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62年大事件 1862年大事记 1862年重大事件记录

更多

1862年史志

    记录公元1862年大事件列表

    清-公元1862年-壬戌-同治元年-清


    外国公使驻京

    咸丰十一年至同治元年(1861-1862),英、法、美、俄等国驻华公使根据《北京条约》规定,相继入驻北京,在东交民巷一带设立第一批公使馆。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间互换使团本为正常之事,但因当时的清朝是半殖民地国家,外国侵略者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公使驻京的权力,却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其目的和作用,用美国公使伯驾的话来说,就是为了更好的“驾驭”中国政府,来到它的身边,使它“变得驯顺多了”。因此,外国公使在北京自居征服者地位,以不平等条约为护身符,对清政府进行外交讹诈,扩大其在华侵略特权,干涉中国内政。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更公开划定使馆界,驻兵防守,禁止中国人在使馆界内居住、通过,中国政府不能在界内行使主权,并于使馆界四周修筑高墙,设置炮位、枪眼,俨然成了北京城内侵略者的兵营和“国中之国”。

    清政府确定“借师助剿”政策

    同治元年(1862)正月初十日,慈禧太后那拉氏以同治帝名义发布上谕,正式宣布了清廷“借师助剿”的决策。早在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进攻楚南时,就有人提出请洋人派“火轮船入江助剿”的建议,因两江总督沿江阅兵而中止。次年太平军兵临南京,上海道吴健彰奉巡抚杨文定之命,向上海美、英、法领事乞援,要求外国兵船开入长江,帮助清军驻守南京。其时外国侵略者因尚未摸清太平军虚实,不愿冒然表态,是以未曾答应。第二次鸦片战争前,美国在英、法支持下,曾以“助顺剿逆”为条件,向清廷提出修约要求,战争结束后,各国侵略者再次向清廷明确表示愿意助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咸丰十年九月,《北京条约》刚一签字,法使葛罗即向恭亲王奕訢表示,法国所有船只兵丁愿悉听调遣,帮助清廷“攻剿发逆”。俄使伊格纳切夫也提出愿为清军“教铸枪炮”,并派兵镇压太平军。咸丰十一年(1861),英、美两国也先后提出愿助清廷“压平内乱”。对此,清廷中许多实力派大臣极表赞赏。奕訢、曾国藩、薛焕等相继向朝廷建议“借师助剿”。是年十一月,太平军攻克宁波、杭州,十二月再次进攻上海,终于使清廷下了最后的,作出“借师助剿”的决策。从此,中外反动派公开勾结在一起,对太平天国革命进行残酷镇压。

    淮军成立

    同治元年(1862)正月,李鸿章练成淮军。先是,咸丰三年(1853)正月太平军攻入安徽时,安徽团练大臣吕贤基奏调编修李鸿章襄办军务,在安徽办理团练。是年十月,吕贤基被太平军击毙,李鸿章也多次败北,遂于咸丰八年冬投入曾国藩幕府。咸丰十一年冬,李鸿章在曾国藩保荐下赴淮南募集当地刘铭传、潘鼎新、张树声、周盛波、吴长庆军部地主团练武装编练淮勇。次年正月练成,由李鸿章率领开到安庆,与原湘军程学启、郭松林部合并,号称淮军,约七千人,其编制、营规皆与湘军同。三月,李鸿章率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开赴上海,置大营于近郊新桥,勾结英法干涉军、华尔洋枪队在奉贤、松江、青浦一带抗拒太平军,并采取“剿抚兼施”策略向太平天国苏南地区反扑。十二月,李鸿章招降常熟、昭文、太仓一带太平军守将,会同“常胜军”攻陷太仓、昆山等地。同治二年十月攻陷苏州、无锡。次年二月夺取浙江嘉兴,四月攻陷江苏常州、丹阳。六月天京陷落后,李鸿章率淮军配合湘军攻取浙江湖州,继赴安徽、江西、福建等地镇压太平军余部。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李鸿章大量购置洋枪洋炮,雇用外国军官装备、训练淮军,逐渐扩充至六、七万人。同治五年至同治七年,李鸿章率淮军在山东、河南、湖北、江苏和直隶地区镇压了东、西捻军。同治十一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先后抽调淮军军官赴德国学习,并在天津设立水师学堂、北洋武备学堂,培养淮系将领,使淮军成为中国第一支新式装备的武装力量,并形成了在清末政治生活中占重要地位的淮系政治集团。光绪十年(1884),淮军将领张树声、潘鼎新等在中法战争中兵败被革职,光绪二十年中日战争中,淮系将领丁汝昌指挥的北洋海军和叶志超、卫汝贵等部淮军均遭惨败,淮军势力渐衰,其地位逐渐由袁世凯新式陆军所代替。

