书。擅长诗、书、画,有“书圣”之誉。历任南京书画院院长,江苏省国画院画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书协江苏分会名誉主席,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女学报》创刊

    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月六日,《女学报》在上海创刊,康同薇(康有为之女)、李蕙仙(梁启超之妻)等任主笔。此为近代中国最早的妇女报纸。设有论说、新闻、征文、告白等栏,鼓吹男女平权,施教劝学,提倡民主、科学,主张兴办女学,反对缠足,以求妇女解放,国富民强。约于同年七月底停刊。

    《中外日报》创刊

    光绪二十四年(1898)闰三月,汪康年在上海创办《时务日报》,记载中外大事,评论时政得失,宣传变法维新。七月初一日,改名为《中外日报》。义和团运动期间,主张严厉剿杀义和团。此后,拥护清政府实行“新政”,反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光绪三十四年(1908),因经济拮据,由上海道察乃煌资助。不久,汪康年将报馆售与察乃煌。销数大减。宣统三年(1911)三月停刊。

    《翼教丛编》刊行

    光绪二十四(1898)七月,封建文人苏舆汇辑的《翼教丛编》一书在湖南长沙刊行。全书共六卷,以“翼圣教、扶纲常、复名教、正人心”为宗旨,“专以明教正学为义”。辑录有封建守旧分子朱一新的《答康有为五书》、安维峻的《请毁禁〈新学伪经考〉片》、文悌的《严劾康有为折》、张之洞的《劝学篇》的部分内容、叶德辉的《輶轩今语评》,还收有《湘绅公呈》、《湘省学约》以及王先谦、叶德辉的书牍等。宣扬宋明理学,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维护封建纲常名教,攻击康有为、梁启超“伪六籍,灭圣经”,“托改制,乱成宪”,“倡平等,堕纲常”,“伸民权,无君上”,竭力阻挠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光绪二十五年(1899)春,该书还曾在上海石印出版。是戊戌维新时期反动出版物之一种。

    《工商学报》创刊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七月,钱塘汪大钧在上海创办《工商学报》。该报为周刊,每期二十余页,连史纸铅字排印。以“振兴工商业,收回利权”为宗旨。分谕旨恭录、奏折录要、论说、公牍、中国工商情形、译编、东方商埠考略、附录等栏。对中国商政及各种工艺商务情形,报道尤详;还译载各国商务律例及商务学堂章程等。

    《清议报》创刊

    《清议报》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的主要刊物。光绪二十四年(1898)十一月十一日,在日本横滨创刊。旬刊,用孔子纪年。发行兼编辑署“英人冯镜如”,实为梁启超主编,麦孟化、欧榘甲等辅佐。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鼓吹保皇立宪。设有论说、名家著述、文苑、外论汇译、纪事、群报撷华等栏目。“国闻短评”开日后各报“时评”之行;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与文化学术等。曾首先发表谭嗣同所著《仁学》的一部分内容。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一月十一日,因报馆失火而停刊。共出一百期。此后,横滨新民社曾出《清议报全编》二十六卷,但内容有较多增删,编次亦与原刊不同。

    《格致新闻》创刊

    光绪二十四年(1898),《格致新闻》在上海创刊,月刊,朱开甲、王显理等撰译。后与《益闻录》合并,改名《格致新闻汇报》,每周出版两期。

    《孔子改制考》刊行

    《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所撰关于变法维新的重要理论著作,共二十一卷。光绪十八年(1892),康有为在弟子陈千秋、梁启超等人协助下开始编著,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上海大同译书局正式刊行。书中阐发“托古改制”理论,宣称《六经》皆孔子所作,是孔子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行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改革主张,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素王”。认为孔子改制的精义主要反映在《春秋》一书中,而《公羊传》则是阐释《春秋》的典籍。康有为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需要出发,附会公羊学派的“据乱、升平、太平”三世说,解释历史发展趋势。认为“据乱世”就是西方的君主专制时代,“升平世”即君民共主(君主立宪)时代,“太平世”即民主共和时代。这一划分并不科学,但确认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强调当时中国应由据乱世通过改革进入升平世,冲破了顽固派“敬天法祖”、“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传统守旧思想,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顽固派攻击此时“明似推崇孔教,实则自申其改制之义”,骂为“灭圣经”、“乱成宪”的叛逆行为,要求清政府将该书毁版。

