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2年大事件 1642年大事记 1642年重大事件记录

更多

1642年史志

    记录公元1642年大事件列表

    明-公元1642年-壬午-崇祯十五年-明


    清军克松山

    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十八日,清军攻克松山。松山被清军围困已久,崇祯命顺天巡抚杨绳武督师救洪承畴,又派兵部侍郎范志完,皆敛兵不敢出战。副将焦埏赴援,刚出山海关即败。此时全城食尽。副将夏成德乃遣子至清军做人质,与清军相约攻城日期,己为内应。清军至期攻之,城破。巡抚邱民仰及总兵官曹变蛟、王廷臣等皆死。洪承畴、祖大寿被俘。后二人皆降清。

    崇祯帝告谕科道官言事

    崇祯十五年(1643)四月十二日,崇祯帝告谕科道官:朝廷设立言官以为耳目,乐为谠论,俾助政机。若缄默不言与言而无当,皆非所望。甚有以言为名,挟私逞臆,循声附和,争胜把持,其失职更甚于不言。近时事多艰,亟资忠益,兼收并纳朕意甚殷,乃言官不能仰体,或荐举太滥;或纠谪过苛;或已经处分,追论纷纭;或事宜慎重,哆口腾播,掣任事之肘,启侥幸之端,抗威福之权,失献替之义。于此朕求言图治之本怀甚为不符。昨面传谕,并着颁示宪纲。今特再谕,如乖违职守,定加处治。

    明清议和

    清皇太极出于内外形势需要,屡次遣使与明廷议和。兵部尚书陈新甲奏报崇祯帝,崇祯帝以松山之败,便令新甲密图。崇祯十五年(1642)四月,马绍愉受命前往。六月,马绍愉回京,清致书崇祯帝约以平等相交及岁币、疆界事,将议和条款密件送新甲。新甲赴朝,未收藏密件。家僮误以为塘报,付之抄传。于是科道交攻,道路哗然。崇祯帝为推卸责任,下新甲于狱。新甲不认罪,反自诩其功,崇祯帝遂斩新甲。议和事亦自此作罢。

    清兵克塔山

    崇祯十五年(1642)四月二十九日,清兵攻克塔山。其时,兵部郎中马绍愉驻塔山等候朝廷议和之命,遣人谕清兵勿攻,清兵不听,遂攻克塔山城。城中兵民自焚,无一人降清。

    山西安邑地震

    崇祯十五年(1642)六月初三日夜半平陆地大震。震坏城垣民居,山崖崩裂。初四日,山西安邑(今运城东北)地震,从西北起,声如雷,官民庐舍俱倒。人有压死者。蒲州、荣河人多压死。山西省临晋、垣曲、解州、沁源、阳城、壶关、夏县、垣曲;陕西省潼关卫;河南省河内、武陟、绳池、陕州、阌乡等州县,均受到波及。这次地震地跨三省数十州县,连震不已,初九日又震,十三日又震,以至数十日方止。震中烈度(Io)VIII,震级(M)为六级。

    明军溃于朱仙镇

    崇祯十五年(1642)七月初一日,开封告急,崇祯令左良玉赴援。左良玉及杨文岳、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四镇兵驻朱仙镇。左良玉见敌势盛,乃拔营而逃,襄阳诸军皆溃。左良玉军逃至半路又遇李自成伏军,左良玉军大乱,弃马骡万匹,监军佥事任栋死于阵,左良玉则逃至襄阳。寻以朱仙镇之败总督杨文岳免职,总督丁启睿逮下狱。

    崇祯帝严恤典

    崇祯十五年(1642)七月十七日,崇祯帝告谕吏部:近来有司不修守备,贼至辄陷,原与冲锋阵亡及持久力诎之士不同。若概赠荫,保以奖励忠劳。今后宜详加分别。除异常义烈,恤典取自上裁。其失事损身,有司六七品赠监司五品,其五品赠临司四品,方简官赠京秩。著为令。

    安庆兵变

    崇祯十五年(1642)八月十三日安庆兵变。其初,副总兵廖应登领三千人,汪正国、李自春各领千人,到处骚扰,黎民重怨。巡抚徐世荫新到任;又值刑科给事中光时亨疏伦廖应登宜正军法,邸报先到;于是兵遂发难,杀都指挥徐良寇。世荫急从南京赶到安庆,徙应登兵太湖,正国兵桐城,乱乃定。

