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公元1895年-乙未-光绪二十一年-清
《马关条约》签订
光绪二十一年(1895)二月二十四日,李鸿章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等在马关(今下关)春帆楼开始谈判。谈判过程中,日本肆意勒索,所提各项条款,只准李鸿章说“允、不允两句话而已”,并时时以战争再起和进攻北京相威胁。三月二十三日,李鸿章被迫在条约上签了字。条约共十一款,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主要内容为:一、中国承认朝鲜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二、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三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万万两;四、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上述各口搭客装货,日本政府得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官;五、日本臣民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设立工厂、输入机器,只交所订进口税,日本在华制造的一切物品得免征各项杂税,所有日货均可设栈寄存;六、交换俘虏,中国即行释放日本军事间谍或被嫌逮之日本臣民。四月初八日,清政府批准了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四月十四日,中日双方在烟台互换批准书,《马关条约》开始生效。
台湾民主国成立
《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割让台湾的消息传到台湾,引起台湾人民的极大愤慨,他们表示要誓死保卫台湾。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二十四日,清政府派李经方赴台湾办理交割事宜,并责令台湾官兵内渡,禁止大陆军民接济台湾抗战。台湾军民决心独立自救。在丘逢甲等台湾士绅的动员倡议下,台湾人民于五月初二日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推举唐景崧为总统,丘逢甲为副总统兼义勇统领,刘永福为民主将军,陈季同为外务大臣,俞明震为内务大臣,李秉瑞为军务大臣,林维源为议院议长(未就,次日去厦门),又以蓝地黄虎旗为国旗,立国号为“永清”,以表明“变出非常,改省为国,民为自主,仍隶清朝”。“台湾民主国”的成立,是台湾人民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为了保卫祖国神圣领土而采取的一种爱国行动。五月十一日,日军攻占基隆。十二日,“民主国”总统府兵变,唐景崧化装逃回大陆。十五日,日军侵占台北,“台湾民主国”败亡。
康有为第三次上书光绪帝
“公车上书”后不久,康有为考中进士,授工部主事。光绪二十一年(1895)五月初六日,又第三上书光绪皇帝,提出了变法的步骤和《公车上书》内容的补充说明。上书指出自强雪耻之策是:富国、养民、教士、练兵。前三策已见于《公车上书》。关于练兵,本次上书提出的办法是:一、沉冗兵而合营勇;二、起民兵而立团练;三、练旗兵而振满蒙;四、募新制以精器械;五、广学堂而练将才;六、厚海军以威海外。这次上书递到了光绪手里,光绪阅后,非常重视,命阁臣抄录副本三份,一份呈送慈禧、一份留乾清宫,一份抄发各省督抚将军议处。
中日订立台湾交接文据
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二十四日,光绪帝命李经方为特派全权委员,与日本商办交割台湾事宜。二十六日,又令台湾大小文武官员陆续内渡。五月初十日,李经方带同美国顾问科士达在日舰护送下抵达基隆港外,在日轮上会见日本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出具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并澎湖列岛等“清单”,签订了交替台湾文据,台湾遂沦入日本侵略者手中。
康有为第四次上书光绪帝
光绪二十一年(1895)闰五月初八日,康有为第四次上书光绪皇帝,更加详尽地陈述了“变法曲折之故”。上书再次吁请光绪“尊贤而尚功,保民而亲下”,使有情必通,有才必用。又进一步提出了下情上达、广求人才的具体办法:一、下诏求言;二、开门集议;三、辟馆顾问;四、设报达聪;五、开府辟土。第四次上书正式提出了开设议院的主张,从正面论证了设立议院的必要性。但上书被顽固派拒绝代呈,未能上达。