    太平军远征西北

    同治元年(1862)正月,太平军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启王梁成富、祜王蓝成春等奉英王陈玉成之命远征西北,“广招兵马”。三月十九日,陈得才等攻入陕西,四月进逼西安。旋闻安徽战事不利,乃自西安东向,攻克华州,出潼关,拟打通豫、陕通道,联络捻军回救陈玉成。陈玉成遇难后,陈得才等率部转战于河南唐县、南阳及湖北枣阳、随州(今随县)一带。十月,陈得才等进攻湖北郧阳,沿汉水而上,于同治二年八月进占陕西汉中。同治三年初,陈得才等分三路东援天京,未至而天京陷落,遂留安徽一带与清军作战。十一月,陈得才等在安徽霍山黑石渡为清军僧格林沁部所败,部下马融和部七万余人降敌,祜王蓝成春被叛徒出卖遇难,陈得才服毒自尽。余部由遵王赖文光等率领与捻军合并,继续坚持抗清斗争。

    中俄《陆路通商章程》签订

    同治元年(1862)二月初四日,清政府被迫与沙俄签订中俄《陆路通商章程》。主要内容包括:俄国商人在中国边界百里之内进行贸易概不纳税;“小本营生”之俄商,可在蒙古各地任意贸易,概免纳税;经陆路运至天津的俄国货物,其应纳进口正税“照各国税则三分减一”;运往天津、通州(今北京通县)之俄国货物经张家口时,可酌留十分之二在当地销售,免纳子口税,正税同样三分减一;俄商自张家口贩运土货回国,只纳子口税百分之二点五,免纳出口正税。该章程的签订,开了陆路通商减税之恶例,使中国在税收方面遭受严重损失,并为沙俄侵略者对我国西北、蒙古及东北地区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渗透创造了条件。

    “常胜军”成立

    同治元年(1862)二月十六日,清政府将原由美国化华尔统带的“洋枪队”改名“常胜军”,以苏松太道吴煦为督带,记名道杨坊与华尔为管带。外国人称之为“松江军”或“昆山军”。不久,“常胜军”扩充至四千五百多人,由外国军官教练,以洋枪洋炮装备,在上海附近及浙江宁波、余姚等地进攻太平军。是年八月,华尔在浙江慈溪县城被太平军击伤毙命,改由副领队美国人白齐文继任。十二月,白齐文因索饷事被革职,暂由参谋长英国人奥伦暂代。次年一月,英军工兵队指挥官戈登被任命为统带,继续与太平军为敌。全军分五、六个步兵团、四个攻城炮队、两个阵地炮队、一个舰队,共三千余人。同治三年四月十六日在昆山解散。

    太平天国设立海关

    同治元年(1862)三月,太平天国在浙江宁波设立海关。先是,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太平军攻克宁波,原清朝海关即行关闭。太平军宣布三个月内不收关税。次年三月,太平天国于甬江之东设立海关,称“天宁关”,公布税则,发给执照,开始征税。以太平军将领潘起亮为海关监督。除天宁关外,在天京下关一带还设有“天海关”,由天京直辖,以太平军将领梁凤超负责该关事务。除征税外,一些外事活动也通过天海关进行。

