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0年大事件 1860年大事记 1860年重大事件记录

更多

1860年史志

    记录公元1860年大事件列表

    清-公元1860年-庚申-咸丰十年-清


    安庆保卫战

    咸丰十年(1860)二月至(1861)十一年八月,太平军为救援安庆,与湘军进行了多次艰苦卓绝的战斗。安庆为长江中游重镇、安徽省城,又是太平天国京师西大门。自咸丰三年正月攻克安庆以来,一直以之作为天京和西线太平军人力物力的供应基地。咸丰十年二月,曾国藩分三路进攻安庆:曾国藩之弟、道员曾国荃率部进犯安庆西北集贤关,副都统多隆阿率部攻桐城,道员李续宜率部接应。曾国藩设大营于皖南祁门,胡林翼等设大营于皖北英山(旋移营太湖)。五月,湘军攻占枞阳,完成对安成的包围。十月,曾国荃所部陆师万余人自集贤关攻城,复有水师助战。太平军固守待援,曾国荃乃掘长濠围困安庆。十一月,英王陈玉成率部西征武汉途中图解安庆之围,与湘军多隆阿、李续宜部大战于桐城挂车河,未能取胜。次年三月,陈玉成回师集贤关,于菱湖北岸筑垒十三座,并派部将吴定彩率兵千余入安庆城相守。四月,陈玉成率太平军与曾国荃所部水陆师大战于安庆城郊,失利,乃留部将刘玱琳镇守赤冈岭,陈亲去天京求援。五月,湘军攻陷赤冈岭,刘玱琳等太平军将士两千余人牺牲。七月,陈玉成率援军再救安庆,苦战半月有余,劳而无功。八月初,安庆城内粮绝,湘军乘机以地雷轰倒北门城垣,攻入城中。守城太平军在饥饿垂绝的情况下奋起抵抗,经过激烈巷战,两万余人全部壮烈牺牲,安庆陷落。陈玉成率部退地庐州(今合肥)。

    沙俄吞并乌苏里江地区

    咸丰十年(1860)五月十四日,沙俄悍然出兵占领中国东北重要海口海参崴。中俄《瑗珲条约》订立后不久,沙俄又将侵略魔爪伸向我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咸丰八年五月初二日,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在东正教大主教英诺森的陪同下,乘船抵达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流处的伯力,擅自将该地命名为“哈巴罗夫卡”,以纪念十七世纪中叶武装入侵黑龙江流域的沙俄殖民强盗哈巴罗夫。此后到咸丰年间,穆拉维约夫亲率舰船不断入乌苏里江,并在江东地区建立了二十三个军人村镇,移民三百多户,派兵三千余人驻守。沙俄侵略者对世居此地的中国居民任意枪杀,强行撵走当地中国官员和岗哨,还派人四处非法勘查,私自绘制中国东北边界地区地图,将《瑗珲条约》中割去的中国领土和乌苏里江以东所谓中俄“共管”地区全部划入俄国版图,对中国政府的多次抗议置之不理。沙俄侵占海参崴后,改名“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控制东方”。至此,沙俄在北起黑龙江口,南到图们江口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包括库页岛全部实行了军事占领。并于咸丰十年十月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将这片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彻底吞并。

    北塘激战

    咸丰十年(1860)六月十五日,英法联军占据北塘。先是,咸丰十年初,英、法政府为报复上年大沽口惨败及在中国掠夺更多的特权,再度分别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英、法驻华全权专使,并以克灵顿和孟斗班分任两国侵华军司令以,准备扩大侵华战争。是年春,英国军舰及运输船一百七十三艘,军队一万八千余人,法舰三十二艘、军队七千余人陆续开到中国。六月中旬,英法联军舰队两次集结大沽口外。其时,负责天津一带防务的清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因上年大沽之胜骄傲轻敌,于北塘一带除埋设了一些地雷外,竟尽撤该地防务,专守大沽。此情况被先期到达渤海湾刺探清军情报的俄使伊格纳切夫探告,密报葛罗。于是英法联军遂制定自北塘登陆,抄袭大沽炮台后路的作战计划。六月十五日,英法联军在未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占领北塘,顺利完成了登陆计划。十七日是,联军两千余人在侦察前往大沽道路时,与清军发生遭遇战。二十六日,联军一万余人分两路猛扑新河和军粮城。经过激战,清守军三千余人全军覆没,新河、军粮城相继失陷。二十八日,联军占领塘沽。七月初二日,白河南岸的大小梁子亦告失陷。大沽炮台遂陷于腹背受敌境地。