    清兵入塞

    崇祯十五年(1642)十一月初六日,清兵入蓟州,连破济南、山东州县。当时关内外并建二督,又设二督于昌平、保定。又有宁远、永平、顺天、保定、密云、天津六巡抚。宁远、山海、中协、西协、昌平、通州、天津、保定八总兵。星罗棋布,无地不防,而事权反不一。警报至,急征诸镇入援,清兵已破蓟州,分道南向。河间以南多失守。至山东,连破兖州等府。共攻克八十八城。鲁王朱以派自杀。乐陵、阳信、东原等诸王皆死。至次年四月才予北归,俘三十六万九千余人,获金一万二千二百余两,银二百二十万五千余两,牛马等五十五万余头,珍宝缎匹八万余。

    李自成克汝宁

    崇祯十五年(1642)闰十一月十四日李自成率诸将,连营五百里,进攻汝宁。总兵虎大威中弹而死,城被攻破。前总督侍郎杨文岳、兵备佥事王世琮、知府付汝为等俱死。时河南郡邑残破,朝廷不再设官,百姓多结寨自保。各寨或降义军,成受朝命,又互相吞并。

    李自成克襄阳

    崇祯十五年(1642)十二月初四日,李自成攻陷襄阳。左良玉自朱仙镇战败后,退驻襄阳。李自成乘胜攻左良玉,至白马渡。左良玉移营于南岸,守浅洲,李自成军十万争渡,左良玉乃拔营而逃,走武昌。李自成军渡过白马渡,遂长驱进至襄阳,襄阳官吏都已逃走,李自成军遂趋宜城。

    清兵克兖州

    崇祯十五年(1642)十二月初八日,清军攻兖州(山东兖州市)。兖州知府邓藩锡劝鲁王以派散积储以鼓士气,城犹可存,否则,大事一去,悔之晚矣。以派不听,清军到,各将分门死守,力不支,城破。鲁王自尽,乐陵、阳信等郡王都死。邓藩锡等战死。

    太仓州灾荒

    崇祯十五年(1642)春,大旱,斗米钱一百一十文,民有食子者。遗惠祠及隆福寺集饥民千余,日死无萁,税粮急,漕米许三分之一,改麦折价,每石一两五钱。冬米每石四两,饿死载道,河中浮尸滚滚。城门巷口抛弃小儿百十为群,或有人引去,或视其僵死者,尽弃之丛冢,或聚而焚之,或掘坑埋之,盖不胜数。幸不死者,剥榆树皮为饼,糠皮为粥,一望村落,树皮剥尽,是数十年没有过的饥荒。

    湖州府归安蝗灾

    崇祯十五年(1642)归安大旱,飞蝗蔽天而下,所集之处,禾苗与芦苇立尽,民削树皮木屑杂糠秕食之,或掘山中白泥为食,名曰观音粉。含山左侧地名良村,强徒数百啸聚作乱,幸亏不日被扑灭,可是,瘟疫继至,但官府不但不蠲免钱粮,反而严刑催科。而苏州府吴县米价贵至每石银三两三钱,麦石二两二钱。民益艰食,流离窜徙,老稚抛弃道傍,城乡房舍半空倾倒,死尸枕藉。

    邵弥逝世

    邵弥(约1592-1642),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诗、书、画皆精。山水学荆关,兼长水仙兰石,风格秀美,“画中九友”之一。

    《温疫论》纂成

    《温疫论》上下卷,吴有性撰于崇祯十五年(1642)秋。吴有性(1582-1652),字又可,江苏吴县人。《温疫论》是吴有性继承历代医学理论和实地考究成果的我国第一部瘟疫病的专著。详细记录了白喉、天花、麻风、梅毒、肺结核、流行性脑炎等多种传染病,上卷对病原进行了细致记述,下卷对骚疫、疫痢、妇人时疫,小儿时疫等各种病的传染特点和治疗原则。有着很高研究价值。