    天京会战

    同治元年(1862),五月初,湘军大举进犯天京。江苏布政使曾国荃率陆师两万进驻雨花台,兵部侍郎彭玉麟率水师进泊护城河口,形成对天京的包围。洪秀全急诏东线忠王李秀成率部驰援。此时李秀成正在全力经营苏南地区,不愿立即回师西向,经洪秀全再三严令催逼,才于该年八月分三路回援天京:李秀成与李世贤率主力进攻围京敌军,陈坤书领兵攻取芜湖金柱关断敌粮道,杨辅清、黄文金等进攻宁国牵制敌援。闰八月二十日,李秀成率部向雨花台湘军发起进攻。激战四十五天,湘军伤亡数千,曾国荃面部受伤,几乎丧命,曾国藩哀叹“心已用烂,胆已惊破”。但太平军陈坤书部为彭玉麟水师所败,未能断敌粮道,湘军水陆配合,拼命抵抗,饷械兵员不断得到补充。而李秀成二十万大军既缺冬衣,复少军粮,将士饥寒,各部将领又不能同心协力,遂于十月初五日停攻撤兵。虽然暂时缓解了天京危局,却未能抓住战机,消灭湘军主力,天京仍处于清军包围之中。

    “常捷军”成立

    同治元年(1862)六月,浙江巡抚左宗棠与驻宁波的法军舰队司令勒伯勒东、宁波海关税务司法国人日意格等相互勾结,募集中国士兵约千人,以洋枪洋炮进行装备,聘用法国军官教练,在宁波组建一支军队,号称“常捷军”,也称“花头勇”、“花勇”、“黄勇”、“信义军”、“中法混合军”等。由勒伯勒东亲自担任统领,日意格任帮统,宁波善后局供给军饷,配合清军与太平军作战。后逐渐扩充,最多时达到三千余人,一般维持在一千五百人左右。曾参与攻占余姚、奉化、上虞等地。该年年底,勒伯勒东及其继任者买忒勒在绍兴相继受伤毙命,改由德克碑统带,参与攻占绍兴、富阳、杭州、湖州等地。同治三年九月十五日解散。

    同文馆设立

    同治元年(1862)七月二十九日,恭亲王奕訢等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该馆为培养翻译人员的“洋务学堂”,最初只设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后陆续增加德文、日文及天文、算学等班。招生对象开始限于十四岁以下八旗子弟,以后兼收年岁较长的满汉科举出身人员。学习期限初定三年毕业,自光绪二年(1876)后改为两种: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诸学者,八年毕业;年岁稍长,仅借译本而求诸学者,五年毕业。课程设置最初只有英、法、俄、汉文,同治六年后增设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除汉文外其它课程多由外国人担任教习。其经费、人事等权基本控制在总税务司赫德手中。同治八年,赫德提名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担任同文馆总教习,总管校务近三十年。光绪二十七年(1902)并入京师大学堂。

    太平军击毙华尔

    同治元年(1862)八月二十九日,“常胜军”领队美国人华尔在浙江宁波被太平军击伤毙命。华尔于一八三一年生于美国。1846-1848年在诺维奇大学肄业,受过基础军事训练,后在海上及中南美洲从事冒险活动。曾在法国军队中任过尉官,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后回美国助父经商。咸丰九年(1859)来到中国,在清军水师“孔夫子”号炮船上担任大副。次年四月,为阻止太平军进军上海,在清苏松太道吴煦和候补道杨坊的赞助下,由华尔负责召募外国士兵、水手、流氓等组成洋枪队,与清军及英法干涉军配合作战。咸丰十一年加入中国籍。同治元年一月,华尔率部配合英、法干涉军攻占高桥等地,并于松江一带击败太平军。二月被清廷任为参将,四月,以攻陷嘉定、青浦、奉贤等地,升为副将。八月奉调赴浙江宁波,二十八日进犯慈溪,被太平军击伤,次日毙命。

    美国旗昌轮船公司成立

    同治元年(1862),美国旗昌洋行在上海成立旗昌轮船公司,专门经营中国沿海及长江沿岸的客货运输。它是中国境内第一家控专业航运公司。外国轮船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取得在中国沿海任意航行的特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这一特权又扩大到长江流域。不久,许多外国洋行如宝顺、怡和、琼记、旗昌、广隆、吠礼查、沙逊等纷纷购船行驶于长江水道,逐渐垄断了长江航运,使长江流域中国旧式航运业遭到毁灭性打击。以上海为中心的海洋和长江旧式航运业,在道光年间拥有沙船三千余号,咸丰年间减至二千余号,同治年间只剩下不足五百号了。旗昌轮船公司成立后,各种外国轮船公司相继问世,同治四年,英国成立省港澳轮船公司,在香港、澳门和广州一线开辟航路;同治六年,英国轧拉佛洋行主持成立公正轮船公司,也挤入长江水道;同治七年,北清轮船公司成立,在上海、天津之间开辟航道。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国航运业基本为外国人垄断,形成“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的局面。

