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64年大事件 1264年大事记 1264年重大事件记录

更多

    1264年史志

      记录公元1264年大事件列表

      南宋/金-公元1264年-甲子-景定五年-南宋/金


      宋衢州民詹沔因官吏苛取起义。台谏、士姚纷言公田不便,临安府学生叶李、萧规上书言贾似道专权、误国、害民。似道使地方官借故黥配二人。建宁府学教授谢枋得以试题涉及贾似道政事,被谪。贾似道推行经界推排法,史称“江南地尺寸都有税”。发行“金银现钱关子”,一贯抵十八界会子三贯,物价益贵。王坚死。十月理宗死(1204-)。太子基即位,是为度宗。蒙古里不哥势究,至上都投降。以往数年中,阿里不哥曾西走与阿鲁忽争察台台汗国,攻战连年,天山南北路为之残破。蒙古立诸路行中书省,以后遂以行省为地方行政区域名称。世祖用刘秉忠议,定都燕京,改称中都,改元至元。用廉希宪议,罢诸侯世守之制,蒙古开国以来向用此制,至此始废。郭守敬赴中兴路(治今宁夏银川),修复唐来、汉延等古渠。

      普济编《五灯会元》

      宋理宗时,禅宗杨歧派僧侣普济合编《五灯会元》,为佛教禅宗史。五灯指真宗时法眼宗道原所撰《景德传灯录》、仁宗时临济宗李遵勖所撰《天圣广灯录》、徽宗时云门宗惟白所撰《建中靖国续灯录》、孝宗时杨歧派悟明所撰《联灯会要》、宁宗时云门宗正受所撰《嘉泰普灯录》,各为三十卷,重复较多。普济删繁就简,摄其要旨,合为《五灯会元》一书。以记言体载,以师徒问答语录形式,汇辑禅宗传说的从过去七佛到唐、宋时期各派禅僧的机缘和语录,其法嗣、禅学源流,脉络分明。

      赵孟坚 (1199-约1264),海盐(今属浙江)人。宗室。工诗,善书法。善画水墨兰竹。

      蒙古罢南边互市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初登汗位,致力于稳定政局,对宋暂时息兵修好。当年春,蒙军刚从长江流域北撤,就开始在涟水军(今江苏涟水)设置互市。七月,又决定在颖州(今安徽阜阳)、涟水、光化等处设立互市,作为南北物资交流的集散地。蒙古虽在边境设立互市,但严禁私商越境和走私马匹、军器的活动。李璮之乱后,宋蒙关系又日趋恶化。五年(1264)正月,蒙古申罢南边互市。明年三月,蒙古罢南北互市,由官给其值,收括民间南货。南北合法贸易遂告中止。

      夏贵攻夺虎啸城

      忽必烈即位后,蒙军对南宋四川山城实行分割孤立、各个击破的战术。景定四年(1263)冬,蒙军青居帅府参议张庭瑞领兵五千,奉命在渠江之滨筑虎啸城(今四川广安东北),宋四川制置使夏贵集兵数万围攻逾月,未克。十二月,蒙军增兵戍守。明年六月,夏贵再次领兵来攻,绝城中水源。蒙古阆、蓬等处帅府参议焦德裕领援兵夜袭夏贵军营。夏贵败走。蒙军立足虎啸城,割断了大良城(今四川广安东北)与钓鱼城的联系;不久,又占领大良城,渠江沿线诸山城也相继落入蒙军手中。蒙军由此打开了由梁山(今四川梁平)、忠、万、开、达等州军通向夔州的道路。