    《徐霞客游记》纂成

    《徐霞客游记》十卷,徐弘祖著。该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十二月十五日由季梦良整理完竣。卷一记述了游浙江的天台山、雁荡山,江南的白岳山、黄山,江西的庐山、福建的九鲤湖、河南的嵩山、陕西的华山、湖广的太和山、山西的五台山等;卷二记述了浙江、湖广、江南;卷三、卷四记述了粤西;卷五至卷九,记述了游滇;卷十为诗文。用日记体,热情讴歌了所到过的名川大山,描绘了各种秀丽的风光;并详尽的观察所至的地貌、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尤其是西南边区的石灰岩形成的倒悬洞顶的钟乳石到耸列洞底的石笋,以及天生桥、落水洞、石林石柱等奇峰异洞,危崖怪石等现象,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徐霞客游记》是研究我国历史地理及岩熔地貌极为重要的资料。

    杨仁愿奏陈东厂

    崇祯十五年(1642)正月二十一日,监察御史杨仁愿奏陈东厂之害:陛下敕谕申交结内臣之律。因稽高皇帝初无所谓东厂缉事衙门。不法之事止于明律而无阴诘。今臣待罪南城,所词讼,多为假番妄称东厂,则魂魄俱摇,况其真者!此由积重之势所致。如此较事件,则番役即悬价以买事件。甚至诱人奸盗,卖与番役,则诱者获利;挟仇收以首告,而证以恶棍,则挟者逞志。厂臣岂不三令五申禁之。然比较事件,欲其不买事件,吹吹薪止沸,必不得之数。揆之皇上泣罪解网之心,岂不痛伤!伏望先宽东厂事件,而后比较可缓。比较缓而后买事件与卖事件亦息。如臣子获罪,皇上敕抚按以槛车送诸阙下,未为不可。若一遣缇骑,有赀者家门破散;无赀者地方官敛馈。卫臣非不三令五申禁之,然彼自为长途计,又安能已。如使其罪可赎,则留彼余财以赎罪,则妻子衣食赖之;自非巨恶,圣明亦岂忍籍没!得旨:谕东厂只缉谋逆乱伦等,其作奸犯科,自有司存,不必概捕。

    汪乔年之死

    汪乔年(?-1642),字岁星,遂安人。天启二年进士。崇祯间历青州知府,以怡行卓异迁登莱兵备副使,崇祯十四年(1641)任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当时,秦中精锐之师,尽没于项城之战。诏擢乔年兵部右侍郎总督三边军务。乔年汇集散亡士卒得兵三万,令贺人龙等分将之,攻义军老砦于襄阳。李自成来救,贺人龙等不战而走,汪乔年乃收步卒二千,入城拒守。崇祯十五年二月十七日,义军攻城五昼夜,城陷,汪乔年被俘不屈而死。

    祖大寿降清

    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十八日,松山被清军攻下,宁远劲旅尽丧。锦州城内粮亦尽,人相食。祖大寿战守计穷,又闻松山已失,三月初十日,遂率军出降清。清军遂克锦州。

    魏照乘致仕

    魏照乘,生卒年不详,字仲现,号瑶海,河南滑县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由知县迁至吏科都给事中,后以忤魏忠贤令罢官回籍,崇祯初复官。崇祯元年(1628)复官,迁太常少卿,提督四夷馆。不久,迁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崇祯十年任工部右侍郎。崇祯十一年四月改兵部左侍郎,协理戎政。崇祯十二年五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预机务。崇祯十四年二月进太子少傅、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崇祯十五年三月初八日致仕。

    洪承畴降清

    洪承畴,字孰,福建南安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转浙江提学佥事,进山东参议。天启四年(1624),进江西按察副使。天启七年,进陕西右参政。崇祯二年(1629)升按察使。崇祯三年进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崇祯四年进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兼摄五省右都御史加兵部尚书。崇祯十年加太子太保。崇祯十二年改总督蓟辽保定,崇祯十四年钦命督师,七月誓师援锦州。崇祯十五年春松山城陷。巡抚辽东右副都御史邱民养,总兵曹变蛟、王廷臣,副总兵江翥、饶熏等俱被俘死。同年三月十八日,裨将、夏成德缚总督尚书洪承畴降于清。有《洪承畴揭帖》。

    孙应元之死

    孙应元为京师总兵官。其人骁勇善战,崇祯十二年(1639)杨嗣昌督师襄阳,令其戍荆门。崇祯十三年七月,与副将王允成等破罗汝才于丰邑坪。时称荆楚第一功。崇祯十五年三月,击敌于罗山,孤军无援遂战死。