    上海洋炮局成立

    同治元年(1862),江苏巡抚李鸿章委派英国人马格里在松江城外开办上海洋炮局。不久发展为马格里和刘佑禹、韩殿甲、丁日昌等分别主持的三个洋炮局。其中马格里洋炮局已利用蒸汽机进行生产,聘用外国工匠四、五名,每月可制造大小炸弹四千余枚,还曾制造出几种迫击炮。同治二年,洋炮局迁往苏州,改称苏州洋炮局。又从遣退的阿思本舰队购买了一批制造军火的机器,使生产能力大为提高,每周可生产各种子弹、炸弹一千五百至二千枚,主要用于装备淮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

    吴观岱 (1862-1929)江苏无锡人。幼为商店学徒,后学画。初师潘画堂(锦),继参华秋岳(岩))、恽南田(寿平),得其秀雅之气。壮年游京师,主同里廉泉家,得览历代名迹,并为摹副本,尤致力于石涛、石溪、天池(徐渭),苍健浑朴,一振纤靡画风。精研书法,又擅水墨梅竹,一以书法为之。山水、人物、花鸟皆精。卒年六十八。著觚庐画萃。 《梁溪小志》、《姜丹书稿》

    南昌教案发生

    同治元年(1862)二月十七日,南昌群众捣毁天主教育婴堂,拆毁教堂及传教士罗安当座船,罗安当乘夜逃出南昌。先是,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以《天津条约》为护身符,在南昌地区强索民地、民房,网罗教徒,强行传教,激起民愤。适值反对教会的《湖南阖省公檄》传入南昌,立时“众论沸腾”,南昌绅民汇集豫章书院,捐资翻印湖南公檄,一昼夜印出数万张,贴遍南昌城内外大街小巷。不久遂发生南昌教案。教案发生不久,南昌街头又出现《扑灭异端邪教公启》,号召全省绅民“锄头扁担,尽作利兵;白叟黄童,悉成劲旅”,共灭邪教、驱除侵略者。罗安当从南昌逃到上海,通过法国驻沪领事诉于法国驻京公使。法使遂向总理衙门提出交涉,借机索取江西抚州城外丁家山与九江西门外琵琶亭及附近空地,交罗安当承管,以为建造房屋之用,并要清政府以七万两白银赔偿其损失。此时清政府正与法国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遂指令江西巡抚沈葆桢以赔款一万七千两,重建教堂了结此案。

    衡阳教案发生

    同治元年(1862)二月,湖南衡阳、湘潭等地群众纷纷焚毁天主教教堂、学堂、育婴堂、药材房等,对外国殖民者打着宗教旗号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予以坚决反击。先是,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以《天津条约》为护身符,要挟清朝湖南巡抚以宾礼相待,并在衡阳、湘潭等地强占民田、民房、修筑教堂、学堂等,进行文化侵略,激起湖南人民公愤。二月间,全省士绅公议驱逐天主教,“有界屋居住者,火之;有容留诡寄者,执之;有习其教者,宗族不齿,子弟永远不准应试”。又发布《阖省公檄》,指斥教会不敬祖宗,不分男女,伤风败俗,不久遂发生衡阳教案。事件发生后,法国公使馆代办哥士耆向清政府提出严重抗议,并进行讹诈,迫使清政府将衡阳、湘潭两县知县革职,赔修教堂,赔偿损失了结此案。