    第三次大沽激战

    咸丰十年(1860)七月初五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炮台。北塘之战后,大沽炮台陷于腹背受敌境地。七月初三、初四两日,联军数百人由塘沽进至石缝炮台背后作进攻准备,被清军击退。初五日辰五时,联军向大沽口北岸炮台发猛攻,海上敌舰亦发炮助攻。镇守炮台的清直隶提督乐善率军顽强抵抗,经过一天激战,毙伤敌军四百余名,乐善力竭捐躯,守台将士全部壮烈殉国,炮台陷落。驻守南炮台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见大势已去,率部撤往天津。直隶总督恒福在英军巴夏礼的威胁下,将南炮台及全部军火物资拱手交给英法联军,自己也于初七日逃回天津。第三次大沽之战遂以清军惨败,炮台陷落而告结束。英法联军兵锋直指天津。

    英法联合攻陷天津

    咸丰十年(1860)七月初八日,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先是,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镇守南炮台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撤至天津。又以天津“较之大沽,不啻天渊”,更难扼守,遂将天津炮台大炮运回北京,小炮及绿营官兵撤至通州,将天津拱手让给了侵略者。七月初八日,英法联军侵入天津以后,以占领者的姿态宣布:天津城置于军事管制之下,文官仍留原任,由英国侵略军翻译官巴夏礼“监督政务”。直隶总督恒福、天津县知县等清朝官员遂成了侵略者的附庸。天津绅商张文锦等还专门成立“支应局”替侵略者输供应等事。天津陷落后,咸丰帝急命大学士桂良、直隶总督恒福为钦差大臣,恒祺为帮办大臣在天津与英法联军议和。谈判中,英法方面提出天津开埠、赔款英法各八百万两、各带侍卫一千人进京换约、保护天主教、允许华工出口等条款。桂良等唯命是听,接受了全部条件。咸丰帝担心外国军队入京会威胁其统治,坚持先退兵,后定约。令桂良等不得签字,谈判遂无结果。

    通州八里桥激战

    咸丰十年(1860)八月初七日,清军在通州城西八里桥迎战英法联军。先是,该年七月,英法联军因天津谈判无结果,遂于二十四、二十五两日,自天津向北京逼进。沿路数百村镇尽遭掳掠。咸丰帝急忙改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前往通州与英法联军重新议和,同时令僧格林沁在河西务一带防堵。联军侵占河西务后,派巴夏礼、威妥玛等为代表,于七月二十九日在通州与载垣等初次会谈。载垣表示愿接受英法方面过去提出的全部要求,但英法代表又提出向中国皇帝面交国书,遭载垣等拒绝。八月初四日,英法联军进犯通州张家湾,谈判破裂,清方拘囚巴夏礼等英方代表二十六人,法方代表十三人。同日,僧格林沁兵败,通州失陷,联军继续向西推进。八月初七日,联军自郭家坟分三路向八里桥一带猛扑。其时,驻守八里桥一带清军不下三万,分别由僧格林沁、胜保、瑞麟统率。经过三个多小时激战,西路英军从于家卫方向包抄,清军西面僧格林沁所部首先溃退;中部胜保左颊、左腿中弹落马,阵营亦乱;东面瑞麟虽继续在八里桥头与法军展开激烈争夺,无奈孤掌难鸣,终于被迫西撤。是役清军全线溃退,伤亡过半。次日,咸丰帝自圆明园逃往热河。