    北京蜀学会成立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1898),杨锐等联合旅京川籍同乡,在北京四川会馆发起成立蜀学会,以期互通声气,共同讲求变法维新。三月,扩大加入保国会。

    保国会成立

    保国会是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的重要政治团体,康有为等发起,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二十七日,成立于北京粤东会馆。议定章程三十条,主要内容为:一、“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二、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三、讲求变法,研究外交,谋求经济实效,以协助政府治理国家。还规定在北京、上海设总会,各省、府、县皆设分会。保国会先后集会演说三次,意在合群策、群智、群力,发愤救亡,推动维新运动。由于封建顽固派的攻击、威胁、破坏,一些投机分子畏祸退出,会员由二百人减到百人左右,不久便不得不自行停顿。尽管保国会因被破坏而夭折,但它的宗旨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会上发表的演说,却在天津、上海、广东各地报刊登载,影响很大。

    延年会成立

    延年会是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的维新团体。光绪二十四年(1898)闰三月初五日,由谭嗣同、熊希龄等倡立于长沙《湘报》馆内。该会力主改革烦琐礼仪和无所事事、虚耗光阴的陋习,提倡省去无谓应酬、纷扰,珍惜时间,提高办事效率,一日程数日之功,一年办数年之事,规定凡有要事商谈,须先致函相约,过时不候不见;会谈只可言事之本末,言毕即行,不得无聊闲谈。戊戌政变后解体。

    四川蜀学会成立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宋育仁、廖平等在四川成都发起成立蜀学会,各府、州、县设分会,以通经致用、讲求实学为宗旨。学会以集讲为主,分伦理、政事、格致三门讲习。提出《学会六戒》:戒胶执、戒慢、戒非笑诘难、戒诋毁、戒忿争、戒羼言,作为会员守则。会中购有书籍、仪器、图册数百部,与成都中西学堂、算学馆联为一气,并于尊经书院发刊《蜀学报》,辟论撰专栏,宣传变法救亡,采录译报,登载学会讲义和会员新得,供各地会友学习。

    遂溪事件发生

    光绪二十四年(1898)闰三月,法国强租广州湾(今广东湛江)后,不待划界,即派海军向遂溪进犯,激起当地民众反抗。光绪二十五年(1899),署遂溪知县李平书组织团练四千余人,提出“保卫家乡,打倒法国鬼”的口号,抗击法国侵略。九月到十月,在黄略村、麻章、平石村等地,多次击退法军,打死打伤法军百余人,迫使侵略者不得不把租地范围由方圆一百里缩小到三十里左右。后法军联合清军进行镇压,遂溪人民反侵略斗争遭到失败。

    慈禧罢黜翁同龢

    翁同龢,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咸丰状元。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光绪帝师傅。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愤于李鸿章割地求和,倾向变法维新。平日与光绪帝甚为接近,辅翊光绪筹谋新政,深为慈禧所忌。光绪二十四年(1898),“明定国是”诏书颁布后第四天,即四月二十七日,慈禧便迫使光绪帝下令免去翁同龢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革职的理由是:翁同龢“办事多未允协”、“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慈禧罢黜翁同龢,意在孤立光绪帝,这是她反扑新政的信号,对光绪帝和维新派都是一个沉重打击。

    荣禄出任直隶总督

    荣禄,满洲正白旗人。由荫生以主事用,数迁侍郎,兼内务府大臣。光绪四年(1878),工部尚书,因纳贿被参免职。光绪二十年(1894),授步军统领。次年授兵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他反对变法,恪守祖训,是慈禧太后的宠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七日,即“明定国是”诏书颁布后第四天,翁同龢被罢职的同一天,慈禧强迫光绪皇帝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五月初五日,荣禄便由署理而实授,并加文渊阁大学士衔,统率董福祥(甘军)、聂士成(武毅军)、袁世凯(新建陆军)三军。于是,荣禄“身兼将相,权倾举朝。”

    光绪召见康有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二十五日,即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后第三天,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奏上一折,向皇帝保荐康有为、黄遵宪、梁启超、张元济等“维新救时之才”。二十八日,光绪帝第一次召见康有为,商量和确定变法的步骤和措施。召见中,康有为向光绪陈述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形势,提出要尽变旧法,请求光绪统筹全局中。“先开制度局而变法律”。还建议大胆择用有才之士,允许他们上条陈,协助办理新政。康有为还着重指出了八股试士的危害性,并对答了译书、游学、游历等事。对康提出的各种看法和主张,光绪均表同意。召见后,旋准康有为专折奏事,并任命他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康有为利用专折奏事的特殊待遇,不断地上奏折、递条陈,提出了一系列新政建议,如开制度局议行新政、奖励工艺创新、振兴商务、开矿筑路、裁撤厘金、废八股改试策论、兴学校、办报馆、禁缠足、裁旧军练新兵等等。百日维新期间,光绪颁布的改革诏令,推行的新政,在许多方面,尤其在文教、军事方面,直接采纳了康有为的建议。