中俄订立《四厘借款合同》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偿付对日赔款而举借外债。俄国为攫取侵略权益,乘机以干涉还辽邀功,抢先揽借,但因财力不足,遂与法国联合作债主。光绪二十一年(1895)闰五月十四日,清驻俄公使许景澄与俄国各银行商董在圣彼得堡(今列宁格勒)签订了《四厘借款合同》,共十九条,另附《四厘借款声明文件》一件。规定:借款总额为四亿法郎,全一亿金卢布(约合白银一亿两),由四家俄国银行与六家法国银行分摊;年息四厘,折扣九四又八分之一(94.125%);分三十六年还清,以关税作担保。到期若不能偿还应付本息,应向俄国提供别项收入加保。因该款为俄、法合借,故亦称“俄法洋款”。俄法集团通过这笔借款,得以插手中国的海关管理。
三国干涉还辽
光绪二十一年(1895),《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把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俄国认为这是对它独霸中国东北的直接威胁,遂于三月二十三日,即《马关条约》签字的当天,正式向法、德两国政府建议:三国联合劝告日本放弃辽东半岛,如不答应,即对日本采取共同军事行动。三月二十九日,三国驻日公使奉本国政府训令,分别照会日本政府,要其退还辽东半岛,并限期答复。三国海军也同时出现在日本海面,大有兵戎相见之势。英、美两国也不愿日本在华势力过分膨胀,也劝告日本接受三国的要求。日本经过中日战争,已十分疲劳,无力对付三国,于是决定对三国让步。四月十一日,日皇宣告接受三国劝告,退还中国辽东半岛,但提出中国需以相当款项补偿。九月初二日,三国与日本商定中国补偿“赎辽费”三千万两;中国偿清上述款项之日起,三个月内,日军撤出辽东半岛。九月二十二日,李鸿章与日本驻华公使林董签订交收辽南条约。此后,三国以干涉还辽邀功索偿,强迫清政府给予租借军港、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的特权。沙俄更乘机迅速扩大在中国东北的侵略势力。
台湾军民收复云林
光绪二十一年(1895)七月十三日,侵台日军入侵云林,次日又犯大莆林。杨泗洪、朱乃昌等率军伏击,在黄荣邦、林义成、简成功、简精华等部配合下,大败日军,毙敌数百人,收复大莆林。杨泗洪、朱乃昌均战死。肖三发代杨泗洪指挥黑旗军前敌各军,简成功总统义军。日军陆路战败,急派兵舰十余艘攻击台南各海口,汉奸土匪蠢动响应。刘永福推行联庄法,检举汉奸土匪,地方渐靖。七月十六日,刘永福部王德标率七星队,联合黄荣邦义军二千五百人,林义成义军三千人、简精华义军数千人,攻克云林县城。日军弃城而逃,王德标会同义军追杀。日军一部窜入山中,被林义成军围歼。十八日,肖三发督各军继续追击,日军战败退入彰化城。王德标部及各路义军包围彰化,日军凭炮火防御,不敢出战。八月,日军反攻,台湾抗日军民伤亡惨重,云林、大莆林再次失陷。
中日签订交收辽南条约
根据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割占辽东半岛。经俄、法、德三国出面干涉,日本同意交还,但要索取相当数量的“赎辽费”。光绪二十一年(1895)五月十日,清廷派李鸿章、王文韶为全权大臣,与日本驻华公使林董妥议商约。九月二十二日,李鸿章、林董在北京签订了《交还奉天省南边地方中日条约》,通称中日《辽南条约》,共六款,另附《议定专条》一件。主要内容:清政府以白银三千万两“赎回”辽东半岛,款项付清后三个月内日军撤出辽东半岛。
《中外纪闻》创刊
《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是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北京出版的第一份报纸。光绪二十一年(1895)六月二十七日创刊于北京。双日刊,由梁启超、麦孟华等编辑。北京强学会成立后,“先以报事为主”,根据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建议,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以与广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相区别,十一月初一日正式出版,以梁启超、汪大燮为主笔。《中外纪闻》以编译西电西报、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刊载上谕、奏章为主要内容,意在广开知识,改变士大夫不通外国政事风俗的闭塞状况。每次一册,随《邸抵》附着在京官员,每次约二、三千份。十二月初六日(1896)与北京强学会同时被清廷查封,前后发行月余,共出版十八期。
李文田逝世
