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公元1769年-己丑-乾隆三十四年-清
傅恒征缅议和罢兵
乾隆三十三年(1768)四月,缅甸因与暹逻交战,不想再与中国构衅。遂放回清军被俘士兵,令其代为致书清军统帅,请求纳贡息兵。副将军阿里衮据以奏闻,乾隆帝不允,决计再次对缅甸大举进攻。他下令从东北、福建、四川、贵州等省调拔满汉水陆官兵四万余名,派往云南军营待命;又将各地贮存、制造的冲天炮、九节炮、火箭、火罐等军用武器,以及避暑祛瘴药物等送往军前备用,还拨银二百万两,备马五六万匹以济军需,至年底准备就绪。乾隆三十四年(1769)二月,正式授傅恒经略敕印,并设宴为诸将送行。傅恒于二月二十一日离京,三月二十四日至滇。四月,与阿里衮、阿桂等议定进兵方略。傅恒力排众议,决定提前于七月出兵,又定三路进兵计划:一路由傅恒统率自戛鸠江(又称槟榔江)出河西,经猛拱、猛养,取木疏,直捣阿瓦,是为正师。一路由阿桂率领自江东,经猛密南行,为偏师。一路由阿里戛等率福建水师由江顺流而下,以为策应。当年七月二十日,傅恒自腾越起程,率军渡戛鸠江西行,猛拱、猛养献象、牛、粮食而归服。时缅甸正值秋收期,不及迎战,所以傅恒军行二千里,兵不血刃。但途中雨多路滑,驮马倒毙,兵士食宿不易,再加天气炎热,生病的人很多。傅恒改变原定取木疏、攻阿瓦的计划,收兵回归。十月,再率师至蛮莫与阿桂等相会合。大军将出伊洛瓦底河,缅军已列舟扼住江口,又分兵两岸拒敌。于是,哈国兴将水师,阿里衮、阿桂将陆军,分别在两岸前进。东岸敌先至,阿桂令矢铳齐发,骑兵劲旅从左右冲入,敌兵大溃。哈国兴等率舟师乘风进攻缅军水师,敌船自相撞击,杀溺数千人,河水变赤。西岸阿里衮军也连破敌栅,其余敌兵逃去。清军三路大捷。此时,傅恒与阿里衮染时疫病倒,诸将商议不攻陛瓦,可就近攻取老官屯。不料老官屯依坡临河,寨栅构筑十分坚固严密。清军进攻旬日不得进,采用大炮轰击,以火药炸,均不能破其栅;用老藤拉勾,又被敌兵砍断。而其栅有水门可通舟,故运粮械不绝。后阿桂拨战舰五十艘截其运道,敌始惧,方遣使乞和。当时,清军因水土不服,病者极多,加上战斗中伤亡,四万多官兵,只剩一万三千人,减员过半。阿里衮于十一月病故,傅恒也卧病不起。在这种情况下,闻敌方求和,诸将皆争请罢兵。在乾隆帝允准后,傅恒遂派哈国兴等前往敌寨议和,经过谈判,议定:缅甸对清朝称臣纳贡,归还俘虏,交回侵占土司之地;清朝以木邦、蛮莫、猛拱、猛养诸部人口,付还缅甸。乾隆三十四年(1769)十二月和约既定,清军即焚舟、镕炮撤兵。傅恒还京后,不久即忧愧而死。这场历时四年、耗帑一千三百万两的征缅战争遂告结束。
沈德潜去世
乾隆三十四年(1769),沈德潜因病去世,终年九十七岁。沈德潜,字确士,号归愚,江南长州(今江苏省吴县)人。他自幼从吴县叶燮学诗,兼制八股文,但补诸生后,历岁科试三十余次,乾隆四年(1739),始成进士,年已六十七岁。散馆时,乾隆帝称他为江南老名士,出御制诗令赓和,称旨。五年迁至内阁学士,乾隆十二年(1747),命在上书房行走,升礼部侍郎,令校《御制诗集》,称赞他诚实谨厚。乾隆十四年(1749),乞归里,命原品休致,令校毕《御制诗集》后放行。乾隆帝曾说:“朕于德潜,以诗始,以诗终。”且令归里后有所著作,许寄京呈览。后进所著《归愚集》,乾隆帝亲为作序,称其诗与高启、王士祯相伯仲。乾隆帝南巡时,屡加封赏,又几次召至京师,加以优礼。沈德潜去世后,赠太子太师,谥文悫,入祀贤良祠,乾隆帝亲为作挽诗。沈德潜以诗名于时,他提倡“格调”说,成为乾隆时诗坛一大派别的宗旨。他遵循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主张为诗应“微而婉,和而庄”,以“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为宗旨。他提出:“诗贵性性,亦须论法”。 “性情”即指符合正统观念的思想感情;“论法”是指作诗要师法古人,古体诗要学汉魏,近体诗要学盛唐。他的诗论是继承叶燮和明代前后七子的理论,加上个人的体验发挥而形成的一种派别主张。沈德潜选辑的《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和《国朝诗别裁》风靡于当时。其著作有《归愚诗文钞》、《说诗粹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