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55年大事件 1755年大事记 1755年重大事件记录

更多

1755年史志

    记录公元1755年大事件列表

    清-公元1755年-乙亥-乾隆二十年-清


    清军征讨达瓦齐

    乾隆二十年(1755)二月,清军两路出师征讨准部达瓦齐。北路以定北将军班第为主帅,定边左副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副,额驸科尔沁亲王色布腾巴尔珠尔,郡王青滚杂卜、纳默库、班珠尔,尚书达尔党阿,将军阿兰泰,内大臣玛木特为参赞。统兵三万出乌里雅苏台。西路以定西将军永常为主帅,定边右副将军萨喇尔为副,亲王额琳沁多洋济、车凌,郡王车凌乌巴什、贝勒车凌孟克、邑布腾,总督鄂容安等为参赞,统兵二万出巴里坤,约定伊犁东北三百里处博罗塔拉河会师。两路分别以阿睦尔撒纳、萨喇尔各率精兵数千名,仍用旧为前锋,两路将军及参赞在后缓行。准噶尔各部见清军进剿,望风而降,各台吉、宰桑带领所属,或数百户、或数千户,携酒牵羊,接应清军。师行千里,兵不血刃,两军于五月初一日会师博罗塔拉河。清军进剿之时,达瓦齐尚在伊犁纵酒为乐,全不设备。及闻大军将至,急遣亲信宰桑出令征兵,而自率亲兵万人,退往伊犁西北一百八十里格登山,阻淖为营,企图抵御。清军擒获其亲信宰桑,尽知所部解体状,士气倍增,争渡伊犁河,长驱追袭。将至格登山时,侍卫阿玉锡等乘黑夜带二十余骑往探道路,又竖起军旗,突入达瓦齐军营,呐喊冲杀。敌众惊溃,自相蹂躏,达瓦齐率二千余人逃走,余众皆不战而降。后达瓦齐逾天山,南走回疆,部下半途散逃,仅率百余骑奔投乌什城。城主霍吉斯旧与达瓦齐亲善,但此时已得将军班第檄文,故意派人携牛酒迎候,乘达瓦齐酒醉时,擒献清军。与此同时,青海叛酋罗卜藏丹津亦为清军俘获。二人遂被槛送京师。乾隆帝御午门受俘,赦免他们死罪,又封班第为一等诚勇公,萨喇为一等超勇公,霍吉斯为郡王,阿睦尔撒纳为双亲王,食亲王双俸。此次清军出师仅百日,无一战之劳,而准部悉平。

    湖北设立丝织局

    乾隆二十年(1755)五月二十日,湖广总督开泰把湖北设立丝织局事报闻朝廷。原来荆州素出绫绢丝布,所需丝都产自湖北本省,但工匠技艺陈旧。若请江浙工匠教以染造,自可改观,并可纺织绸纱。于是,开泰经与抚臣并在省司道共同捐办,由江南雇募工匠至楚,又选觅荆州工匠到省,设立织局,使之试织。结果所织宫绸府纱,颇肖江南所产,商店也都闻而购买。

    阿睦尔撒纳逃归作乱

    乾隆二十年(1755)八月,阿睦尔撒纳降而复叛。先是,清军征准噶尔前,乾隆帝已定事平之后,仍众建以分其势之策,按杜尔伯特、辉特、和硕特、绰罗斯四部,分封四汗,如喀尔喀例,设立旗分盟长,令四汗兼理,各部俱在原处游牧,不必迁移。而阿睦尔撒纳欲为四部总汗,专制西域。乾隆帝虑其有此异志,故当出师之初,即密谕班第,告以朝廷处置意见,又使额附色布腾巴勒珠尔暗中监视。不料色布腾反与之亲昵,阿睦尔撒纳亦倚其为奥援。乃伊犁平定、色布腾随大军凯旋时,阿睦尔撒纳私以己意请其代奏,约以七月下旬待命。班第、鄂容安留驻伊犁,与阿睦尔撒纳、萨喇尔商办善后事家。阿睦尔撒纳隐以总汗自居,将达瓦齐财产据为己有,凡有仇隙者,任意杀害。不穿清朝翎顶。用兵行令也不用定边左副将军印信,而私用“噶尔丹策零小红钤记”。不与班第等商量,擅自调兵九千防守哈萨克。至书邻部讳言降清事,只说统领满、汉、蒙古兵来平准噶尔。此外,对于应办之事,一味拖延,唯与宰桑头目私相往来,行踪诡密。又指使党羽散布流言,谓“不立阿睦尔撒纳为汗,终不得安”。班第、鄂容安等将此奏闻。乾隆二十年六月二十八日,乾隆帝以阿睦尔撒纳叛迹昭著,密令班第将其在军中诛除,勿懦忍贻后患。但此时大部清军已撤,留驻兵丁仅五百人,班第等不敢举事,遂以进行将行分封四汗,诏令阿睦尔撒纳九月至热河行饮至礼,偕诸部台吉一同受封为由,催其入觐,欲就内地执杀。还令喀尔喀亲王额琳沁多尔济与他之同行,暗中监督。阿睦尔撒纳与色布腾原本有约,但色布腾回京后,见情况有变,不敢为他代奏。阿睦尔撒纳待命不至,不得已而起程,沿途迁延,仍存侥幸。到八月中,尚无音信,疑事有变,恐入觐遭祸,遂谋叛乱。八月十九日,他行至乌鲁古河地,以距原牧地不远,诡言暂归治装,交出定边左副将军印信,由额尔齐斯河间道逃归。额琳沁多尔济次日醒悟,追之不及。乃驰报班第。阿睦尔撒纳派人抢掠台站,断绝清军粮道,公开号召伊犁诸厄鲁特起而为乱。于是,伊犁诸喇嘛、宰桑等争相响应,率兵抢掠伊犁。班第、鄂容安等带五百兵丁向崆吉斯撤退,二十九日,至乌兰库图勒,被赶来叛军重重包围,力战不支,班第自刎,鄂容安刺复而死,萨喇尔被俘。刚刚平定的准噶尔重新陷入混乱之中。