李文田(1834——1895),广东顺德人。咸丰九年(一八五九)进士,官至礼部侍郎。 学问淹博,金石碑帖书籍版本之源流,皆得其要。书宗北魏,而畅流於隋碑, 所临唐碑,亦以隋碑笔意出之。其行篆诸书,自有面目。 收藏有秦泰山石刻及汉华岳庙碑断本,因署所居曰泰华楼。谙熟辽、金、元史事,搜藏三朝石刻甚多。和林有唐阙特勒碑合辽、金、元碑刻在其地者共十六种, 尽得拓本为考证,世始知有和林碑。少嗜作画,自入直南斋,益究心六十二。著宗伯诗文集。
吴滔逝世
吴滔(1840——1895),浙江石门(今崇德)人。能诗善书,画山水,初学奚冈,晚年雄放,苍秀沈郁,水墨淋漓,一洗枯稿甜俗之习,绰然成家。花卉墨色浓厚,似张安伯。终年杜门作画,不预外事。卒年五十六。著来鹭草堂集。
逝世张度
张度(1830——1895),浙江长兴人,一作仁和(今杭州)人。误,官河南知府。家富收藏,与潘伯寅(祖荫)、陈寿卿(介祺)研究金石之学。又喜治小学, 善篆、隶。年逾五旬,始从事绘画。山水笔意沈著,设色古厚。所作人物有汉画像意。于画帖钤一张字印,乃元戳。又有度字长方印,系秦印。卒年六十六。
逝世丰仁
丰仁(1895——1975)浙江崇德石门湾人,居沪。民初浙江第一师范毕业,为经亨颐、李叔同(弘)、姜丹书弟子。曾赴日本进修。任开明书店编辑多年,立达学园教师,上海美协副主任委员。初擅西画、音乐,继以漫画著名。笔法简练而表情生动。寓意尤极深刻,足发人深省,虽含讽刺而温柔和平,险中要害。出版子恺漫画、子恺画集、人间相等漫画集多种。工散文,有缘缘堂随笔、再笔、车厢社会等。译日文美术、音乐书多种,老年后努力学俄文,与其女合译苏联美术教学、文学书甚多。 《姜丹书稿》
逝世袁松年
袁松年(1895——1966)又名鹤文,广东番禺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黄浦区政协委员。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初期专攻临摹和学习西洋画,欲借西画方法以新国画面目,后放弃西画,专事国画。以`国画合理化`为倡导,欲跳出国画窠臼。其山水画多运用斧劈皴法,运笔坚硬,自成一格。亦善作钢笔书法兼能诗文。
逝世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幼即嗜书。一九一七年游日本。翌年赴法国,居巴黎,师事画家达仰,继又先后入徐梁学院及巴黎国立美术学校。一九二一年游柏林。一九二七年归国,任中大艺术科教授。一九三0年举行画展于北京,一九三三年展览于巴黎国立外国美术馆,法政府选购十二幅,辟室陈列。一九三四年赴欧,在意大利、德国及苏联举行画展。一九三五年回国,游桂林,建美术馆。一九三七年举行画展于香港、广州、长沙等处。后随中大赴川,居重庆。嗣游印度,并在印度、星洲各地举行画展。返国后仍任教中大。胜利后任北平艺专校长,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卒年五十九。就其寓所改建徐悲鸿纪念馆。徐氏擅四画,尤以素描最为特出。著名油画有徯我后、田横五百士等。兼工国画,有九方皋、愚公移山、会师东京。画马为世所称,气魄雄厚,笔力豪壮,而布局设色,均有新意。花鸟及猫,亦别具风格。著有普吕动、初伦杰作、悲鸿素描集、悲鸿油画集、悲鸿彩墨画集等。 《美术年鉴》、《榆园画志》
逝世任颐
任颐(1840——1895),清代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名润,工人物、花鸟、山水,尤善写真,取法陈洪绶、华喦,后得八大山人笔法,年未及壮已名重大江南北。书法亦参画意,奇警异常。为“海上画派”代表画家。
《强学报》创刊
《强学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上海强学会的机关刊物。根据康有为的安排,门人徐勤、何树龄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一月下旬由广东来到上海,主持办报事宜。十一月二十八日,《强学报》正式出版,徐、何二人为主笔,上海强学书局铅字排印,似为五日刊。康有为作序,倡言“学则强,群则强”,号召士大夫同求中国自强之学。该刊论说一以发明强学之意为主,次录上谕,刊布廷寄,鼓吹设会办报,力言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病,阐述变法当知本原,主张开设议院以通下情。采用孔子纪年,欲“托古”以改今制。北京强学会被查封后不久,上海强学会及《强学报》亦于十二月初八日前后被张之洞封禁。《强学报》从创刊到停刊,前后发行仅十天左右,共出三期。
颐和园建成
