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42年大事件 1842年大事记 1842年重大事件记录

更多

1842年史志

    记录公元1842年大事件列表

    清-公元1842年-壬寅-道光二十二年-清


    浙江清军抗英失败

    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月,浙江清军抗英以失败告终。浙江定海、镇海、宁波接连失陷后,道光帝决定出师反击。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初四,任命皇侄奕经为扬威将军,侍郎文蔚、副都统特依顺为参赞大臣,调集江西、湖北、安徽、四川、河南、陕西、甘肃等省军队前往浙江。同时命沿海各省添兵筑堡,团练自卫,又命厦门、广州乘机出兵,使英军首尾不能相顾。奕经愚蠢无知,从北京至浙江,一路流连酒色,勒索贿赂。尚未交战,先命帐下秀才们比赛,看谁的奏捷文告写得生动出色。又迷信神佛,十二月十八日忽得一梦,见“洋人纷纷上船,窜出大洋”。手下也投其所好,随声附和,乃坚信为“天降吉兆”,决定择日进兵。二月抵达绍兴,宿迁举人臧纡青建议:选募壮勇三万,事先分伏三城,水陆并攻,见夷即杀,遇船即烧,然后以大军接应,伏舟港口,内外交攻,必可尽歼英军。奕经却认为浙江兵勇皆不可用,仍坚持以大兵进剿为主。为选开战吉日,特至庙中求签,得一虎形签,乃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道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九日凌晨三至五时)发起总攻。是日,奕经调大兵一万余人,分三路发起总攻,企图一举收复宁波、定远、镇远。却不料,他所选定的“吉日、吉时”,正值江南阴雨天气和黎明前黑暗之时。连日阴雨,道路泥泞,运输困难,军中断粮多日,加以天黑路滑,士兵饥寒交迫,苦不堪言。又以三城内皆有内应,严令不得携带火器,只能以刀矛等与手持行进滑膛枪,且以逸待劳的英军作战。结果,进攻宁波的清军遭到早有准备的英军猛烈夹击,死伤过半,仓皇后撤;另外两路则因指挥错乱,未到指定战场即先行溃败。英军乘机反扑,迅速攻陷慈溪,清军全线崩溃,奕经等逃往杭州。五月,英军攻占乍浦。道光帝只得再次妥协,派大臣耆英署杭州将军,加钦差大臣头衔,会同已革两江总督伊里布向英军乞和。

    吴淞激战

    道光二十二年(1842)五月,英国在取得浙江战役胜利之后,不理睬清政府的求和,又从印度调来大批援军,包括战船百余艘、陆军万余人,大举进犯长江,攻打吴淞口。吴淞口为长江门户,筑有东、西两处炮台。战前,两江总督牛鉴曾向道光帝吹嘘:“我军以数千精锐接仗,何难聚而歼之。”他在沿海筑塘岸,派三百兵勇,身着虎衣、头戴五色面具,隐身塘后,不时跃出,手舞足蹈,想以此吓退敌兵。真正抗敌的,是年近七十的江南提督陈化成。五月初八日,英军向吴淞炮台发起猛攻。陈化成亲自率兵镇守吴淞西炮台,与来犯英军激战两小时许,创敌战船数艘,将其击退。英军见正面不能得手,改从侧翼小沙背登陆。负责陆路防敌的牛鉴,见敌来势汹汹,竟丢弃冠袍仪仗,混在败兵中逃跑。结果全军大乱,英军进占东炮台,西炮台受到水陆两面夹击。陈化成督兵死战,身受七处重伤,口喷鲜血,仍手执战旗,指挥作战,直至壮烈殉国。吴淞炮台失守。宝山、上海也相继失陷。

    镇江激战

    道光二十二年(1842)六月十四日,英军以七千陆军,在战舰支援下进攻镇江。是时镇江守军不过两千余名,除参赞大臣齐慎与湖北提督刘允教率部分兵勇防守城外各地外,守城清军只有副都统海龄率驻防一千及青州兵六百。道光帝又决心妥协,不予增援。是日,清军在击退城外清军之后,由镇江城西北登岸,一路佯攻北门,一路猛攻西门。守城清军在众寡悬殊之下,英勇抵抗,从城墙上用抬枪与火绳枪猛烈轰击,打死英军多名。英陆军司令卧乌古指挥主力拼死攻城,爬上城墙,清军与之肉博,有人甚至抱住敌人一起跳城,同归于尽。英军入城后,又遭到清军顽强的巷战抵抗,共计被击毙三十七人,伤一百二十八人,失踪三人,为鸦片战争中英军攻城损失最惨重的一次。城陷后,海龄夫妇举火自焚。英军纵兵烧杀,使镇江城内“无市不空,无家不破”,十余天内“无日不火”,繁华的镇江城变成一片瓦砾。