      忽必烈平定阿里不哥之乱

      中统元年(1260)阿里不哥称汗后,命阿蓝答儿提兵南下,配合留守六盘山的浑都海图据关陇;又派刘太平和霍鲁海到陕西办集粮饷,图据秦蜀。驻守青居(今四川南充南)的乞台不花、驻军成都的密里火者与他们互相呼应,支持阿里不哥,一时秦蜀动荡。忽必烈命廉希宪等为京兆等路宣抚使,抚定关中。六月,廉希宪等先发制人,擒杀霍都海、刘太平、密里火者和乞台不花,初步安定了秦蜀地区。九月,阿蓝答儿自和林南下至甘州 (今甘肃张掖),与哈剌不花、浑都海合兵南进。忽必烈命合丹、八春与汪良臣分道拒战。两军大战姑藏 (今甘肃山丹),阿里不哥军溃败,阿蓝答儿、浑都海被杀,关陇悉平。忽必烈又亲征和林,阿里不哥败退到吉利吉思地。忽必烈令宗王移相哥留驻和林,自已返回开平。阿里不哥以分地为根据地,四向抄掠,控制了察合台和窝阔台后裔的分地,另以察合台孙阿鲁忽主持察合台国事,命其提供军需,并扼守阿母河,防止旭烈兀东援。中统二年(1261)九月,阿里不哥突袭和林,逾漠而南。忽必烈急诏大军抵御。十一月,双方大战昔木土脑儿之地。合丹、塔察儿、哈必赤三路军合势进攻,大败阿里不哥军,斩其将合丹火儿赤。阿里不哥后军阿速台又至,两军再战,未分胜负,各自撤走。明年春,阿里不哥得悉阿鲁忽归附忽必烈,引军西征,败阿鲁忽,进据阿力麻里(今新疆伊犁霍城西)和亦列河(伊犁河)地,在此大肆杀掠,激起当地人民反抗。阿里不哥北遁后,一直处于东西夹击之中,部众纷纷离散。忽必烈又下诏禁绝汉地输往漠北的物资供应,加上连年饥荒,阿里不哥难以继续支撑。至元元年(1264)七月,阿里不哥走投无路,向忽必烈投降,后病死。忽必烈取消了和林作为都城的地位,设宣慰司都元帅府直接管辖。漠北与中原又归于统一。

      蒙古立诸路行中书省

      中统元年(1260)四月,忽必烈汗遵用汉法,在中央立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又置十路宣抚司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派到各地行使中书省的职权,简称行省。中统年间,蒙古先后设置过秦蜀行省和西夏中兴行省。至元元年(1264)八月,蒙古又置诸路行中书省,以中书省左丞相耶律铸、参知政事张惠等行省事。到至元十六年(1279)彻底消灭南宋势力前,蒙古又曾先后设置过北京、河南、东京、四川、云南、荆湖、荆南、江淮、江西等行省。它们虽仍属中央派出机构,但已成为固定的官府名称。至元二十年(1283)前后,鉴于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嫌于外重,行省官员不再以中书省官系衔,行省也从都省派出机构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成为一级政区的名称。

      宋行经界推排法

      景定五年(1264)九月,贾似道奏请在各路推行经界推排法,旨在厘正田税隐漏。宋廷决定翌年推行全国。经界推排法又叫推排法,与以往经界不同,并不履亩丈量,而是以县统都,以都统保,依据嘉定经界时的籍账,选任富厚公平的人,核实田亩税色,订正田主、佃户变动情况,记入图册,使民有定产,产有定税,税有定籍。由于执行清查任务的多为富豪,核实产业赋税并不完全真实,只有一般贫弱民户尺寸田地皆有税,甚至向寡弱户虚加赋税,民力益竭。时人作诗讽刺:“三分天下二分亡,犹把山川寸寸量,纵使一丘添一亩,也应不似旧封疆”。至咸淳四年(1267),江南推排基本就绪。

      宋更造银关

      贾似道认为,物价昂贵是由于楮贱(纸币贬值),楮贱是由于楮多。于是,在景定五年(1264)十月,他下令印发新的纸币,称为金银关于、银关。原来发行的十七界会子停止使用,十八界会子以三比一折换银关。自银关发行,物价益贵,纸币益贱。

      宋度宗即位

      宋度宗赵禥,福王赵与芮之子。理宗赵昀无子,收为养子。景定三年(1262),得右相贾似道支持,立为皇太子。五年(1264)十月,理宗死,继理宗为帝。加贾似道为太师、平章军国重事,封魏国公,并赐第宅于西湖葛岭。在位期间,贾似道依然专擅朝政。蒙古兵进迫,疆土日削。咸淳四年(1268),罢浙西公田庄,募兵自耕,减租十分之三。又置“士籍”,开具乡里、姓名、年甲、三代、妻室,令乡邻结勘,于科举条制无妨碍,方许纳卷。五年,蒙古围困襄阳,以李庭芝为京湖制置大使督师援襄,双方攻防前后逾五年,至咸淳九年(1273),宋军大败,城陷。次年七月,度宗病死,在位共十年。

      蒙古征骨嵬

      骨嵬,元朝对今库页岛及其居民的称呼。隔赛哥小海(今鞑靼海峡北端)与吉里迷人为邻。吉里迷居黑龙江下游,元初内附蒙古。骨嵬经常过海侵掠。为此,从至元元年(1264)十一月到至大元年(1308),蒙古数次远征骨嵬。后骨嵬臣服,被纳入元朝版图。