光绪二十一年(1895),颐和园建成。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皇帝兴工修建颐和园。它位于北京西北郊,是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清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孝圣宪皇太后祝寿,于瓮山南坡正中圆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扩展西湖并点缀亭、台、殿、阁等,成为著名的清漪园。同时改瓮山为万寿山,改西湖为昆明湖。咸丰二年(1860),园林被英、当侵略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改名为颐和园。光绪二十一年(1895)工程结束,是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的。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颐和园再次遭劫。翌年重修,成为今天的规模。颐和园作为大型皇家园林,是中国目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卓越成就。
牛庄激战
光绪二十一年(1895)二月初四日,日军由海城分路进犯牛庄,清军徐邦道、李光久等率部迎战。扼守海城北面的依克唐阿部败退辽阳。二月初五日,日军占领牛庄东北面的险隘鞍山站,切断牛庄和辽阳的通道。初八日,日军佯攻辽阳,而移主力第三、第五师团自鞍山突袭牛庄。清将魏光焘、李光久率军赶到,不守要隘,而屯聚市内民舍。日军冲进牛庄,清军据民房苦战,伤亡近二千人。魏、李突围西走。日军在牛庄挨户搜索,大肆屠杀抢掠。十一日,日军占营口。十三日又占田庄台。辽东半岛遂全部沦入日本侵略者手中。
李鸿章赴日议和
光绪二十年(1894)十月旅顺失守后,慈禧害怕日军进犯京津,支持奕訢委托美使田贝秘密向日本疏通,后于十二月二十日正式派户部侍郎张荫恒、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聘请前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议和。光绪二十一年(1895)正月初七日,日本全权代表伊藤博文和陆奥宗光借口中国代表张、邵“全权不足”,拒绝谈判。正月十九日,清廷被迫改派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与日本商谈和约。二月十八日,李鸿章带着儿子李经方,参赞马赞忠、伍廷芳及美国顾问科士达等,由天津乘船前往日本。二十三日抵马关。二十四日开始与日本谈判。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一年(1895)甲午战败,三月二十三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四月初八日,康有为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多人在松筠庵集会,联名上书光绪帝,痛阵割地弃民的严重后果,指出割让台湾将失去全国民心,力主拒绝和议,明定对策。上书提出四项解决方法:一、下诏鼓天下之气;二、迁都定天下之本;三、练兵强天下之势;四、变法成天下之治。认为前三项还只是权宜应敌之策,第四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上书还提出了富国之法、养民之法、教民之法。还建议裁撤冗官、紧缩机构、澄清吏治、改革官制。这便是有名的“公车上书”,过去举人坐公车,故称也是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这次上书,都察院以《马关条约》已经签字,无法挽回为由,拒绝接受。“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经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也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领袖的地位。
成都教案发生
光绪二十一年(1895)五月五日,端午节,成都人民举行掷果会,英、美传教士将掷果孩童捕入教堂。民众派三人到教堂交涉,亦被扣押。群众当夜焚毁英、美传教士住宅及教会医院。次日又继续焚烧英、法、美各国教堂,天主教主教杜杭(M.J.Durand)受伤。此后,四川乐山、屏山、宜宾、雅安、灌县、泸州、阆中、大邑、冕宁、新津等地亦相继毁教堂响应。四川全省共计焚毁耶稣教堂三十处、天主教堂四十处。事件发生后,英、法、美各国对清政府大肆恫吓,派军舰八、九艘在长江各处示威,各国公使又联衔提出“抗议”。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将四川总督刘秉璋、四川候补道周振琼、署成都知府唐承烈以及华阳、乐山、灌县、大邑、冕宁、新津等县知县革职,将朱瑞亭等六人杀害,十七人充军,并赔偿成都各教堂银七十万两、川南法国各教堂银二十一万余两,全川英美各教堂银十万余两。