    余栋臣再次起义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四川大足县多次发生民教冲突。光绪十六年(1890),余栋臣竖旗起义,攻毁龙水镇教堂。清廷派兵镇压,余栋臣率众退至大足县边境西山中,继续坚持斗争。光绪二十四年(1898)春,余栋臣被川东道逮捕,押送荣昌县监狱。蒋赞臣、唐翠坪、张桂山等数百人劫狱救出余栋臣,拥归大足龙水镇。余栋臣经过准备,于五月十三日,宣布再次起义,派兵到荣昌县郑家湾教堂捕捉法国教士华芳济,并当众宣布洋人包揽词讼、强买田产、奸污妇女、残害儿童等种种罪行。次日,发布檄文,痛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号召群众驱逐洋人,以雪国耻。六月上旬,起义军在大足击溃“剿办”的清朝官兵。八月,起义军分路出击,北攻铜梁、安岳、南攻永川、江津,东攻重庆,西攻内江,所到之处,打毁教堂,没收教民财产。起义队伍发展至一万余人,编为一百哨。影响波及三十余州县,焚毁教堂、医馆二十余处。十二月,清廷命四川布政使王之春率兵镇压。余栋臣再次退入西山,遭清兵围困。十二月十一日(1899),余栋臣投降清军,起义失败。事后,清政府向侵略者赔款银一百一十八万两结案。

    京师大学堂开办

    光绪二十四年(1898)正月,光绪皇帝根据御史王鹏运的建议,命军机大臣与总理衙门大臣会商开办京师大学堂事宜。四月二十三日,颁发“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五月十五日,总理衙门奏上京师大学堂章程,京师大学堂正式成立。派吏部尚书孙家鼐为管学大臣,管理大学堂事务。张元济为总办(后由黄绍箕、余诚格继任),许景澄为总教习,美国人丁韪良为西文总教习。初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议设道学、政学、农学、工学、商学等十科。戊戌政变后,实际只办了诗、书、易、礼四堂及春秋两堂,学生不及百人,性质仍与旧时书院无异。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停办。光绪二十八年(1902)复校,设预备科(政科、艺科)、速成科(仕学馆、师范馆)。次年增设医学馆、译学馆及进士馆。毕业生分别授给贡生、举人、进士头衔。宣统二年(1910),改设为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

    诏改书院为学校

    光绪二十四年(1898),康有为先后奏上《请开学校折》、《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根据康有为的一再吁请,光绪帝于五月二十二日发布“上谕”,命改各地书院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堂,郡城之书院为中等学堂,州县之书院为小学;凡不在祀典之民间祠庙,亦一律改为学堂。戊戌政变后,新政中辍。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再令各省、府、州、县设立学堂,“作育人才”。光绪二十八年正月(1902),又谕将宗室、觉罗、八旗等官学改设中、小学堂,并归入大学堂办理;各省驻防官学、书院一律改为小学堂。

    裁撤詹事府等衙门及三省巡抚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七月十四日,光绪帝下诏: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外省裁撤督抚同城之湖北、广东、云南三省巡抚及只管河南工之东河总督;同时,裁撤各省不办运务之粮道及仅管疏销之盐道等官。七月十六日又谕饬詹事府等已裁衙门一切事宜,归并六部。二十三日又发布“上谕”:原东河总督所管山东运河归山东巡抚兼管。戊戌政变后,八月十一日,清廷宣布:詹事府等衙门照常设立,“毋庸裁并”。湖北、广东、云南三省巡抚及东河总督等职亦于九月十八日宣布恢复。

