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公元1894年-甲午-光绪二十年-清
中美华工条约签订
光绪二十年(1894)二月十一日,美国国务卿葛礼山(W.Q.Gresham)与清朝驻美公使杨儒在华盛顿签订《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共六款。规定:居美华工离美期限超过一年者,不得不再入美境;不准华人入美国籍;居美华工都须按照美国国会通过的苛待华工条例进行登记。此约以十年为期。光绪三十年(1904),美国拒绝废约,并要求续订新约,激起中国各界人士的反美爱国运动。
日军侵入朝鲜
光绪二十年(1894)四月三十日,朝鲜政府正式致文袁世凯,请速电恳李鸿章派兵赴朝,协助镇压东学党起义。日本政府也极力诱劝清政府出兵,其驻朝代办杉村还向袁世凯保证,请中国出兵平乱,重在商民,“别无他意”。李鸿章听信日本的“保证”,于五月初一日派淮军将领、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兵二千余人赴朝,并按光绪十一年(1885)《天津会议专条》的规定,于五月初三日由驻日公使汪凤藻照会日本政府,通知中国出兵一事。其实,日本早在接到通知以前,就作好了出兵占领朝鲜的准备,并按预定计划于五月初二日成立了战时大本营,同日,以护送驻朝公使大鸟圭介返任和保护使馆商民为名,派海军陆战队四百余人为先遣队,从日本出发,于五月初六日在仁川登陆,初七日侵占汉城。同时动员七、八千人的兵力继续出发,于初十日十三日先后在仁川登陆,分据汉城附近要地。李鸿章面对占有优势的日军,既不敢抵抗,也不敢增援。东学党起义被镇压以后,他建议中日两国同时撤兵,但日本蓄意扩大事态,不仅拒绝撤兵,反而提出由中日两国共同监督朝鲜“改革内政”。十八日,汪凤藻照复日本,拒绝接受其无理要求。
日军占领朝鲜王宫
东学党起义平息以后,日本蓄意扩大事态,拒不从朝鲜撤兵,并提出由中日两国共同监督朝鲜“改革内政”的无理要求,遭中国方面拒绝。光绪二十年(1894)五月二十三日,驻朝日使大鸟圭介向朝鲜国王李熙提出一份“改革内政“的书面要求,六月初二日,又提出“改革内政”二十六条,初八日更提出“补充说明”数十条,索取修筑铁路、架设电线等特权,限三日内答复。十七日,大鸟接到日本外相陆奥宗光的机密电令,要他不惜采取任何手段立即挑起中日军事冲突。十八日,大鸟要求朝鲜驱逐清军并宣布废除中朝签订的各条约。二十日,大鸟向朝鲜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其于当天夜里十二点以前答复日本的要求。二十一日,朝鲜政府未予答复,日军随即攻占朝鲜王宫。二十三日,大鸟迫使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一切章程,并“授权”日军驱逐中国军队。战争一触即发。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光绪二十至二十一年(1894-1895),日本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因战争爆发于旧历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迅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制定了以掠夺朝鲜和中国为首要目标的“大陆政策”,加紧扩充军备。光绪十八年(1892),日本提前完成了自光绪十一年(1885)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并拥有排水量七万二千多吨的海军舰只,总吨位大大超过了当时中国的北洋海军。光绪二十年(1894)正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利用这一事件侵略朝鲜、进攻中国。四月二十九日,日本内阁决定率先出兵朝鲜,两天后派出陆战队进驻汉城,五月初二日设立战时大本营。不久,以保护侨民等为借口,急剧增兵万余人,占据战略要地。五月初三日,清政府根据光绪十一年(1885)订立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的规定,通知日本,中国应邀出兵朝鲜。待东学党起义被镇压下去,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同时撤兵,却遭到日本政府拒绝。六月二十一日,侵朝日军占领朝鲜王宫,发动政变,并攻掠清政府驻朝总理公署。