    《南京条约》签订

    道光二十二年(1842)六月底,英国军舰开至南京下关江面,陈兵南京城下,清廷彻底屈服。七月二十四日,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结束鸦片战争的中英《南京条约》(即《江宁条约》)。共十三款。主要内容如下:中国开放广州、福建、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商寄居贸易,英国可派驻领事等官;割让香港给英国;向英国赔款二千一百万银元,其中烟价六百万元,商欠三百万元,军费一千二百万元;协定海关税则,英商“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此外还规定有取消行商制、以往因为英国效劳而被监禁者免罪“加恩释放”等条款。八月初二,道光帝批准了《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人民头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创了外国殖民者以条约形式使其对中国人民的奴役和掠夺“合法化”的先例。从此,古老东方帝国的大门被西方殖民者的大炮轰开了,各国侵略者接踵而来,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解体,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

    《圣武记》刊行

    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魏源写成《圣武记》并刊行。全书十四卷。魏源目睹林则徐被诬革职,痛恨庸臣误国,侵略者肆虐行凶,遂发愤而著此书。书中记述了清王朝自开国至道光年间一系列重大军事活动,颂扬盛世武功,推求盛衰之理,筹划海防之策及练兵筹饷之道,以激励道光帝“延天下之人材”。“饬天下之人心”,发愤图强,重振国威。进而指出,朝廷若能以外夷之长技而御之,官无不材,境无废令,则又“何患于四夷,何忧乎御侮!”充分反映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海国图志》刊行

    道光二十二年(1842),魏源所著《海国图志》刊行。初刊五十卷,道光二十七年增补为六十卷,咸丰二年(1852)又增为一百卷。此书是魏源根据林则徐《四洲志》等译稿为基础,搜集了明末以来直到近期西方人所写有关世界史地的著作、舆图、科技资料,中国历代史志及近人研究西方情况的著作,以及他本人在宁波、姚莹在台湾审讯英俘的口供等,写成的一部介绍各国地理、历史以及部分科技知识,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探求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重要著作。书中热情歌颂了广东三元里人民的抗英业绩,谴责投降派“夷兵不可敌”的卖国论及顽固派视坚船利炮为“奇技淫巧”的愚昧无知,主张避敌所长,攻敌所短,不与其于海上交锋,而在内河严密布防,诱敌深入,再予以堵截歼灭。特别是深入批判了统治者长期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策略,建议在广东建设造船厂、火器局各一个,聘请西方技师传授技术,选送中国工匠学习制造,以及建立新式海军等等。另外,魏源在书中还提醒人们警惕“鄂罗斯兼并西北”。所有这些看法、建议等充分显示了魏源所具有的远见卓识。

    何维朴逝世

    何维朴(1842——1922,一作1922——1925),湖南道县人。绍基孙(韬养斋笔记作凌汉侄孙误)。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副贡,官内阁中书,清末任上海浚浦局总办。工书、画,晚寓上海盘梓山房,以此自给。画以山水著称。宗娄东四家,清远高妙,无时流霸悍草率习气。对於古画之鉴别尤精。书摹其祖绍基,亦得其神似。少精篆刻,宗秦汉,晚年倦於酬世不复作。有印文曰清凉山下转轮僧。收藏古印甚多,有颐素斋印景六卷。卒年八十二。弟维棣(1856至1913),字棠荪,亦工书。

    张岳松逝世

    张岳松(1773——1842),广东定安人(海南琼州府)。清嘉庆14年(己已,1819年)恩科一甲三名进士,官至湖北布政使,护理巡抚。善书,宗法欧,虞,与郭尚先齐名。

    瞿中溶逝世

    瞿中溶(1769——1842),嘉定(今属上海市)人。钱大昕婿,嘉庆十九年(一八一四)进士,官湖南布政司理问。博综群籍,尤邃金石之学。藏弃甲於娄东,行楷学六朝,篆、隶有法度,刻印得汉人神髓。自谓:白文不如陈鸿寿,朱文则过之。善画花卉,师陈率祖而参以己意,脱略简老,在沈周、徐渭之间。著有湖南金石志、吴郡金石志、古泉山馆金石文编、古官印考、彝器图录、弈载堂诗文集、历代石经考、钱志补正。卒年七十四。