      间合马任中书平章政事

      阿合马,回回人,初侍忽必烈皇后察必的父亲按陈那颜,后随察必入宫,受到信任。中统二年(1260),被任命为上都同知。三年,中书平章政事王文统受李璮叛乱的牵连被杀,推荐王文统的刘秉忠、廉希宪等汉人幕僚受到猜疑,忽必烈开始疏远汉人幕僚,转而重用善于理财的色目人。当年,忽必烈令阿合马领中书左右部兼诸路都转运使,负责财赋。至元元年(1264)十一月,领中书左右部并入中书省,阿合马任中书平章政事,列于相位。三年(1266)又兼制国用使。七年(1270),蒙古罢制国用司置尚书省综理财赋,阿合马改尚书省平章政事,在各地滥设官所,广泛培植私党。九年(1272),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又为中书平章政事,列于相位,专权达十年之久。时值蒙古兴师灭宋,阿合马想方设法搜刮财赋,使财政支出得以应付,因此深得忽必烈宠信。

      蒙古罢诸路奥鲁官

      蒙古国时期,男丁充军出征,老小辎重留在后方或随军从事生产,供应前方,称为奥鲁,即老小营。蒙古灭金后,在江淮以北逐渐形成了具有汉地特点的奥鲁制度。军户都归各路奥鲁官府管领。凡签发丁壮、替换老弱、捉拿逃卒、征集军需,照顾征戍军人老小、处理军户间纠纷等,都由奥鲁官府直接管理,不受地方路府州县管辖。各路奥鲁官府自成系统,受枢密院节制。随着蒙古中央集权制的逐步完善,鉴于汉军奥鲁官府对中央集权和地方行政带来不便,至元元年(1264)十二月,忽必烈诏令罢诸路奥鲁官,改由地方官长兼领诸军奥鲁管理军户,只有部分蒙古军和色目军的奥鲁官一直保留到元朝末年。

      蒙古罢诸侯世守立迁转法

      金末以来,金河北、山东的汉族军阀归附蒙古后,仍继续专制一方。他们在各自的辖境内专擅兵民财赋和刑罚之权,且世代相袭,被称作世侯。其中尤以真定史天泽、顺天张柔、东平严实,济南张荣、益都李璮势力最为强大。中统三年(1262)李璮叛乱事件发生后,姚枢等儒臣上书指出,李璮乱起是由于诸侯权势过重,请罢世侯,即解除军阀世袭的兵权,在地方上实行兵民分治。初受李璮策动、后又杀李璮灭口的史天泽为了表示对忽必烈的忠诚,奏请从自家开始解除兵权。一时史氏子侄解兵柄者十七人。东平严忠范、严忠嗣,济南张宏也相继被解除兵权。忽必烈将在益都实行的兵民分治推广到各地。管兵官理民事、管军官掌兵戍,各有所司,互不统摄。至元元年(1264)十二月,又立迁转法。废除了州郡官的世袭,对内外官吏考课、升调作了规定,将各级官员的任命、迁调权基本上收归中央。至元十四年(1277)八月,元廷又颁行《循行选法体例》,对内外官员铨注、迁转、升迁等作了更为详细、系统的规定。这些措施的施行,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

      蒙古设立总制院

      贵由汗二年(1247),萨斯迦派首领班弥怛·功嘉监藏以乌思、藏、纳里归附蒙古。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后,以萨斯迦派法主八思巴为国师,统领天下释教。至元元年(1264),又在中央置总制院,管辖全国佛教事务及吐蕃僧俗政务,由国师八思巴领院事(八思巴升号帝师后,即由帝师领院事)。置院使数人,实际权力为院使们掌握,其为长者以朝廷大臣担任,位居第二者任用僧人,由帝师辟举。至元二十五年(1288),总制院改为宣政院。

      江南、陕西檀棉

      宋末元初,棉花种植在江南、陕西得到推广。至元十年(1273)编成的《农桑辑要》说,木棉本为西域所产,近年以来,在陕西种植,滋茂繁兴,与本土没有差别。王祯《农书》也说:木棉产自海南,逐渐北传,江淮、四川种棉,已经获得利益。至元二十二年(1285)前,胡三省注释《资治通鉴》中木棉一物时说,木棉,江南很多,从闽广运来的棉布尤为丽密。棉花种植既广,棉纺织业随之发展,铁梃、弹弓、纺车、织机等工具已成系列,除织布外,还织棉毯,拉毛均匀,细密厚暖。

    随机查看

    更多

    Copyright©2004-2012 历史上的今天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