二十三日,日舰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中国由朝返航的运兵船,正式挑起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七月初一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开战后,李鸿章坚持避战静守的方针,使清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八月十六日,平壤战败。十八日,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袭击了清提督丁汝昌率领的北洋舰队,双方激战五个多小时,互有损失,日舰略占优势。李鸿章旋下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军港。日军占领朝鲜全境并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遂由海陆两线直逼中国国门。九月下旬,日军兵分两路进攻中国东北:一路渡鸭绿江,攻占九连城、安东(今丹东)、凤凰城;另一路从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十月攻陷大连、旅顺。光绪二十一年(1895)正月,日军从海陆两路夹击威海卫。丁汝昌等将士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正月十七日,丁汝昌在绝望中自杀。二十二日,日舰开进威海卫港,并在刘公岛登岸。威海卫基地完全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二月上旬,日军又连续攻占了牛庄、营口、田庄台等军事要地。辽东军民虽然进行了英勇抗击,但已无法扭转战争败局。三月二十三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从此,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丰岛海战爆发
光绪二十年(1894)五月,东学党起义平定以后,日军拒绝从朝鲜撤兵。清政府请求各国出面干涉,强迫日本撤兵。但这种领事“调停”的希望很快便告破灭。在主战派的压力下,李鸿章派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丰陞阿等四军从辽东渡鸭绿江进军平壤,并高价租用英国怡和公司“高陞号“等商轮三艘,运兵渡海,增援驻牙山海军,由北洋海军“济远”、“广乙”、“操江”三舰护送。日本探悉军情,派舰队集结牙山口外,准备截击。六月二十三日凌晨,中国军舰从牙册返航,驶抵丰岛海面,突遭日舰“吉野号”、“浪速号”及“秋津洲号”袭击。中国军舰“广乙号”奋勇抵抗,受重伤后搁浅焚毁;“操江号”被劫;“济远号”官兵发尾炮重创紧追的日舰“吉野号”,然后返回基地;“高陞号”官兵宁死不当俘虏,拒绝投降,旋被鱼雷击沉,七百余人殉难。日舰从此取得朝鲜海面的制海权。
牙山战役爆发
光绪二十年(1894)六月二十三日,日本海军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军舰和运输船的同时,日本陆军四千余人向朝鲜牙山出动,准备偷袭当地中国驻军。六月二十七日晨,日军寻战,在安城渡遭清军伏击,伤亡颇众。天亮后,日军大举进攻,在成欢驿与清军发生激战。聂士成率千余人死力抵抗,终因不得后援,众寡悬殊,战败突围,退往公州,牙山失守。主将叶志超早已率部从公州向平壤奔逃。李鸿章依据叶志超谎报,奏称清军在牙山大败日军,战功甚大。清政府特发上谕嘉奖,并命叶志超总统驻平壤诸军。
平壤战役爆发
光绪二十年(1894)六月牙山战役后,七月初一日,中日两国同时宣战。日本政府任命陆军大将山县有朋为司令,率侵略军万余人于八月十一日,分四路进犯平壤;少将大岛义昌率步骑五千、炮二十门,由汉城西北进大同江东岸;中将野津贯道率步骑五千、炮二十门,由汉城渡大同江直扑正面;少钭立见尚文率宁朔支队步骑二千、炮六门,自江东县渡大同江袭击城北;大佐佐藤练太郎率步骑三千、炮十二门,自元山登岸,断平壤退义州大道,围攻城北。清军亦于十一日划分防区:以左宝贵军二千人、丰升阿军四千人守正北高地牡丹台,掌北城命脉及义州通道;叶志超军三千人当正面与左军取犄角势;以卫汝贵军四千人防正南与西南隅大同江口一带;以马玉昆军驻正东及大同江东岸。共炮三十二门。叶志超居城中调度策应。十三日,日军前锋抵大同江东岸,攻马玉昆营。十三至十五日发起佯攻,吸引清军专防东路。一路日军偷袭平壤西南门,卫汝贵部与之相持至午后二时,日军始后退。十五日,日军继续总攻平壤,左宝贵营激战尤烈。叶志超主突围北撤,左不从,自赴牡丹台山顶督战。马玉昆部、卫汝贵部败日军于大同江东岸及平壤西南。十六日,日军宁朔、元山支队集中炮火,猛轰牡丹台左军阵地。左宝贵不支,退入城内,登玄武门指挥,士兵拼死力战。左宝贵在恶战中中弹阵亡。叶志超率将士放弃平壤,仓皇撤逃,狂奔五百余里,于二十二日渡鸭绿江退入国境。清军伤亡两千余人,六百人被俘。日军伤亡六百八十余人。此后,战火烧至中国境内。