    张献忠克舒城

    崇祯十五年(1641)三月,张献忠攻克舒城。舒城无县令,参将孔廷训同编修胡守恒率民共守。后廷训降,乃教敌以车穴城,城穿数处,守恒督民补塞之。张献忠射书令其投降,守恒烧其书于城上。三日后,城陷,守恒被杀而死。

    谢升削籍

    谢升(?-1645),字伊晋,号青墩,山东德州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授三河知县,改遵化、雄县、青县知县。召为礼部主事。天启时擢吏部郎中。崇祯元年(1628)任太常少卿提督四夷馆。崇祯二年四月进太仆寺卿,崇祯三年二月升吏部右侍郎。崇祯四年四月擢南京吏部尚书。崇祯七年调至京师任吏部尚书。崇祯十年二月因复奏铨政积弊,被斥罢归。崇祯十二年八月起复原官。崇祯十三年四月以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预机务,八月进少保兼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崇祯十五年四月初七日被劾削籍。崇祯十七年(1644)六月降清,初命为建极殿大学士原衔管吏部尚书事,八月到任,改命与诸大学士共理机务。顺治二年(1645)正月卒,清赠太师,谥清义,入《二臣传》。

    陈龙正奏陈军策

    崇祯十五年(1642)五月初五日,中书舍人陈龙正奏陈:剿寇不在兵多,期于简练;歼渠非专将勇,藉于善谋。今中原大忧,特设重臣,收拾河北,且屯且练。此非正为河北,正以应援河南,不非独为河南。安则京省俱安,震则京省俱震。若漕运,若河防,种种相关。必方略素优,乃可授任。

    贺人龙之死

    贺人龙,米脂人。初以守备隶属于延绥巡抚洪承畴手下,崇祯十五年(1642),从总督汪乔年出关击义军,至襄城不战而走。崇祯怒,将杀之。后恐其生变,乃夺职,戴罪视事。孙传庭至陕,崇祯密授传庭诛人龙。五月初一日,传庭乃与巡抚张尔忠谋,以召人龙议事,数其罪而斩之。

    张献忠克庐州

    崇祯十五年(1642)五月十九日,张献忠攻克庐州。张献忠攻克舒城后,从六安至庐州。知府郑履祥、通判赵兴基,经历郑元绶等人分门把守。时提学御史徐之垣到庐州会试士子。张献忠派人伪装成儒生,带儒冠以入。半夜纵火,城中大乱,城遂破。

    贺逢圣致仕

    贺逢圣(1587-1643),字克繇,号对扬,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逢圣以殿试第二授翰林编修。天启间迁洗马。以忤魏忠贤削籍。崇祯元年(1628)起迁南京国子监祭酒,历詹事、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崇祯九年六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十月加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十年三月进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崇祯十一年三月,择太子讲官,至发摈黄道周不预,杨廷麟等上章推让道周。逢圣与至发谋,疏称郑鄤杖母,明旨煌煌,道周自谓不如,何以为太子讲官。疏出,时论哗然,十五日,逢圣乃去职致仕。崇祯十四年二月再召入阁,九月到任。次年六月初十日再次致仕。崇祯十六年张献忠入武昌,逢圣投湖死,年五十七。福王时追赠太师,谥文忠。

    朱大启逝世

    朱大启(1565-1564),字君舆,秀水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授南昌推官,进吏部验封主事,改考功文选,历考功员外郎。天启中,改文选郎中。因拒绝顾秉谦、冯铨等人的私嘱,又被予告。崇祯初,起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馆。进太常卿,催饷江西,久之拜大理寺卿,转刑部右侍郎,寻致仕。崇祯十五年(1642)六月二十二日逝世,年七十八岁。赠刑部尚书。

    张至发逝世

    张至发(?-1642),字圣鹄,号宪松,淄川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由知县擢御史,历大理寺丞,顺天府丞、光禄寺卿,刑部右侍郎。崇祯八年(1635)七月,改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崇祯九年六月,进礼部尚书,十一月进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崇祯十年主礼闱。三月加太子太傅,六月为内阁首辅,崇祯十一年四月,致仕。崇祯十二年六月,存问。崇祯十四年二月再召,上四疏辞,崇祯十五年六月二十三日卒。赠少保。