    陈玉成牺牲

    同治元年(1862)五月初八日,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河南延津为清军所杀,年仅二十六负。陈玉成原名丕成,广西藤县人。自幼父母双亡,十四岁时随叔父陈承镕参加金田起义,为太平军童子兵。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定都天京,陈玉成被任命为左四军正典圣粮,职同监军。次年随韦俊西征,三月与曾天养等攻占湖北云梦、应城,五月率突击队奇袭武昌成功,升殿右三十检点。咸丰五年随秦日纲、韦俊等再取武昌,随后转战于湖北、安徽等地,屡建战功,升冬官正丞相。咸丰六年春,随秦日纲援镇江。时清军围城数重,内外信息难通,陈玉成亲率壮士数人乘小船冲破清军封锁,进入镇江,与守将吴如孝约定内外夹攻之计,大败清军,镇江之围遂解。随即渡江破江北大营,克扬州、浦口、仪征。五月,参加破江南大营之役,负伤。咸丰七年封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与李秀成部在浦口摧毁江北大营,十月在三河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稳定了上游局势。次年五月封英王。咸丰十年闰三月,陈玉成与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刘官芳等五路大军共破江南大营,解天营之围,为进攻江、浙扫清了道路。咸丰十一年西征湖北,被英领事劝阻未攻武昌,回师救安庆,接连失利。八月安庆陷落,陈玉成坐镇庐州(今合肥),派部将陈得才、赖文光等去河南、陕西招兵,力图恢复上游。同治元年四月因庐州被困,率部突围,北往寿州,为叛徒苗沛霖诱捕,送至颍州(今阜阳)胜保大营。在解往北京途中遇害。留有经敌删改的笔录供词(即《英王陈玉成自述》)。

    阿思本舰队事件发生

    同治元年(1862),总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受清政府委托,在英国购买兵船七艘,并私自召募六百余名水手、军官,与英国海军上校阿思本订立协议,由阿思本统领助攻太平军。规定该舰队除清朝皇帝的命令外不受任何人指挥(皇帝命令也需李泰国付署才能生效)。同治二年八月,阿思本率舰队开到上海。清政府命总兵蔡国祥为舰队总统,以阿思本为帮统,负责实际指挥,归曾国藩、李鸿章等节制调遣。阿思本以清政府之决定与原协议不合而不满,曾国藩等也因指挥不动而反对,双方争执不决,并引起美、法、俄等国公使不满。曾国藩建议“将此船分赏各国,不索原价”,清政府遂赏阿思本白银一万两,令其将舰队开回英国变卖,舰队成员就地遣散。后因卖价尚不足遣散费,只得另行拔款添补。是为清廷建立海军的第一次尝试。

    西北回民起义

    同治元年至十二年(1862-1873),西北陕、甘、宁、青广大地区活跃着许多支回民反清起义军。同治元年三月,太平军西征部队进入陕西,各地回民纷纷起义响应。十九日,伊斯兰教阿訇任武聚众起义于渭南,与洪兴同被推举为元帅。任武曾参加过咸丰七年至八年(1857-1858)云南回民起义,回陕西后,藏匿于渭南仓渡镇清真寺,秘密发动群众,制造军机旗帜,准备武装起义。同治元年春,陕西团练大臣张芾强迫回民抽拔壮勇,又在华州虐杀回民,任武遂率领渭南回民杀张芾,攻克华州等地,围攻西安,占领渭河流域,屡败清军。后由于西安、大荔一带数十县汉、回群众相互仇杀。死亡达数十万人,削弱了反清力量。同治二年初,清廷以多隆阿为钦差大臣,西上攻回,相继攻陷回民军后方基地羌白旗、王阁村等地,并借口“护汉”,在史家河一带屠杀回民,使六十里内尽成白地。任武等于同治三年率部退往甘肃。其时,甘肃、宁夏、青海广大地区回民也纷纷起义,并逐渐形成四支主要力量;以马占鳌为首的起义军活动于甘肃南部;以马化龙为首的起义军活动于宁夏南部;以马文义为首的起义军活动于青海东部;以马文禄为首的起义军活动于甘肃西部。其中以马化龙部力量最强,成为整个西北回民起义军的中坚。同治七年,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西上攻回,在陕甘交界处招降了以董福祥为首的散兵游勇,成为回民军凶恶的敌人。同治十年左宗棠攻占回民军马化龙部活动中心金积堡,次年又在太子寺击败甘肃南部回民军,并打败了青海回民军马文义部,占领西宁。同治十二年,甘肃西部回民首领马文禄向清军投降后被杀,白彦虎率部逃往新疆,清军占领肃州。至此,坚持十二年之久的西北回民起义全部失败。

    清穆宗载淳

随机查看

更多

Copyright©2004-2012 历史上的今天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