新竹保卫战
中日甲午战后,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不甘当亡国奴的台湾人民纷纷组织义军,以徐骧、吴汤兴、姜绍祖等人为首领,痛击日军。刘永福也令分统杨紫云率新楚军会同台湾义军共同抗日。光绪二十一年(1895)五月下旬,日军主力近卫师团分两路进犯通往台中的门户新竹。义军和清军分路于大科嵌、大湖口、龙潭陂等地据险狙击,激战六日,日军溃退。五月底,日军再次来犯,守军因粮械不济,被迫退出城外。闰五月初一日,日军占领新竹。闰五月十八日,义军分三路反攻,与日军反复争夺新竹城东十八尖山和枕头山,姜绍祖死难,诸军亦因无援而退。六月下旬,杨紫云中炮阵亡。新竹急夺战,大小二十余仗,牵制日军达两个月之久。
古田教案发生
光绪十八年(1892),刘祥兴、柳阿七在福建古田创立斋会,三年中发展会众三千余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日甲午战争后,刘祥兴等以抗税为号召,发出“官逼民反”的匿名布告,准备于是年八、九月间起义。英、美驻福州领事根据古田传教士的情报,向闽浙总督边宝泉告警。边宝泉立即派兵前往镇压。刘祥兴被迫提前行动,动员斋会群众把斗争矛头指向告密的外国传教士。六月十一日,掀起反洋教起义。三百多名斋会群众在“龙爷将要征服外国人的上帝”的旗帜引导下,向古田英、美教士聚居区花山进发,围攻教会修养院,焚毁教堂及教士住宅,击毙教士十一人,伤五人。事件发生后,各国公使联衔提出抗议,英国军舰开赴福建示威,英、美领事先后抵古田“查办”。清政府电命边宝泉“照办”。结果,以逮捕民众二百余人,杀害刘祥兴等二十六人,判无期徒刑和永远充军六十六人,将副将唐有德、知县王汝霖等革职结案。
彰化保卫战
光绪二十一年(1895)闰五月初一日,日军攻占新竹,旋又向南推进,六月二十四日、七月四日,相继陷苗粟、大甲溪。黑旗军吴彭年部及义军吴汤兴、徐骧等部退守台中重邑彰化。黑旗军将领王德标率七星队驻彰化境内大肚溪,狙击渡溪日军。七月五日,徐骧率义军三百人诱敌深入,义军李邦华、镇海军营官李仕高正面接应,新楚官营官陈尚志、义军吴汤兴与沈仲安由后路左右包抄,大破日军。七日又败日军,八日,日军由汉奸土匪引导,猛扑彰化东门外八卦山,守将李士炳、沈福山、汤人贵等率部奋勇抗击,激战八小时,死伤极重。九日,敌精锐部队日皇近卫师团千余人以快枪快炮环攻,守军冲入敌阵,展开肉博战。八卦山失守后,清军、义军又在彰化城内与敌巷战。吴汤兴、吴彭年、李仕高、李士炳、沈福山、汤人贵等均战死。徐骧率余部突出重围,退往台南。彰化陷落。八月,台湾军民奋起反攻,但未能夺回彰化。
北京强学会成立
北京强学会是戊戌维新运动期间以北京为中心的维新派重要政治团体,又名译书局,也叫强学书局或强学局。光绪二十一年(1895)八月初,成立于北京宣武门外后孙公园。由康有为等筹划、发起,帝党成员、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推户部主事陈炽为提调,梁启超为书记员。会员数十人,除维新人士如杨锐等之外,徐世昌、袁世凯、张之洞、聂士成以及外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李佳白、林乐知等都曾入会。李鸿章表示要捐二千两银子入会,由于甲午战败后李的名声不好,没有被接受。强学会每十天集会一次,每次都有人讲“中国自强之学”。康有为作有《强学会叙》,痛陈列强侵略下的危机形势,及成立学会挽救时局的宗旨。强学会成立后,“先以报事为主”,发行《中外纪闻》(初名《万国公报》)。光绪二十一年(1896)十二月六日,御史杨崇伊弹劾强学会“私立会党,将开处士横议之风”,北京强学会随即被清廷查封。
中西学堂创办
光绪二十一年(1895)八月十二日,津海关道盛宣怀奏设中西学堂于天津。中西学堂亦称天津西学学堂,分头等和二等学堂,学习各四年。伍廷芳为头等学堂总办,蔡绍基为二等学堂总办,美国副领事丁家立(C.D.Tenney)为总教习。二等学堂为预科。头等学堂的课程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普通学科有英文、数学、制图、物理、化学、天文、地学、万国公法、理财学等;专门学科有工程学、电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等。学生毕业后,或派往国外分途历练,或委任洋务职事。光绪二十六年(1900)毁于八国联军之役。后经重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北洋大学。
嘉义保卫战