    沈凤逝世

    沈凤(1685-1755),江苏江阴人。官南河同知。虬髯古貌,广颡方颐, 世人称为古君子。受书法於王虚舟(澍),淹通博鉴,工铁笔,善山水。自言生平篆刻第一,画次之,字又次之。画多乾笔,尝临倪瓒小幅,鉴者莫辨。袁枚极重之,随园联额皆其其手书。晚年不肯刻石作画而肯书。有谦斋印谱。卒年七十一。

    画家李方膺去世

    乾隆二十年(1755),画家李方膺去世,终年六十一岁。李方膺,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等,江苏南通人。他父亲李玉鋐官至福建按察使,很受雍正帝赏识。雍正七年(1729),李玉鋐入觐时,雍正帝赐其第四子李方膺知县职。李方膺至山东乐安、兰山任知县,后因反对总督王士俊强令垦地而入狱。乾隆帝即位后,治王士俊罪,李方膺才被释复官,调任合肥,代理滁州知府。不久他因不肯逢迎而被罢官。其后寄居南京,卖画为生。李方膺善画松、竹、梅、兰及小品,主张直接向生活学习,创造出自己的艺术风格,曾自题梅花诗云:“铁干铜皮碧玉枝,庭前老树是吾师,画家门户终须立,不学元章与补之。”用笔倔强放纵,不拘成法,老干新枝,苍劲有致,人称“蟠塞妖矫于古法未有”。他画的《风竹图》,以禿笔画竹叶,横涂纵抹,表现出竹子在风雨中飘摇的神态,情景交融,别有意境。他画的《游鱼图》,用简洁洗练的笔法,画出春水方涨时,一群活泼可爱的鱼儿的稻田里畅游的情景,表现了热爱生活,赞美自由的天然情趣。李方膺的作品,诗情画意和谐一致,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史学家全祖望去世

    乾隆二十年(1755),全祖望因病去世,终年五十一岁。全祖望字绍衣,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人。乾隆时进士,改庶吉士。曾与侍郎李绂共同借抄《永乐大典》,世人渐知大典之可贵。全祖望尚气节,不肯逢迎权贵,为当事者排斥,散馆列下等,以知县用。遂辞官归里,专心著述。他家境贫寒,衣食难继,而笔耕不辍,写出许多重要的著作。他曾先后主讲蕺山书院和端溪书院。著有:《鲒琦亭集》、《外编》、《诗集》、《经史问答等》。全祖望人格高尚,重气节,生平推崇黄宗羲,承黄氏遗志,从四十二岁起,经过十年辛勤努力,续修完成《宋元学案》,为研究学术史作出了贡献。他还致力于宋末和南明史事及浙东乡土文献的搜集与整理,为明末清初抗清死节的忠贞之士、耆旧先贤、进步学者,撰写碑铭志传,表彰他们的民族气节和高尚品质,记述其学术流派、造诣及品行,对后人了解明末清初的学术思想史大有裨益。

    张廷玉逝世

    张廷玉(1672—1755)。廷玉字衡臣,桐城人。军机处规划多出其手,前后居官五十年。著有《澄怀园全集》。

    胡中藻诗狱起

    乾隆二十年(1755),乾隆帝亲自投靠了一起文字狱,将胡中藻斩首,弃市。先是,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同受雍正帝遗命辅政,后二人各立门户,朝廷中满人附鄂,汉人归张,党同伐异,彼此攻讦,视若仇敌。乾隆帝察知,屡用雍正帝《朋党论》戒责。及鄂尔泰死,张廷玉休致,其门人仍倾辄不止。胡中藻,江西新建人,为鄂尔泰门生,历任内阁学士,广西、湖南学政。所著《坚磨生诗钞》中,有“记出西林第一门”诗句,及“谗舌青蝇”等语,借以颂扬鄂尔泰,隐斥张廷玉等。鄂尔泰侄鄂昌为广西巡抚,援引世谊,与胡中藻往复唱和。乾隆帝闻讯极为反感,欲假文字案,惩一儆百,打击朋党势力,遂于乾隆二十年三月,颁布谕旨,摘胡中藻诗句若干,逐条指斥。乾隆帝把“一世无日月”、“又降一世夏秋冬”、“一把心肠论浊清”、“斯文欲被蛮”、“与一世争在丑夷”等句,视为诽谤清朝言语。而《照景石诗》中所用周穆王车马走不停及武皇为失倾城色两个典故,则被指为借题发挥,暗寓讥刺。“老佛如今无病病,朝门闻说不开开”,“那似偏灾今降雨,况如平日佛燃灯”,又被认为是指责乾隆帝疏于政事,赈灾不周。乾隆帝还指其典试所出经文题内有“乾三爻不像龙”,谓乾隆乃朕年号,龙与隆同音,显系诋毁。再有“并花已觉单无蒂”句,指为讥刺孝贤皇后之死,等等。最后,乾隆帝斥责胡中藻鬼蜮为心,语言吟诵之间,肆行悖逆抵讪,实非人类所应有。而鄂昌身为满洲世仆,历任巡抚,见此悖逆之作,不但不知愤恨,且丧心与之唱和,引为同调,其罪实不容诛。于是,胡中藻斩首弃市,鄂昌也以负恩党逆,赐令自尽。鄂尔泰撤出贤良祠,不准入祀。

随机查看

更多

Copyright©2004-2012 历史上的今天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