    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

    咸丰十年(1860)八月二十二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抢掠之后,将这座中外驰名、精美绝伦的“万园之园”付之一炬。圆明园历经康、雍、乾、嘉、道五代一百多年的增修扩建,成为汇江南众多名园之胜景,集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的“万园之园”。园内珍藏着大批历代罕见的典籍书画、鼎彝礼器、铜瓷古玩、金玉珠宝,堪称人类文化艺术的宝库。八里桥之战后,英法联军进犯北京。听说中国皇帝正在圆明园,遂绕道安定门、德胜门,直逼北京西郊,于咸丰十年八月二十二日占领圆明园。在圆明园,英法侵略者进行了疯狂的破坏和抢劫。先由军官们分批进入,随后下令士兵可以进去“自由抢劫”。参与焚掠圆明园的英国侵略者戈登供认,“离开圆明园时,军中每个人都获得值45镑以上的掠夺品”。这些抢来的奇珍异宝,除大批运回本国外,还在天津街头公开拍卖,然后将钱按等级发给军官和士兵。抢劫之后,为销赃灭迹,并对清朝进行报复,英法联军悍然放火,八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火烧玉泉山、清绮园等地。一座世界名园就这样被外国强盗们毁成了一片残垣断壁。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咸丰十年(1860)八月二十九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先是,咸丰帝获悉通州兵败,联军进逼北京,遂于八月初七日以载垣、穆荫办理和局不善,撤去钦差大臣职务,改派其六弟恭亲王奕訢为钦差大臣继续求和,自己于次日清晨率后妃、皇子及王公大臣逃往承德。此时的北京城,物价飞涨,人心慌慌,官眷、商民等出城逃避者“十有七八”,六部九卿无人入署办事,京城内外十余万清军“溃散十之八九”。八月二十一日,联军直抵北京城下。次日抄至德胜门外土城,暗袭僧格林沁,清军不战自溃,退往西郊圆明园。联军尾追,攻占圆明园。奕訢等逃往万寿寺。二十四日,清廷释放了先前拘囚的联军谈判代表巴夏礼等。二十六日,联军照会奕訢,限于二十九日开放安定门交联军驻守。是日,奕訢等决定交出安定门,联军遂侵入北京。

    太平军第二次西征

    咸丰十年(1860)八月,太平军各路将领云集天京,准备进行第二次西征,以解安庆之围。西征军主力由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分别率领,计划于次年三月会师武汉。八月中旬,陈玉成首先率部北上,于十月中旬进驻桐城西南挂车河,试图顺道解安庆之围,结果遭到失败,只得继续西进,于咸丰十一年二月初八日攻克湖北黄州(今黄冈),距武汉仅一百六十里。是时武汉清军不满三千,士子官绅纷纷逃窜,如果陈玉成长驱直进,武汉指日可下。但他却听从了英国参赞巴夏礼的劝告,且以为李秀成尚未进入江西,不愿冒孤军深入之险,遂放弃武汉不攻,留部将赖文光守黄州,自率主力撤回安徽谋解安庆之围。李秀成本就立意经营江浙,对以大军西征湖北三心二意,经洪秀全再三催逼,才于咸丰十年九月自太平府(今安徽当涂)出发,十月下旬进逼曾国藩祁门大营。时曾国藩兵力单薄,无力抵御,预写遗嘱,准备后事。湘军悍将鲍超闻讯疾援。李秀成未能探清敌情,放过祁门,绕道徽州转入浙江,于次年初进入江西,五月才进军武汉。此时陈玉成已然退回安徽,李秀成遂在鄂南一带召集数十万起义群众,六月退回江西,不久远走浙江。由于李秀成未能按期与陈玉成会师武汉和英国侵略者出面干涉,致使太平军第二次西征劳而无功,解救安庆计划未能实现。