光绪二十一年(1895)七月,日军攻占彰化后,刘永福命王德标率七星队保卫台南重地嘉义。八月下旬,日军以海路攻台南,牵制刘永福部,以陆路攻嘉义。王德标等先在城外营中埋下地雷,然后弃营进城。日军入据营房,被地雷炸死七百余人,其余仓皇撤退,王德标出击,沿途伏兵杀敌无数,近卫师团长北白川能久中将受重伤,不久毙命。八月二十四日,日军卷土重来,用大炮轰塌嘉义城墙,涌入城内。七星队、义军浴血巷战,伤亡极重,总兵柏正才及林义成、林昆冈等均战死。王德标、简精华被迫退入山中。嘉义陷落。九月四日,日军又攻占台南,台湾人民为保卫祖国领土,抗击日本侵略者前后达五个多月,打死打伤日军共计三万二千多人。
兴中会广州起义
光绪二十一年(1895)正月,香港兴中会总部成立后,孙中山与杨衢云、陈少白、郑士良等密谋在广州起义。他们分头联络会党、防营、绿林与水师官兵等,约期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分道攻城,发动起义。重阳节前夕,各路队伍准备就绪,起义讨满檄文,以“除暴安良”为口号,制作青天白日旗为义旗。后因香港军械约期未到,又遇叛徒告密,起义遂告流产。九月十日、十一日,陆浩东、朱贵全、丘四等先后被捕,二十一日遇害。二十六日,孙中山、陈少白等经香港逃亡到日本。
李提摩太提出《新政策》
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英国传教士,同治九年(1870)来华,先后在山东、东北、山西等地传教,并与清朝官僚结交。光绪十六年(1890),应李鸿章之聘,赴天津主办《时报》。次年,任同文书会(后改名广学会)总干事,出版大量书刊,宣传基督教,传播西学,也附和中国的维新运动。光绪二十一年(1895)八月,加入强学会,想以此对维新派施加影响。九月二十七日,又通过翁同龢,向光绪皇帝提出了名为《新政策》的长篇意见书,建议清政府聘用二名外国顾问,成立由八人组成的内阁,其中半数阁员由赫德、艾迪斯、科士达、德鲁等英美人士担任,实际上是要将中国政治置于外国的控制之下。还建议设立“新政部”,作为推行“新政”的领导机关。维新派真诚地把李提摩太等外国传教士引为同调,来往密切,希望与他们合作,共同推进变法维新运动。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李提摩太赴北京,拟任光绪帝顾问,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未成。
上海强学会成立
上海强学会是戊戌维新运动期间以上海为中心的维新派政治团体。康有为在北京筹设强学会之后,又以上海“为南北之汇,为士夫所走集”,是“合群”和讲求自强的重要地区,组织上海强学会可以扩大维新声势,推进变法运动,于是离京南下,前往南京,同两江总督张之洞联络。在张之洞的支持下,上海强学会于光绪二十一年十月正式成立。上海强学会的序(宣言)由康有为起草,以张之洞的名言发表,其章程由张的幕僚梁鼎芬会同康有为共同拟定,经费主要由张之洞资助。章程标明“本会专为中国自强而立”,以通声气、联人心、聚图书、讲学术、卫国保教为宗旨,并规定了四项任务:一、译印图书,学习西学,去塞求通;二、出版报刊,了解外国情况;三、设立图书馆,搜集中外学术著作,“以广考镜,而备研究”;四、开办博物馆院,置办仪器,“以为益智集思之助”。十五月(1896)发刊《强学报》,宣传变法维新。会员数十人,活动于江浙一带的维新名士黄体芳、黄遵宪、张謇、陈三立、章炳麟、汪康年等均为该会会员。就在《强学报》创刊后不久,北京强学会被清廷查封。张之洞见风转舵,借口不同意宣传“孔子改制”和用孔子纪年,亦下令查封了上海强学会及《强学报》。
华俄道胜银行成立
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月二十二日,沙俄对旧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金融机构――华俄道胜银行成立。该银行由俄国圣彼得堡万国商务银行联合法国的霍丁盖尔银行、巴黎荷兰银行、里昂信贷银行、巴黎国家贴现银行等共同组成。资本六百万卢布,八分之三由沙俄募集,八分之五由法国募集。董事八人,沙俄五人,法国三人。资金虽然以法国银行所出为多,支配权却由沙俄掌握。光绪二十二年(1896),沙俄政府派银行董事长乌赫托姆斯基到北京活动,诱使清政府从俄法借款中拨银五百万两(约合七百五十六万二千卢布)入股,遂以中俄合办名义掩护其侵略活动。总行设在圣彼得堡(今列宁格勒)。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牛庄、大连、长春、哈尔滨、满洲里、张家口、乌鲁木齐、伊犁等地设有分行;福州、厦门、广州、镇江、汕头等地设有代理处。曾在中国境内发行金卢布、银两、银元多种纸币。代表俄国参加帝国主义对华贷款的银行团,并攫取中东铁路建筑权。光绪三十年(1904)日俄战争后,营业受到打击,基础动摇。宣统二年(1910),与俄国另一家法国投资的北方银行合并,改称Pyccko Aanatcknn'Bank(意译“俄亚银行”),中文名称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