    李日宣等下狱

    李日宣,生卒年不详,字晦伯,号缉敬,江西吉水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御史。崇祯十三年(1640)升为吏部尚书。崇祯十五年五月,日宣因会推阁臣不合崇祯之意,为崇祯指为徇情滥举,同年六月二十四日,命锦衣官将李日宣等六人下狱,后戍边。久之释还卒。

    马士英总督庐凤军务

    崇祯十五年(1642)四月,张献忠攻陷庐州,并陷无为、庐江、演水师于巢湖。孙应元既没,中官卢九德以总兵黄得功、刘良佐之兵击义军于峡山,再战败绩。得功退屯定远。江南大城。时凤督高斗光以失五城而被治罪,礼部侍郎王锡衮推荐马士英知兵,周延儒赞同,于是于六月起用马士英总督庐凤军务。

    吴履中疏论崇祯帝之失

    崇祯十五年(1642)六月,监察御史吴履中疏论崇祯帝朱由检之失有二:一为大奸之罪状未彰而身为受过。二为图治之纲领未挈而用志多分。何以言之?临御之初,天下犹未大坏,特用温体仁,托严正之义,行媢嫉之私。使进行不得任人以治事,酿成祸源。此为体仁之罪;专任杨嗣昌,恃款抚,加练饷,致民怨天怒,旱蝗盗贼,结成大乱之势。此杨嗣昌之罪。皇上信任二人,二人恃其信任,售其奸欺,不知如何钟爱如何匪躬以自结于皇上,迨深信不疑,然后得为所欲为,无不如意。有执之罪彼,彼不任受。有人说皇上自为之,皇上亦说彼实未曾专擅。乃益深信不疑。是皇上为二奸所误,未尝自有缺失,亦是收人心之机。至于图治自纲领,圣人抚世酬物,历时制宜,如今日内治缺而后戎马生,民生促而后寇盗起,向者虏逞于外而政治愈棼,寇生于内而赋敛愈急,是以生乱。今急宜反其所为,省躬励翼,蠲租解网。乱源已塞,急宜求治兵之人,真能御虏者任边陲,直能剿寇者办内地,先了此两大事,而治功可次第而举。

    傅永淳奏陈屯田

    崇祯十五年(1642)七月十三日,户部尚书傅永淳奏陈屯田八事,一为军屯。军买官屯,民占军地,奕叶相传,不必究问。但就册报征解,即以折色改征本色。二为民屯。凡荒闲可耕之地,出示召募军民商贾,愿捐资开垦,即给帖为永业。三为兵屯。有事用兵以战,无事用兵以耕,仍以七分守城,三分屯种。四为商屯,依垦田多寡颁给职衔。五为水屯,召习水利之南人,度其原(阝显),使地无旷土,水无遗利,三年后起科。六为陆屯,择不毛之地,树以桑枣,随其所便,永不起科。七为罪废开屯。八为设官,特遣大臣专理屯务,设屯官分理,宽以吏议,迟以岁月,使其便宜行事,崇祯帝从其议。

    丁启睿下狱

    丁启睿,生卒不详,永城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崇祯初,历山东右参政。崇祯九年(1636),平宁夏兵变,迁陕西右布政使,分守关南,从孙传庭镇压义军。崇祯十一年拜右佥都御史,巡抚陕西。崇祯十三年擢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明年加兵部尚书,督湖广、河南、四川、山西及江南、北诸军,仍兼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后李自成克洛阳、围开封,有众七十万,启睿惧不敢援;傅宗龙败殁于项城,启睿不能救。李自成再围开封,启睿避而不战,崇祯十五年七月,朱仙镇会战,官军大败,启睿逃奔汝宁,义军渡河,追四百里,官军丧马七千,将士数万,启睿敕书、印、剑俱失。同年八月十八日,被逮下狱,后释归。福王事夤缘充为事官,事败,脱归而卒。