    礼部六堂官事件发生

    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后,礼部主事王昭奏请光绪游历日本及各国,并请立商部、教部。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等不肯代递。王照斥责怀、许等人阻谒新政,声言如不代递,请径投都察院转呈。许应骙即上疏弹劾王照咆哮公堂、借端挟制,又谓日本多刺客,王照请皇上游日本,居心叵测,应加惩办。七月十六日,光绪帝下诏,斥责怀塔布等人狃于积习,致成雍蔽,著交部议处;并命今后各衙门司员条陈事件,即由该堂官原封呈进,毋庸拆看。七月十八日,谕将怀塔布、许应骙及左侍郎堃岫、署左侍郎徐会沣、右侍郎溥颋、署右侍郎曾广汉六人即行革职;同时称赞王照“不畏强御,勇猛可嘉”,赏给三品顶戴,以四品京堂候补,以资鼓励。戊戌政变后,八月十五日,清廷重新起用怀塔布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兼总管内务府大臣。八月十九日,命将王照革职严拿,查抄家产。

    光绪召见袁世凯

    戊戌新政从推行的第一天起,就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拼命抵制和反对。面对慈禧的连连反扑,光绪帝和维新派深感大祸临头,在一筹莫展之中,他们想把握新建陆军的袁世凯拉过来,对付慈禧和荣禄。经康有为、徐致靖的荐举,光绪二十四年(1898)七月二十六日,光绪发布上谕,“传知袁世凯,即行来京陛见”。八月初一日,光绪召见了袁世凯,暗示袁以后不必受荣禄节制,并破格提拔袁为候补侍郎,专办练兵事宜。袁世凯继续玩弄两面派手法,一方面对光绪的“特恩”表示感激涕零,另一方面又到世铎、奕劻、刚毅、裕禄、李鸿章等旧臣处尽力周旋。

    谭嗣同夜访袁世凯

    “百日维新”期间,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连连向新政进行反扑,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上旬,政变已有一触即发之势,情况十分危急。光绪帝已预感到“朕位几不保”,连续发出两次“密诏”,命康有为等“妥速筹商”。在一筹莫展之中,维新派把一线希望寄托在掌握新建陆军的袁世凯身上。八月初三日,康有为等决定派谭嗣同去“说袁勤王”。当天深夜,谭嗣同只身前往袁世凯在北京的寓所,劝袁世凯拥护光绪,杀掉荣禄。袁当面表示对光绪的“忠诚”,为救君国,“必当生死以之”。而当谭嗣同走后,袁世凯“反复筹思”,感到光绪皇帝没有实权,投靠光绪,将自身难保,而投靠慈社,即高位易得。于是,于初五日上午,袁乘车回天津,立即向荣禄告密,出卖了光绪和维新派。

    中国女学会成立

    光绪二十四年(1898),沈和卿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女学会,经元善任总理。专门向妇女讲授中西史书及一切有关实用医算乐律等学,采仿泰西、日本师范,以开风气。此为近代中国第一所自办新式女校。

    广西会党起义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点会首领李立廷以“劫富济贫”相号召,率众在广西陆川起义,旬日之间,攻克了陆川、北流、博白等县。次年,苏松贞又在武鸣起义。虽遭失败,但推动了广西会党起义的高涨。光绪二十八年(1902),黄三率部七千余人在上思起义,覃老发在永宁(今并入永福)起义,另部数万人在左江地区起义。义军势力遍及广西南部和西部。光绪二十九年,起义军攻克土州、东兰州、怀远等地,旋又占领柳州,直逼省城桂林。清政府命署两广总督岑春煊调集粤、桂、滇、黔四省军队会剿。光绪三十年(1904),起义势力更扩大到广西全省并漫及湖南、贵州边境。清政府又调集七省军队进行镇压。次年八月起义失败,余部退入黔、滇边界继续斗争。

    中英银公司设立

    光绪二十四年(1898),英国汇丰银行和怡和洋行合资设立“中英银公司”(简称“中英公司”)。总公司设立在伦敦。北京、上海设分公司。曾先后贷款给京沈、沪宁、沪杭、广九等铁路,包办铁路材料购买和一切建筑工程,取得对所建铁路的监督、管理权。又资助福英国公司,间接投资于矿业。

    安徽涡队捻党起义

    光绪二十四年(1898)十一月二十六日,安徽涡阳县捻党首领刘朝栋(刘疙瘩)、牛汝秀(牛世修)率党众数百人起义。淮河以北、宿州以西广大地区的民众纷纷起而响应,义军骤然扩充至二万余人。清政府迅速调集安徽、江苏、河南三省兵力围剿。未及半月,刘朝栋、牛汝秀等被捕死难,起义遂败散。

随机查看

更多

Copyright©2004-2012 历史上的今天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