黄海海战爆发
光绪二十年(1894)八月十三日,李鸿章派招商局轮船五艘运兵十二营增援平壤清军,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定远号”等北洋舰艇十六艘护航。十七日到达鸭绿江大东沟,彻夜登陆。十八日上午返航途中,突遭由日本海军中将伊东祐亨率领的“松岛号”等十二艘日舰袭击。丁汝昌下令迎战。日舰利用航速快、炮位多的优势,以新式快速之“吉野号”为首,避开北洋舰队“定远”、“镇远”两主力舰,绕向侧后猛轰两翼小舰,而以首炮狂轰定、镇两舰背面,致使北洋舰队队形混乱,陷于被动局面。丁汝昌负伤后仍坚持指挥旗舰“定远号”炮击敌舰。“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在军舰受重创后,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撞去,以期与之俱尽,不幸被鱼雷击沉,全舰官兵二百五十余人壮烈牺牲。“经远号”管带林永升率官兵力战,后亦被鱼雷击中,英勇殉难。“济远”、“广甲”两舰相继临阵逃脱。“超勇”、“扬威”两舰早已中弹沉没。日舰乃集中炮火猛轰“定远”、“镇远”两主力舰。定、镇两舰铁甲坚厚,炮弹难以穿透,日舰无能为力。其旗舰“松岛号”反被“镇远”所发巨炮两次命中,引起火药爆炸,死伤百余人。“吉野号”、“赤城号”、“扶桑号”、“西京丸”亦均受重伤,运转不灵,“赤城号”舰长坂本丧命,接仗约五小时,在暮色苍茫中日本舰队首先撤退,北洋舰队也返回旅顺。是役,北洋舰队沉没五艘,死伤官兵千余人;日舰重创数艘,死伤六百余人。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故意自认大败,下令北洋舰队修理完备后全部藏入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拱手让出了制海权。
日军侵占九连城
光绪二十年(1894)七月初一日中日宣战后,清政府命四川提督宋庆之毅军,聂士成之芦榆防军,刘盛休之铭军,吕本元、孙显寅之盛军等六十余营,统归宋庆指挥;另有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所部镇边军十二营自立一军,共七十余营,约四万人,驻防以九连城为中心的东北疆城。九月二十二日,日军第一军司令县有朋率日军一万三千人集中义州。二十六日,日第一军前锋一千五百人由安平河口偷渡鸭绿江,依克唐阿部败逃。二十七日,日军第一军主力以大炮掩护,自义州渡鸭绿江,守岸铭军等一触即溃。日军遂向九连城东北虎山清军阵地猛攻。清军前路、总兵马金叙率部抗击,屡败敌军,因孤军无援而败;后路聂士成所部继起抗击,一、二小时后亦败走;宋庆率大军退凤凰城,走摩天岭;依克唐阿溃奔宽甸。九月二十八日,日军入据九连城,陷安东。丰升阿等逃奔岫岩。十月二十一日,日军陷岫岩,丰升阿等再逃析木城。凤凰城、长甸、宽甸、海城等旋亦先后失陷。同年十二月(西历1895年1月),日军进逼辽阳,遭到中国军民英勇抵抗。
金州战役爆发
金州位于大连湾北面,为旅顺要塞的后路关隘。光绪二十年(1894)九月二十六日,日陆军大将大山岩指挥侵华日军第二军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旋占貔子窝,直犯金州。旅顺守将正定镇总兵徐邦道率所部千余人奔赴金州御敌,会同金州副都统连顺军在大和尚山一带抢筑工事,扼守道路。十月初七日,日军攻东路山隘,被守军击退。日军又分兵由复州包抄清军背后。初八日,双方激战。徐邦道孤军抗战,寡不敌众,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被迫撤回旅顺。金州失陷,不久,大连亦告失守。
日军攻陷大连
光绪二十年(1894)九月二十六日,在日第一军偷渡鸭绿江,进犯九连城的同时,日第二军三万人在陆军大将大山岩率领下,在辽东半岛花园口登陆,准备从背后袭击大连、旅顺。十月初,日军到达貔子窝,旅顺震动,大连吃紧。徐邦道率部在金州御敌,因寡不敌众,退守旅顺。十月初十日,日军分三路进攻大连湾炮台,守将赵怀业已先一日逃走,兵勇溃散。日军轻而易举便占领了大连。然后又攻旅顺。
旅顺战役爆发