    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

    咸丰十年(1860)九月十一、十二两日,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京签订。先是,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后,进一步对清政府进行威胁:如不接受他们提出的条件,即将以同样的方式焚毁北京城内宫殿。恭亲王奕訢等早被英法联军吓破了胆,不敢面见英、法代表,明知沙俄包藏祸心,也只得乞求沙俄公使伊格纳切夫从中斡旋。伊格纳切夫答应“居间调处”,但要以清廷与英、法媾和后,立即与俄国签约解决边界问题为条件。同时还威胁奕訢,不管清政府是否愿意,都必须接受英、法方面提出的大部分条件。否则“北京城就会因此而毁灭”。在英法联军的武力威胁和俄使的劝诱逼迫下,奕訢分别于九月十一、十二两日,代表清政府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和法国全权代表葛罗在礼部大堂交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并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九款、中法《北京条约》十款。除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外,还包括以下内容:一、赔偿英国军费八百万两、恤金五十万两,法国军费八百万两、恤金二十万两。二、增开天津为商埠。三、允许华人赴英、法属地及外洋各处做工。四、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九龙半岛界线街以南)给英国。五、赔还教产给天主教堂。另外,葛罗还指使充当翻译的法国神父在条约中文本中偷偷加入“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条文。《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军队相继于九月下旬退出北京。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咸丰十年(1860)秋,沙俄利用英法联军强占北京,逼迫清政府签订新约之机,借口“调停”有功,胁迫清政府与之签订新约。该年十月初二日,清钦差大臣恭亲王奕訢与俄使伊格纳切夫在北京签订《中俄续增条约》即《中俄北京条约》,共十五款。除强迫清政府确认《中俄瑗珲条约》外,尚有如下内容:一、将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地划归俄国。二、规定中俄西段疆界,自沙宾达巴哈起经斋桑淖尔、特穆尔图淖尔(即伊塞克湖)至浩罕边界,“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等处”为界。此条款为今后进一步割占中国西部大片领土制造了“条约根据”。三、增开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为商埠,准许两国边民自由贸易,准许俄国商人在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张家口零星贸易。四、俄国得在喀什噶尔、库伦增设领事官,重申在华俄国人享有领事裁判权。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

    《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经恭亲王奕訢等奏请,于咸丰十年(1860)十二月初十日,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总理衙门“一切仿照军机处办理”,官员分大臣、章京两级。以亲王一人总领,另设总署大臣若干名,于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中特简。最初的总署大臣为恭亲王奕訢、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三人充任,其后一般七、八人,多则十余人。章京则从内阁、部院、军机处司员中挑补,最初定为满、汉各八人,以后逐渐增加。其中总办章京四人、帮办章京二人,综理日常事务,其余分派各股办事。总署设独立公所,分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海防五股,另设司务厅、清档房等,下属机构有同文馆、总税务司署,并管辖南、北洋通商大臣,选派出使各国大臣等。总署职权极广,总揽清廷外交事务与外国有关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方面大权,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在总署存在的四十年中,恭亲王奕訢任总领大臣前后凡二十八年;庆亲王奕劻,前后凡十二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郑孝胥逝世

    郑孝胥(1860——1938),近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福建闽候人。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任伪满州国总理兼文教部总长等。1935年下台。书法工楷、隶,尤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而得力于北魏碑版。所作字势偏长而苍劲朴茂。

    翟云升逝世

    翟云升(1776——1860),清代书法家。山东东莱(今掖县)人。别署东林掖人。室名五经岁偏斋。道光二年进士。官国子监助教。性耽六书,工隶书。

    戴熙逝世

    戴熙(1801——1860),清钱塘(今杭州)人。工书画,山水师法王翚虞山派,尤长于木石小品。

    赵之琛逝世

    赵之琛(1781——1860),蝶隐园书画杂缀作赵之瑛。钱塘(今杭州)人。诸生。精心嗜古,邃金石之学,篆刻得其乡陈豫钟传,能尽各家所长。尝为阮元摹刊钟鼎款识,兼工隶法,善行楷。画山水师倪、黄,以萧疏幽澹为趣。间作草虫, 随意点笔,各种体貌,无不逼肖。然丈尺之幅,腕力已薄,叶不能追从古人,亦当抗衡奚冈、方薰、黄昀。晚岁楼心内典,喜写佛像,所居高士坊名其庐曰补罗迦室。卒年八十。有补罗迦室印存。

    钱松逝世

    钱松(1807——1860),钱塘(今杭州)人。与胡震同时,善鼓琴,工篆、隶,精铁笔,藏古碑旧拓皆有题跋。画笔近江贯道,山水设色苍古有金石气,亦善梅竹,尝手摹汪氏汉铜印丛,赵之琛叹为丁、黄后一人。晚与杨见山、僧六舟等结社南屏。卒年五十四。 《谭献传略》、《海上墨林》、《清画家诗史》

