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4年大事件 1864年大事记 1864年重大事件记录

更多

1864年史志

    记录公元1864年大事件列表

    清-公元1864年-甲子-同治三年-清


    洪秀全病逝

    同治三年(1864)四月二十七日,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病逝于天京,终年五十岁。洪秀全原名火秀,又名仁坤,广东花县人。七岁入塾读书,十六岁因家贫辍学,随父兄种田为生,十八岁任本村塾师。自道光八年(1828)起四赴广州府试皆不第。道光二十三年(1843),洪秀全从《劝世良言》一文中吸取基督教教义,创立拜上帝会。后又发动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定都天京后,洪秀全日渐泥于宗教,深居简出,奢侈享乐,疏于政事,且与掌握太平天国实际领导权的东王杨秀清矛盾日深。“天京事变”及石达开出走后,洪秀全选拔陈玉成、李秀成、杨浦清、李世贤等作为主要军事骨干,又于咸丰九年任命族弟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颇有振作气象,且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但清廷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加紧勾结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进行联合镇压,安庆、苏州、杭州等地相继失守,天京被围。洪秀全滥封王爵,迷信“天王”,拒不采纳“让城别走”的意见,困守孤城,终于在天京陷落前夕去世。

    汇丰银行设立

    汇丰银行也称“香港上海银行”,由在华的太古、沙逊、旗昌、禅臣等十大洋行的英、美、德商人共同发起,于同治三年(1864)设总行于香港,次年开始营业,同时在上海设立分行,并陆续在日本的横滨、神户,中国的汉口、厦门、福州、天津、北京、广州、青岛、哈尔滨、大连、沈阳、汕头以及东南亚各地设置分支机构。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其资产及行政管理权越来越集中到英国商人手中,又与其它在华英商相结合,逐渐成为英国在华经济权益的代表,以“汇丰银行伦敦最高委员会”为其最高决策机构。汇丰银行在中国的经营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经营汇兑。对外国在华洋行给予汇兑、进出口押汇、打包放款、信用透支等财务上的使得和支持。由其经手买卖的外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常占上海外汇市场成效额的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因而操纵着中国的外汇市价。二、吸收中国人的存款和发行纸币。同治四年共吸收存款三百余万港元,至民国三年(1914)已增加到三亿三千万元。发行纸币两种:一种是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百元的银元券,另一种是五两、十两、五十两、百两的银两券,多流通于香港、上海、广州等处。三、以贷款控制中国财政经济命脉。自同治十三年(1874)“福建台防借款”开始,至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战争时期,二十年中共向清政府贷款十七笔,合计库平银二千八百九十七万两,占同期外国对华贷款的百分之六十三。光绪二十一年至宣统三年(1895-1911)又对华贷款二十九笔,计银二亿多两,占外国对华贷款百分之二十七强。通过贷款,汇丰银行还取得了中国关税、盐税的收存权。随着营业范围、规模的扩大,其资本额急剧增加。初设立时,额定资本为五百万港元,实收酱二百五十万港元,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仅在华资本就达一亿五千余万美元,占全行资产总值的百分之四十四。解放后,在中国的分行除上海分行由中国政府指定经营外汇业务外,其余均歇业。