旅顺是清北洋海军基地,有海岸炮台十二座、陆地炮台九座,装有大炮七、八十尊。驻在黄仕林、卫汝成、姜桂题、程允和、张光前、徐邦道等六军,约一万三千人,由龚照屿统率。光绪二十年(1894)十月初十日,日军入据大连后,休整十余日。十月二十二日,开始猛攻旅顺外围。龚照屿已先一日逃往烟台。诸将推姜桂题为首,观望不行。惟徐邦道率残部迎击于旅顺北面的土城子,毙敌近百名,终以后援不继、寡不敌众而被迫退归旅顺。二十四日,日军集大炮一百多门,以主力猛攻旅顺,徐邦道再次迎战,因兵单势孤而败。二十五日,旅顺陷入敌手。日军在旅顺连续进行了四天屠杀,杀死中国人上万。
帝后党争爆发
帝后党争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以光绪为中心的帝党与慈禧为中心的后党之间的权力争斗,因其交织着对民族危机和国家改革的不同态度,故又含有新旧之争的性质。帝党主要成员有翁同龢、孙家鼐、志锐、文廷式、汪鸣銮等官僚士绅;后党主要成员有李鸿章、荣禄、刚毅等握有军政实权的重臣大吏。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党争围绕和战问题展开,帝党主战,后党主和。甲午战后,帝党倾向变法图强,逐步与维新派结盟以反对后党;后党则顽固守旧,阻挠新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党争趋于白热化。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后,后党强行罢黜帝党首领翁同龢,逐回原籍,同时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节制北洋三军。光绪帝则将堵塞言路的礼部六堂官怀塔布、许应騤等革职,将阻挠新政的李鸿章等赶出总理衙门;对谭嗣同等维新人士特别赏给官品,令其入值军机,参与新政。但手中无实权的光绪帝毕竟不是慈禧太后的对手。八月初六日,后党发动政变,幽禁光绪,捕杀维新党,惩办支持变法的帝党官僚。帝后党争以慈禧再度“训政”、总揽最高统治权而告终。
辽阳保卫战
光绪二十年(1894)九月,日军按原定计划,大举进犯中国,先后攻占了九连城、安东、凤凰城、长甸、宽甸、岫岩、海城等战略要地,进逼辽阳,并声言“取奉天度岁”。十二月二十日(1895),日军始犯辽阳。辽阳一带的汉、满各族人民在谢永恩、徐珍、魁福、锡寿等人的领导下,组成团练,奋力迎击,部分八旗官兵也配合作战。一个月内打退了敌人四次进攻。守卫在虎耳山、摩天岭的聂士成部也冒寒苦战,多次重创日军,并收复连山关,击毙日将富刚三造,打击了日军气焰。辽阳军民的奋勇抗战,粉碎了日军进占辽阳,并通过辽阳到盛京(今沈阳)过年的如意算盘。
威海卫激战
威海卫(今威海市)位于烟台、成山间,遥对旅顺,同为拱卫渤海的门户,是北洋海军的基地之一。以刘公岛、日岛和黄岛为屏障,刘公岛上设有北洋水师提督衙门。光绪二十年(1894)八月,黄海海战后,李鸿章下令北洋舰队全部躲入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造成了坐守待毙的局面。十二月二十五日,日本出动舰艇二十五艘,护送日兵二万余人,在威海东南十余里的荣城湾登陆。二十七日,清军营官孙万龄率部于桥头集附近多次击退从陆路进犯的日军,旋因无援,兵单而败。三十日,日军分两路从陆上包抄威海卫背面,并以日舰从正面炮击威海卫,封锁港口。李鸿章严令海军提督丁汝昌避战保船,严禁出海作战,致坐失战机。光绪二十一年(1895)正月初三日,日军攻南岸炮台,守兵自发抵抗,北洋舰队发炮支援,战斗两日夜,击毙日军左翼司令大寺少将。正月初五日,日军第六师团再攻南岸炮台,守台官兵英勇御敌,伤亡惨重,分统刘超佩败逃,南岸炮台失陷。日军遂在南岸炮台猛轰港内北洋海军。正月初七日,炮台全部失守。初八日,日军进占北岸炮台,威海卫陷落。丁汝昌据刘公岛组织反攻,击沉敌舰四艘,鱼雷艇五艘。因日军炮轰,北洋舰队“定远”、“来远”、“威远”、“靖远”诸舰相继沉没,十二艘鱼雷艇突围未果,全部被掳。正月十三日,北洋海军副提督英人马格禄和顾问美国人浩威勾结部分将领,煽动兵勇水手哗变,逼丁汝昌降敌,丁宁死不从,并下令沉舰毁台,部属拒不从命。正月十七日,日炮轰刘公岛,“镇远”、“济远”、“广丙”等舰弹药将尽。又得烟台信,知山东巡抚李秉衡退至莱州,等待陆上援军已不可能。丁汝昌令诸舰突围,兵将仍不从。十八日,丁汝昌及守岛记名总兵张文宣等自杀。马格禄、浩威及营务处道员刘昶炳等旋盗用丁汝昌名义,遣程璧光向日本舰队请降。二十日,朱昶炳与日军海军中将伊东祐亨签订刘公岛降约十一条。所余舰艇十一艘及其它军械皆入敌手。北洋海军覆灭。
张裕钊逝世
张裕钊(1823——1894),湖北武昌人。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举人。官内阁中书。工书,习魏碑,内圆外方,自成一家。卒年七十二。
