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6年大事件 1866年大事记 1866年重大事件记录

更多

1866年史志

    记录公元1866年大事件列表

    清-公元1866年-丙寅-同治五年-清


    捻军分军东西两路

    同治五年(1866)九月十二日,捻军主力在河南分军东西两路。先是,同治四年,捻军在山东高楼寨阵毙僧格林沁,清廷急调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督师剿捻。曾国藩以挖壕设防,坚壁清野之策围困捻军。为摆脱困境,赖文光等捻军首领决定将主力分为两支:遵王赖文光、鲁王任化邦、首王范汝增、魏王李蕴泰等率东捻军围转战于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张乐行侄)、怀王邱远才等率西捻军进军陕、甘地区,与西北回民起义军联络。九月十八日,曾国藩令直隶提督刘铭传等率部进攻东捻,浙江提督鲍超等率部进攻西捻。十月,清廷以曾国藩剿捻无功,改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节制湘、淮诸军,专办剿捻事宜。

    西捻军十里坡激战

    同治五年(1866)十二月十八日,西捻军在陕西西安城东灞桥十里坡大败清军。先是,西捻军在梁王张宗禹等率领下自河南进入陕西,所向克捷,于同治五年十一月初八日进抵灞桥,直逼西安。陕西巡抚刘蓉急率湘军自华阴回救。捻军折走蓝田,刘蓉东追。捻军复西上,将湘军三十余营诱至灞桥十里坡,突然以马队回师猛攻,湘军溃败,提督刘厚基、道员黄鼎等败走,汉中镇总兵肖德扬、记名提督杨得胜、肖集山、肖长青、道员肖德纲等被杀。谭玉龙部被围三昼夜,后因捻军主动撤围他往,方才得脱。

    同文馆学生赴外国考察

    同治五年(1866)二月,清政府派前知县斌椿及同文馆学生凤仪、德明、彦慧等人出国考察。先是,总税务司赫德告假回国,行前建议总理衙门派遣同文馆学生随其赴外国进行游历、考察。清政府为了解外国情况,培养洋务人才,接受了赫德的建议,于二月初七日派斌椿等随赫德离开上海,先后至法国、英国、瑞士、俄国、普鲁士等国进行考察。当年九月十八日返回北京。是为同文馆学生出国考察之始。

    发昌机器厂开设

    同治五年(1866),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建。它是中国最早的私营机器制造厂。初为锻铁作坊,后不断扩大规模,更新设备,至同治十二年已成为初具规模的近代工业企业,称“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光绪二年(1876)开始制造小火轮、车床等。八十年代称“发昌机器船厂”,俗称“发昌机器厂”,以制造小火轮为主,为当时上海民族资本机器工业中最大厂家。后因受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英商耶松船厂吞并。

    福州船政学堂创办

    同治五年(1866),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福州船政学堂,也称“求是堂艺局”。它是中国最早的造船及驾驶技术学校。分前学堂、后学堂,招收十六岁以下学生入学。前学堂学习轮船制造,主要开设法文、算术、几何、代数、三角、天文、地理、航行等课程,由法国人主持,学期五年,先后毕业学生八届,共一百八十名。后学堂学习轮船驾驶或管轮,主要开设英文、算术、几何、画图、机械图说、机械操作等课程,由英国人主持,学期五年,先后毕业驾驶专业学生十九届,共二百四十七名;管轮专业学生十四届,共二百一十名。学生毕业后一般授以水师官职或派充监工、船主等。辛亥革命后,前学堂改为福州海军制造学校,后学堂改为海军学校。

    马尾船政局创立

    同治五年(1866),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马尾船政局,也称福州船政局。是为清政府经营的规模最大的新式造船厂。初期由法国人日意格和德克碑分任正、副监督,总揽一切事务,雇用数十名法国技师和工头,工人约一千七百至二千名。整个船政局由铁厂、船厂和学堂三部分组成。自同治八年铁厂开工至同治十三年,五年中共制造轮船十五艘,均为木质。光绪元年(1875),船政局依约辞退洋人,一切设计、施工等皆由中国人担任。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新造轮船十九艘,包括木质、铁质两种,其马力、质量等均较过去有所提高。马尾船政局创办经费为四十七万两,常年经费每月由闽海关拨银五万两,同治十二年起每月从茶税中增拨二万两。光绪十年中法战争中,马尾船政局遭到严重破坏,中日甲午战争后,生产更趋下降。辛亥革命后改称“海军造船所”,抗战时又遭严重破坏,生产陷于停顿。战后由国民党政府接收。

随机查看

更多

Copyright©2004-2012 历史上的今天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