    陈新甲之死

    陈新甲(?-1642),四川长寿人,万历举人,授定州知州。崇祯元年(1628)入为刑部员外郎,进郎中,迁宁前兵备佥事,寻进副使。崇祯七年九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九年五月,内艰归。崇祯十一年六月,诏擢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夺情任事。崇祯十三年正月召为兵部尚书。崇祯十四年三月,福、襄二王死,杨嗣昌自裁,新甲举丁启睿代,议者尤其失人。然傅宗龙、孙传庭之起用,亦新甲之力。会锦州被围未解,承畴又困松山,帝深以为忧,新甲不能救。言者劾新甲寡谋误国。松、锦失守,新甲乞罢不许。其初新甲与清暗中议和,崇祯帝默许,但责其保密。后议和事泄于外廷,言路大哗。崇祯恼怒,降严旨切责新甲,令自陈。新甲不引罪,反自诩其功,崇祯益怒。崇祯十五年七月二十九日,遂下新甲狱。九月二十二日斩于市。

    李自成决河灌开封

    崇祯十五年(1642)九月二十四日开封城被围半年,食尽。巡抚高名衡等仍固守。高名衡等议决朱家寨口河灌李自成军。李自成知之。移营高地,亦驱难民数万决黄河,河水自北门入贯东南门出,水声奔腾如雷。城中百万户,皆被淹。惟周王妃、世子及巡按以下,不及二万人得以逃脱。李自成军也被淹死万余人,遂拔营而走。开封佳丽甲中州,城初围时百万户,后饥疫死者十二三,至是尽没于水。

    张献忠败于潜山

    崇祯十五年(1642)九月二十四日,凤阳总兵黄得功驻军定远,张献忠率兵攻入桐城,挟持营将廖应登至城下诱降。得功与总兵刘良佐合击张献忠于鲍家岭,张献忠败,逃至潜山,得功追至潜山,擒斩义军闯世王、马武、三鹞子、王兴国。

    孙传庭兵败郏县

    崇祯十五年(1642)十月二十四日,开封失陷后,孙传庭军入河南,遂趋南阳,在南阳与李自成军战。李自成军兵败东走,遂追至郏县。李自成军弃甲仗军资于道,官军忙于拾取,军乱。李自成军乃乘机攻击,官军大败。

    援汴总兵刘超反

    崇祯十五年(1642)十一月初一日,援汴总兵刘超据永城反。刘超初为四川遵义总兵,曾跟从川贵督抚讨伐义军,后被夺职,数次求官不得。李自成围开封时,刘超请招降土寇协助官军击李自成,遂任其为保定总兵。令其率兵赴援开封。超惧不敢行。同县人御史魏景琦家居见其与土寇相耒往,而不与李自成战,诬其为通贼。超怒,杀景琦一家而反。巡抚王汉扬言招抚刘超,而暗伏兵城下,独与诸将数骑入城,反被超所杀。明朝闻之,诏令凤督马士英、太监卢九德、总兵陈永福讨之。连战不克,乃筑长围困之。

    刘宗周奏对

    崇祯十五年(1642)闰十一月二十八日崇祯召廷臣于中左门,问用督抚之宜,刘宗周对曰:“使贪、使诈,此最误事。为督抚者,须先极廉”。又问御敌之事,御史杨若桥举西人汤若望习火器,宗周曰:“唐、宋以前并无火器,自有火器,辄依为劲,误专在此。”崇祯不悦,命其退,宗周又进,请释姜埰、熊开元。他说:“厂卫不可轻信,是朝廷有私刑。”崇祯怒,而宗周不屈。

    刘宗周致仕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号念台,晚更号克念子。浙江山阴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天启初为礼部主事。历右通政,以劾魏忠贤、客氏而削籍。崇祯初起迁顺天府尹,请除诏狱、免新饷,崇祯帝不纳遂以疾致仕。再召授工部侍郎。累官至右都御史,崇祯十五年(1642)闰十一月,以论救给事中姜埰、熊开元忤旨,于十二月十三日削籍归。福王时,起复原官,痛陈时政,劾马士英等,又争阮大铖不可用,皆不被采纳,又乞归里。杭州失守,绝食二十三日而卒,年六十八。门人私谥正义,清谥忠介。宗周学以诚意为主,慎独无功,清修笃行。学者称念台先生。又曾筑证人书院,讲学蕺山,又称蕺山先生。有《周易古文钞》、《圣学宗要》、《学言》、《人谱》、《人谱类记》、《论语学案》、《道统录》、《阳明传信录》、《证人社约言》及文集等。皆原本性命,阐明圣学,有关世道人心。

随机查看

更多

Copyright©2004-2012 历史上的今天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