邹昆逝世
邹昆(1894——1940)北京人。工细山水得明人遗意,又精篆刻。性喜犬,室内床上下所蓄犬无虑十余头,可谓奇癖。 《胡佩衡稿》、《历代画史彙传补编》
吴湖帆逝世
吴湖帆(1894——1968)斋名梅景书屋,江苏苏州人。农工民主党党员,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西冷印社社员。山水画家,画风秀丽丰腴,清秀雅逸,设色深具烟云缥缈,泉石洗荡之致,在传统技法上有发展。初从清初四王入手,继对明末董其昌下过一番功夫,画风丕变,受到宋代董源、巨然、郭熙等影响,骨法用笔,渐趋凝重。代表作有峒关蒲雪图、庐山小景、写米芾诗意、芙蓉映初日、荷花等。
黎葛民逝世
黎葛民(1894——?)广东人。南方大学毕业,历任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广州市立艺专教授,中国美协会员。善国画。 《美协稿》
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
光绪二十年(1894)正月初三日,朝鲜民间反政府秘密组织东学党(又称“东学道”)在金罗道古阜郡拒纳附加税举行起义,以全琫准为总督,传檄四方,痛抵吏治腐败。二月,朝鲜南部全罗、忠清、庆尚三道人民群起响应,揭“逐灭洋倭”、“除暴救民”旗号,与政府军交战。四月二十八日,攻占全罗道首府全州。朝鲜国王请求清朝政府派兵,协助镇压。五月初八日,东学党受抚,退出全州。
日军攻占辽东半岛
黄海战役后,日侵略军分两路侵犯中国大陆。一路从朝鲜义州过鸭绿江,占领九连城、安东(丹东)、凤凰城、海城、辽阳等地;一路从辽东半岛花园港登陆,占金州,攻大连、旅顺。在李鸿章妥协政策的指导下,清军节节败退。在日军侵犯辽东的过程中,也有部分爱国将领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如永山在保卫凤凰城的战斗中,因伤重“倒地晕绝,忽大呼而起,戈什扶之,坚不肯退”,最后壮烈殉国。日本侵略辽东,到处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如日军攻占旅顺后,据英人胡兰德说:“当时日本将卒之行为,实逸出常度之外,四日间残杀非战斗者、妇女、幼童。从军之欧洲军人及特约通讯员,目击此残虐之状况,然无法制止,唯有旁观。不胜叹惜。此时得免杀戮之华人,全市内仅三十六人。”这三十六人,都是埋藏死者后而得以保留下来的。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
光绪十八年(1892),孙中山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先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光绪二十年(1894)初,怀着“求知当道”的愿望,起草了一篇长达万言的《上李鸿章书》,准备北上天津,求见李鸿章。在这篇上书中,孙中山提出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变法自强主张。上书完稿后,先请陈少白作了一些修改,又商请曾经做过澳门海防同知、当时已辞官在广州闲居的笋恒为他写了一封去见盛宙怀的信,信中要求盛宙怀出面转请其堂兄盛宣怀向李鸿章推荐孙中山。然后,孙中山携带上书及魏恒的信,在陆浩东的陪同下,经湖南到上海,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盛宙怀的介绍函,同时还得到其同乡前辈郑观应的帮助。郑直接修书与盛宣怀,要求盛介绍孙中山去见李鸿章,“一白其胸中之素蘊”,还特别提出要盛氏代求李鸿章转请总署发给孙中山游历泰西各国的护照。这年五月,孙中山抵达天津,将上书托人递上,并期待着李鸿章的接见。时值中日战争爆发前夕,因李鸿章忙于军务,孙未被接见;李是否看过孙的上书,亦不得知。上书虽然失败了,但孙中山却由此领到一张出国考察农业的护照。
慈禧大办六十寿辰
光绪二十年(1894)十月初十日,即日军攻陷大连的同一天,慈禧在宫中大办六十寿辰,在皇极阁行礼庆祝。宫中连日演戏,光绪帝及诸臣陪坐听戏三日,诸事延搁不办。
兴中会成立