    天京陷落

    同治三年(1864)六月十六,湘军曾国荃部攻陷天京。先是,同治元年五月初,湘军围困天京。太平军多次试图解围皆未成功。苏州失陷后,李秀成建议洪秀全“让城别走”,遭到拒绝。同治三年正月,李秀成率部进攻曾国荃大营不利,反被湘军攻陷天保城,进逼天京东北部太平门及神策门外,天京合围,粮源断绝。四月二十七日,洪秀全去世。五月初三日,洪秀全长子洪天贵福即位,是为幼天王。月底,地保城亦为湘军占领,并借居高临下之势日夜炮击天京,且据地道以炸药轰城。此时城中太平军万余人,能作战者不足四千,面对湘军五万余众的日夜猛攻,拼死抵抗,先后击毙敌总兵三千,卒勇无数。六月十六日,天京城墙被炸药轰塌二十余丈,湘军蜂拥而入,城陷。太平军“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李秀成、林绍璋等拥幼天王突围而走。曾国荃指挥湘军对城中百姓进行了一场野蛮的大屠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同治三年(1864)六月十六日,湘军攻陷天京。同治三年(1864)正月,李秀成率部进攻曾国荃大营失败,反被湘军攻陷天保城,进而逼向天京东北部太平门及神策门外,形成了对天京的合围,太平军粮源断绝。四月二十七日,洪秀全去世。五月初三日,洪秀全长子洪天贵福即位,为幼天王。月底,地保城也被湘军占领,湘军借居高临下之势日夜炮击天京,同时挖掘地道准备用炸药轰城。六月十六日,天京地墙被炸药轰塌20多丈,湘军蜂拥而入,天京失陷。李秀成、林绍璋等人拥幼天王突围出城。曾国荃指挥湘军对城中百姓进行了一场野蛮的大屠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六月十七日,幼天王洪天贵福逃出天京,九月二十五日,幼天王在江西石城荒山之中被清军俘获,十月二十日在南昌被害。太平天国起于广西,发展到江南;太平军西征胜利时,达到鼎盛。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由盛转衰,陷入战略防守的被动局面。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南北驰骋10多个省,最后在中外反动派的联合绞杀下连连失利,终于败亡。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订立

    同治三年(1864)九月初七日,沙俄政府根据《中俄北京条约》中关于中俄西段边界的规定,强迫清钦差勘办西北界事宜大臣明谊等,与俄国钦差分界全权大臣扎哈罗夫及巴布科夫在塔尔巴哈台(今塔城)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具体规划自沙宾达巴哈山口(今苏联境内)至浩罕边界的中俄西段边界,通过此约,沙俄将《北京条约》中定为界湖的伊塞克湖边划为俄国内湖,连同《中俄北京条约》,共割占中国西部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及斋桑淖尔南北地区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幼天王被杀

    同治三年(1864)十月二十日,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在南昌被凌迟处死,年仅十五岁。幼天王为洪秀全长子,初名天贵,后加福字。从小诵习拜上帝会经籍。自咸丰十年(1860)起以幼主名义发布诏旨。同治元年五月初三日即位。天京陷落后,幼天王由忠王李秀成等护送,于六月十七日逃出,二十一日到安徽广德,二十六日由堵王黄文金迎入湖州。拟往江西会合李世贤、汪海洋等,遂于十月复回广德。月底,太平军次蔡元隆降清,黄文金等奉幼天王转战皖浙边境一带。八月黄文金病逝,余部进入江西。九月二十五日,幼天王在江西石城荒山之中被清军俘获,十月二十日在南昌被害。

    金陵书局创办

    同治三年(1864),曾国藩在攻陷南京后,创办金陵书局,后改为南京官书局,专司官府刻书事务,从而改变了以往官府刻书多由州县学宫或官办书院负责的状况。继金陵书局创办之后,各地方官办书局纷纷设立,较为著名的有:杭州浙江书局、武昌湖北官书局(即崇文书局)、长沙湖南书局、南昌江西书局、成都存古书局、济南皇华书局、太原山西官书局、广州广雅书局、昆明云南书局以及福州书局等。各书局皆由地方官府主办,以雕版印刷为主要方法,所刻之书,大多为传统的经、史、子、集类书籍。清朝统治者之所以于此时热心刊印古书,目的是为了尽量掩饰其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腐朽、凶残的面目,以宏扬传统儒术来笼络士人,维持其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但大量古代典籍的重新刊刻,也使因长期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如金陵书局初创时,首先刊刻了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船山遗书》五十八种二百九十六卷,对保存王夫之著作、为后人提供研究王氏学说的完整资料起了积极的作用。

    姚燮逝世

    姚燮(1805——1864),浙江镇海人。咸丰时侨上海。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举人。工诗文,尤精填词,善写墨梅及白描人物,写意花卉,无不奇特。晚年卖画所得,挥霍立尽。有大梅山馆集。卒年六十。

    俞岳逝世

    俞岳(1791——1864),江苏震泽人。 贡生。 官太仓学正。 性嗜佳山水,因习六法,师王学,山水晕墨精彩,浑厚秀泽,副似王时敏,顾不喜施赭黛,尝取`不著色相`四字属其友程庭鹭镌为印钤之。喜作墨梅,苍劲入古。兼工诗文,善倚声。卒年七十四。