    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

    咸丰十年(1860)闰三月十六日,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再解天京之围。先是,一月初十日,江南大营清军攻陷江浦、九洑洲,添筑堡垒,增掘长濠,加紧围困天京。为解天京之围,必须彻底摧毁江南大营。干王洪仁玕与忠王李秀成等决定以“围魏救赵”之计,奇袭杭州,调动江南大营清,然后乘虚破之,解除天京威胁。二月二十七日,李秀成率精兵攻克杭州,浙江巡抚罗遵殿等死之。清廷急调江南大营总兵张玉良率部援浙。李秀成乃于三月初三日自杭州间道回援天京。闰三月,英王陈玉成、中军主将杨辅清、左军主将李世贤、右军主将刘言芳、定南主将黄文金、平西主将吴定彩等各路太平军亦集天京城外,城内太平军则从七桥瓮、上方门、安德门等地出击,太平军五路并进,向江南大营清军发起猛攻。陈玉成率部首先突破清军长濠,攻陷得胜门至江边一带清军营垒五十余座,歼敌数万。随后,太平军进攻孝陵卫,钦差大臣、江南大营主帅和春狼狈逃跑,营内存银十余万,军火局内所存枪炮、子药等皆成为太平军战利品。围困天京达八年之久的江南大营被彻底粉碎。

    太平军挺进苏、杭

    咸丰十年(1860)春,天京外围战斗胜利结束后,太平天国领袖们又进一步制定了东下苏、杭、沪的战略方针。闰三月二十五日,忠王李秀成率李世贤、杨辅清、黄文金、刘玱琳等各路太平军大举挺进东南,经句容进兵丹阳。闰三月二十九日黎明,太平军乘大雾分道疾进,踞守丹阳的江南大营帮办张国梁部清军一触即溃,张国梁落水而死,钦差大臣和春逃往常州。驻守常州的两江总督何桂清拥兵两万,却腐败不能战。四月初一日,清军开东门逃跑。何桂清逃往上海;和春逃到浒墅关,绝望自杀。四月十三日,太平军在苏州人民的协助下,顺利占领苏州,江苏巡抚徐有壬自杀。随即,太平军分兵掠地,在不到五十天的时间里,先后攻克苏南各重镇。六月,英王陈玉成挥师南下,自天京经宜兴进入浙江,连克临安、余杭等地,直逼杭州卖鱼桥。不久因安庆告急,回师安徽,未能拿下杭州。咸丰十一年四月,太平军李世贤部再次攻入浙江,连克浙东、浙西大部地区。八月,李秀成率部自江西攻入浙江,与李世贤会合,于十月包围杭州。十一月底,在杭州人民的配合下,太平军攻克杭州。太平天国分别以苏州和杭州为中心,建立苏福省和浙江省,以之作为天京的东南屏障和物资供应地。