兴中会是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光绪十九年(1893),孙中山在广州行医之余,曾与陆皓东、郑士良等集会,提议创设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但尚未建立组织机构。光绪二十年(1894),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未受重视,遂前往檀香山,联合华侨人士二十余人,于十月二十七日成立中会。其《章程》规定以“振兴中华,维持国体”为宗旨。在入会秘密誓词中,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奋斗纲领。会员由几十人增至一百二、三十人,多数为华侨中、小资本家,也有部分工人、会党和知识分子参加。光绪二十一年(1895)正月,在香港吸收杨衢云等创办的辅仁文社,成立兴中会总部,推黄咏商为首任会长。旋谋划广州起义,事泄流产,陆浩东等被捕牺牲,孙中山逃亡国外。光绪二十五年(1899)派陈少白去香港创办《中国日报》,次年初出版。光绪二十六年(1900)闰八月派郑士良在惠州(今广东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因外援不继,中途遣散。该会先后在横滨、长崎、旧金山、台北、河内及南洋、南非等地遍设分会,在华侨中发展组织。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入会誓词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光绪三十一年(1905)与华兴会、光复会等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
清廷发行“息借商款”
光绪二十年(1894),清政府为筹措甲午战争军费,接受户部建议,向官绅商民借款,并拟定《息借章程》,规定月息七厘,六个月为一期,两年半还本付息。颁发印票,面额一百两为一张。应募人集款万两以上者,予以“虚衔封典,以示鼓励”。此为清政府最早发行的内债。初在北京办理,由户部向京城银号、票号借银一百万两,后推广至各省会、关埠。由于各地推行办法不同,流弊百出,遂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停办。共认借款一千一百余万两。
小站练兵
光绪二十年(1894)十月,清政府为试练新式陆军,派胡燏棻在离天津七十里的新农镇即小站地方训练“定武军”,共十营四千七百五十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温处道袁世凯招致幕友,译撰兵书十二卷,夤缘荣禄等,骗取“知兵”虚名,于十月接替胡燏棻在小站继续督练新军。并拟定聘请洋员合同及新建陆军的营制、饷章,续聘德国洋员十余人。又成立“新建陆军督练处”,网罗徐世昌担任参谋营务处总办,冯国璋为步兵学堂监督兼督练营务处总办,段祺瑞任炮兵学堂总办兼炮兵统带,王士珍任工程学堂监督兼工程营统带。将定武军扩充至七千三百人,定名“新建陆军”,完全按照德国营制、操典进行训练。光绪二十四年(1898)底,新建陆军编入武卫军,称武卫右军。在镇压义和团运动时,兵力扩充至一万七千人,此后又扩编为六镇(相当于师),成为北洋军主力。
严复发表《原强》等文
严复,字又陵,又字几道,晚号瘉壄老人,福建侯官人。同治五年(1866),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海军,同治十年(1871)毕业后,在军舰上实习五年。同治十三年(1874),日、美侵扰台湾期间,严复曾随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赴台,测量海口,筹备海防。光绪三年(1877)赴英国留学,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文化、社会制度深表倾慕。光绪五年(1879)学成归国,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执教达二十年之久。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严复痛国势日危,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正月至四月,在天津《直报》上午后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反对顽固守旧,提倡向西方学习,主张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以富强中国。其具体方案为:禁止鸦片与缠足,崇尚尚武精神;废除八股时文,提倡西学;废除专制政体,实行君主立宪。这些文章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对戊戌维新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