    湖北钟人杰起义

    道光二十二年(1842)正月,湖北崇阳县发生钟人杰等领导的反清武装起义。钟人杰为崇阳县秀才,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因反对地方官横征暴敛,曾聚众抗粮。照清律,凡聚众四、五十人发动抗粮,为首者“斩立决”,协从者“绞监候”。崇阳县知县下令逮捕钟人杰、汪敦族二人。当地农民激于义愤,劫狱救人,酿成巨案。清政府闻知,派人前往查办,钟人杰等发起大规模请愿活动,并肉袒自首,表示无意反抗朝廷,只请官府主持公道。但清政府坚持“剿灭”,终于官逼民反,激起反清武装起义。钟人杰与陈宝铭、汪敦族等聚众三千,攻占崇阳、通城,杀死知县,钟人杰自称“钟勤王”,竖起都督大元帅旗帜,分设知县、千总等官,并开仓济民。起义军发展迅速,人数增加至一万余人,收取乡间钢铁制造兵器,攻克通山,围攻蒲圻,武昌、汉口纷纷戒严。道光帝急令湖南、江西两省严密防堵,着湖广总督裕泰调湖北兵五千余人、陕甘兵二千余前往镇压。起义军被地方士绅诱出城外,遭官军围困,虽奋起抗击,终遭败绩。正月二十八日崇阳城破,起义被镇压,钟人杰被俘。当年五月在北京遇害。

    马宗禹起义

    道光二十二年(1842)五月,捻党马宗禹在江苏徐州府萧县一带发动反清起义,夺取清军马匹兵器,击伤清军把总及兵役多人。十月,马宗禹与纵江、李兆阳等复率捻党在安徽毫州起事,转战开苏、皖、豫三省交界处。清廷令苏、皖、豫三省督抚“督率兵勇、四路兜擒”。十一月,马宗禹被捕,起义失败。

    广州发生火烧商馆事件

    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一月初六,广州爆发火烧英国商馆事件。起因为英国水手强买中国小贩水果不给钱,反用刀将该小贩砍伤,引起当地市民愤怒,群起痛斥英人。英人逃入商馆,关闭大门,从楼上用砖瓦投打群众。当天夜晚,广州市民放火烧了英国商馆,并“齐呼杀贼”。清朝官府闻讯,带兵赶来救火,也被愤怒的群众用飞石击退。事后,英军头目璞鼎查向清政府发出威胁,扬言要以武力解决,英国商人也一口咬定说这次事件是早有预谋,小贩同水手的纠纷只是导火线而已。清朝政府害怕英国侵略者,竟然杀害了十名无辜群众,赔偿商馆损失二十六万七千元,才将此事平定。

    广州人民发起反英军入城斗争

    道光二十二年至二十九年(1842-1849),广州人民自发掀起反对英国侵略者进入广州城的斗争。照例,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向居广州城外洋馆。道光二十二年九月,英国代表璞鼎查与清朝钦差大臣伊里布谈判五口通商章程时,曲解《南京条约》,无理要求进入广州城,因广州人民坚决反对而未能实现。次年六月,广州开市,英国再次要求入城贸易和租地建屋。主持广州社学的士绅何有书上书钦差大臣、两广总督耆英,指出“各县联络千有余乡,团练义民十余万众”,皆反对英人入城。耆英迫于人民压力,通知英人暂缓入城。道光二十五年十二月,英国驻华公使德庇时乘捕船驶入珠江,援福州已准英人入城例,胁迫耆英与广东巡抚联名发布告示,准许英人入城,广州知府刘浔且与英人入城日期。广州群众痛骂官府,撕毁告示,张贴揭贴,约以英人入城之日,闭城起事,“先杀勾通卖国之奸官,然后与鬼子决战”,十二月十七日,数千群众拥入府衙,焚毁朝珠公服,知府刘浔跳墙逃走。社学又贴出揭贴,约期攻打城外洋馆。耆英乃于十九日再出告示,拒绝英人入城,并将刘浔撤职。德庇时也被迫退回香港。道光二十七年二月十八日,德庇时又以佛山居民殴击英兵为借口,率兵船二十余只,士兵千余名偷袭虎门,闯入内河,炮击广州,提出包括广州入城在内的七项要求,限八小时答复。耆英既怕英人,又惧民变,决定“凡所要求皆许之,惟入城一事,约在两年以后。”道光二十八年,徐广缙接任两广总督,文翰继任英国公使。道光二十九年正月,文翰以两年之期已到,要求践约入城。徐广缙支吾其词,未敢冒然答应。文翰派兵舰闯入省河,并以“助兵弹压”、北上“询问”、“阻运”截漕等相威胁。徐广缙上奏朝廷请求,道光帝答以“只得暂入,不得常住”等含糊之词。广州人民闻知,坚决反对。从正月至三月,市区置栅栏,城乡义勇户户出兵,人数竟达十几万人,加紧操练,准备随时痛击侵略者。徐广缙见民心不可侮,乃照会文翰,拒绝其入城要求。文翰慑于广州人民的反抗威力,命兵舰退出珠江,并于三月十九日复照徐广缙,放弃入城要求。持续七年之久的广州反入城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随机查看

更多

Copyright©2004-2012 历史上的今天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