    李秀成被害

    同治三年(1864)七月初六日,曾国藩杀忠王李秀成于南京。李秀成,或作寿成,原名以文,广西藤县新旺村人,生于道光三年(1823)。自幼家贫,随父种山、帮工为食。咸丰元年(1851)太平军进军永安,经过藤县,李秀成参军。定都天京后,任右四军帅,驻守天京太平门外。次年升二十指挥,赴庐州参与守城。咸丰六年升地官副丞相,参加镇江解围之役,攻破江南大营之役。天京事变后,参赛安徽桐城,以招收捻军张乐行、龚得树有功,升地官正丞相。咸丰七年驻守六安、霍山,力固安徽,封合天侯,任副掌率,与又正掌率陈玉成同掌兵权,一度因奏请天王体恤百姓,明定赏罚,宽刑轻税,重用翼王,不使安、福二王把持朝政而触怒洪秀全,被削爵革职,不久恢复。咸丰八年八月,会合陈玉成攻破江北大营,收复浦口,十月取得三河大捷,稳定了安徽局势,次年封忠王。咸丰十年春会诸路大军破江南大营,解天京之围,后太平军第二次西征,因李秀成行动迟缓,致使西征无功。咸丰十年和同治元年,两次进攻上海,均未成功。同治元年五月,湘军进逼天京城下,洪秀全急调李秀成回京驰援,与湘军大战四十余日,终以粮草不济退兵。同治二年苏州被围,李秀成对部下郜永宽等暗中通敌不加过问,反率主力离苏州而去,致使守将谭绍光被杀,苏州落入清军之手。回到天京后,劝洪秀全“让城别走”,遭洪拒绝,遂留城防守。同治三年六月天京陷落,李秀成保幼天王突围,将自己的战马让与幼天王骑乘,自骑劣马断后,旋因受伤迷路,马不能行,遂藏百姓家。七月二十一日被俘于天京东南之方山。二十七日,曾国藩自安庆来南京,亲审李秀成。李秀成乃于囚笼中写“自述”数万言,以“保民”、“保军”、防御洋鬼为条件,提出“收齐章程”十条,为曾国藩招降太平军献策,并劝曾反满独立,不久被害,年四十一岁。其“自述”经删改后被呈送清廷,刊刻传布。

    洪仁玕被害

    同治三年(1864)十月二十五日,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在南昌被清廷所杀,终年四十二岁。洪仁玕,字益谦(一作谦益),号吉甫,广东花县人,洪秀全族弟。少应科举,累试不第,充乡塾教师。道光二十三年(1843)皈依拜上帝教,是为该教最早的教徒之一。次年洪秀全、冯云山出外传教,洪仁玕因家人反对,未能同行,赴清远任墪师数年。金田起义后,应召赴广西,因未能赶上太平军,返粤。咸丰二年(1852)至香港,结识瑞典传教士韩山文,详述拜上帝会成立经过,韩因以写成《太平天国起义记》。不久回省。咸丰三年再赴香港,受韩山文洗礼,并教书为业。咸丰四年至上海,谋往天京未果,仍回香港教书,且任伦敦布道会道师达四年之久。咸丰八年离港北上,次年春辗转至天京,不久封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因其居港前后六年,又在上海墨海书馆学习天文、历算约半年时间,对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有较多了解,遂于咸丰九年写成《资政新篇》,经洪秀全批准于该年刊行。又奏改历法,确定“每四十年一斡旋”,继撰《颁新政喧谕》、《克敌诱惑论》、《兵要四则》等文,合刊为《干王洪宝制》。咸丰十年春,为解天京之围,献“围魏救赵”之计,太平军因以破江南大营。是年夏,太平军攻克苏州,洪仁玕函约上海英国传教士艾约瑟前来,与之讨论宗教问题,并邀美国传教士罗孝全至天京顾问宗教事务。咸丰十一年二月赴安徽、浙江等地催调太平军西征,四月会合催兵谋解天京之围,未果。天京陷落后,幼天王等逃到湖州,洪仁玕前来会合,谋入江西投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不料李世贤等已去福建,遂护幼天王寻踪西行。九月至江西石城,全军败散,初九日被俘。十月二十五日在南昌从容就义。

随机查看

更多

Copyright©2004-2012 历史上的今天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