    太平军两次进攻上海

    咸丰十年(1860)至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两次进攻上海。上海地处东南前哨,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也是中外反动势力集中的地区。咸丰十年,太平军进军苏、常,逼近上海,上海的中外反动分子极为恐慌,清苏松太粮道杨坊乞求法军代守上海。四月初六日,英国公使普鲁斯和法国公使布尔布隆联合发出布告,表示愿负责“保护”上海,并随即组织联合部队,在上海近郊布防。四月十三日,杨坊等资助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进攻太平军,于五月二十八日攻陷松江。六月十五日,太平军后军主将李秀成率部于青浦击败洋枪队,华尔身受五伤,部下损失达三分之一多,狼狈逃回上海。太平军乘胜收复松江,并于七月初二日进攻上海,占领徐家汇、逼近上海西、南两门。上海英、法侵略者协助清军顽抗。李秀成因敌人炮火猛烈,自身兵力不足,加以嘉兴告急,遂于是月初五日撤兵。咸丰十一年(1862)十二月初八日,李秀成乘浙江大胜之势,自杭州分兵五路进军上海。上海官绅在英国参赞巴夏礼的主持下成立上海会防局,筹措饷械,督调军队策划防守事宜。同时英法联军也从天津陆续调到上海,组织了一支一千七百多人的干涉军,由英国驻华海军司令何伯法国海军上将卜罗德指挥在上海布防。同治元年一月二十六日,何伯、卜罗德率英法干涉军,华尔率洋枪队凭借精良的武器向屯兵高桥的太平军发起进攻,太平军作战不利。二月初一日,何伯又率兵偷袭肖塘太平军,并对村民进行烧杀抢掠。三月初六日,英国上将士迪佛立率领刚从天津开到上海的英国援军,会合何伯、卜罗德及新到的沙俄侵略军进攻七宝、王家寺太平军大营。次日,卜罗德以大炮轰毁罗家港太平军营垒。初十日,李鸿章率淮军自安庆乘船抵上海,也加入了进攻太平军的行列。三月十九日,士迪佛立、卜罗德率英法侵略军猛攻周浦太平军,打死太平军六百余人,并将被俘的三百名太平军将士残酷屠杀。四月十九日,太平军与英法军、“常胜军”(洋枪队)、淮军大战于奉贤南桥镇,击毙卜罗德。李秀成闻知上海太平军作战不利,立即从苏州赶到上海前线,组织反攻。太仓一战,击毙清知府李庆琛,歼敌五千,并乘胜攻克嘉定,进逼上海。五月初二日,李秀成大败华尔的“常胜军”,进围松江,不久克复青浦,俘获“常胜军”副领队法尔思德。五月二十一日进至法华镇、徐家江、九里桥,直逼租界和上海县城。次日,李鸿章率淮军进攻太平军,太平军作战失利,李秀成率部退至苏州,第二次进攻上海失败。

    洋枪队成立

    咸丰十年(1860)四月,美国人华尔得清苏松太道吴煦和粮道杨坊赞助,在上海招募了一批外国水手、逃兵、流氓等,配以洋枪、洋炮等精良武器,成立洋枪队。华尔自任领队,美国人法尔思德、白齐文任副领队,驻松江广富林进行训练。五月中旬,洋枪队袭击太平军占领的松江、青浦等地,为忠王李秀成所败,被歼近三分之一,华尔身中五伤,狼狈逃回上海。自咸丰十一年开始,改募中国人为士兵,以外国人为军官,扩充至千人。

    山东文贤教起义

    咸丰十年(1860),山东邹县爆发文贤教起义。先是,咸丰三年,白莲教支派文贤教首领宋继鹏、冯开疆、郭凤冈、李捌等人以邹县白莲池为中心进行活动,势力所及,达于曲阜、泗州等地。他们购置武器,训练教徒,自立“天纵”年号,设署官职,秘密准备武装起义。咸丰十年,邹县知县林士琦率兵勇两千进山围剿,宋继鹏等率领教众两次打败林士琦,正式誓师起义。咸丰十一年攻克邹县,起义力量进一步发展。同治二年(1863),清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率部镇压文贤教起义。起义军兵败,山寨被清军攻破,三万余人死难。

    山东长枪会起义

    咸丰十年(1860),山东荷泽一带爆发长枪会农民起义。先是,咸丰九年,山东菏泽郭家糖房秀才郭秉钧在家乡兴办团练,取名“一心团”,或称“长枪会”。他们控制旧黄河口岸码头,靠为粮、盐船只装卸货物取经费,发展组织,逐步扩大成一支拥有十万人众的团练武装。首领除郭秉钧外,尚有刘占考、倪广和、焦桂昌等,活动于菏泽、曹县、濮州、定陶等地。咸丰十年捻军赵浩然、刘玉渊、李成等部队从此经过,对长枪会影响甚大。山东团练大臣杜(乔羽)本就对人多势众的长枪会颇为忌惮,此时乘机告变,诬郭秉钧等谋反。于是长枪会被迫起义,攻占范县,在运河截夺漕船、盐船,屡败清军。咸丰十一年,僧格林沁和胜保联合进攻长枪会起义军,刘占考叛变投胜保,长枪会起义失败,郭秉钧率起义军余部加入捻军。还有部分起义群众留在当地,转入黄河与运河交叉之“水套区”,继续进行斗争。

随机查看

更多

Copyright©2004-2012 历史上的今天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