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公元1279年-己卯-祥兴二年 至元十六年-元
南宋灭亡
祥兴二年(1279)十二月,元军大举进攻在大海中的崖山赵昺小朝廷,宰相陆秀夫负赵昺跳海自尽,南宋彻底灭亡。德祐二年(1276),宋廷向伯颜投降时,陈宜中、张世杰等人带着益王赵昰、广王赵昺,逃离临安,从海上来到婺州,最后到达温州,当年五月,赵昰在福州即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十一月,元将董文炳攻进福建,赵昰被张世杰和陆秀夫等人护送逃往海上,后来到达惠州。十二月,赵昰又坐船下海,途中遭元军袭击,因惊吓过度而患病,于次年四月在碙岛病逝,时年11岁。张世杰又拥立赵昺即位,改元祥兴。至元十五年(1278)六月,因雷州失守,张世杰带着赵昺撤至崖山(今广东新会),在那里建筑工事,企图凭借险要地形久守。1279年,元将张弘范、李恒围攻崖山,用火攻将宋军打败。陆秀夫看到大势已去,背着8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而死。张世杰等人也遇飓风,溺水而死。南宋的最后一支军队全军履没,宋朝灭亡。
李冶精研数学
李冶,本名治,金元之际真定栾城(今属河北)人。曾任金钧州知事。金天兴元年 (1232)钧州失陷后,流寓忻、崞间(今山东忻县、原平一带)。蒙哥汗五年(1255),忽必烈听说其学优才赡、潜德不耀,派董文用招来,问如何治理天下。李冶答:不过立纲纪、立法度而巳。一生精研算学,集天元术研究之大成。天元术是指用代数方法列方程,以元 (天元的简称)表未知数,以太(太极的简称)表常数,列出方程式进行演算以求解。又对直角三角形和内接圆所切成的各线段间的关系进行过研究。著有《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等数学著作。
陈元靓撰《事林广说》
陈元靓,宋末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平生无功名仁历,隐居以编书为业。著《事林广记》、《岁时广记》、《博闻录》等书。《事林广记》一书在元代的明初翻刻时有所增补,前集十三卷,分十六类:后集十三卷,分十九类:续集八卷,分八类,别集八卷,分八类,共四十二卷、五十一类。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政刑、社会、文学、游艺包容广泛,插图很多,是一部民间日用百科全书。
《两朝纲目备要》书成
《两朝纲目备要》,十六卷,南宋末年人编撰,作者不详。按年月论述光宗、宁宗两朝史事,起绍熙元年(1190),迄嘉定十七年 (1224)。叙述简明,所载或为《宋史》所无,或互有异同,可资参证。
《宋季三朝政要》书成
《宋季三朝政要》,五卷,宋末元初人编撰,作者佚名。是理宗、度宗、恭帝三朝编年史。记述简略,或得自传闻,偶有失实。附录一卷,陈仲微撰,记端宗、帝昺二帝史事,系随二帝入广,逐日记录所见所闻而成。
《圣武亲征录》书成
《圣武亲征录》一卷,编纂于元世祖至元年间,作者佚名。书中记载成吉思汗一生主要事迹并续记窝阔台汗史事。与《元朝秘史》相比,互有同异详略。与《史集·成吉思汗纪》所载基本相同,可以参照互证。元修《实录》记太祖、太宗事多取材于本书。
王应麟著书立说
王应麟,宋庆元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为人正直敢言,先后触忤权臣丁大全、贾似道、留梦炎,屡遭罢斥。宋亡不仕元朝。一生精研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博学多闻,长于考证,对典章制度尤为熟悉。治学承继吕祖谦而兼取诸家,理学思想兼绍朱陆而偏重心学。认为“人者,天地之心也。仁,人心也。人而不仁,则天地之心不立矣。为天地立心,仁也”。事物的变化也依赖于人心,提出“万仕一心”的命题。著述宏富,凡三十余种,六百余卷。其《困学记闻》综罗文献贯串古今,为后世推崇。《玉海》二百卷,分二十一门、二百四十一类,所引经史子集、百家传记无不赅具;对有宋一代掌故,又本诸实录、国史、日历,多为后来史志所未详。另有《深宁集》、《诗考》、《玉堂类稿》等。
黄震倡实学
黄震,庆元慈溪(今浙江慈溪东南)人,辅广三传弟子。长期担任地方长官,摧抑豪强,平抑物价,救济饥民,兴修水利,改革社仓,多有政绩。宋亡不仕,隐于宝幢山,绝食而死。学宗程朱,但对道学亦有修正。不满朱学专谈性命天道,也反对陆学只讲用心于内。反对空谈。指出学者应向孔子学习。强调实学,提出“君子之学,自本至末,无非实学”。认为所谓“道”,就是“日用常行之理”,“非超出人事之外,他有所谓高深之道也”。道存在于“为国之事”中,救世就是行道,把世事抛开而言道,实际是与“道”无缘。批评有些人对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这五伦,不知实践又不惭愧;只口谈义理,都不符合本来的意旨。著有《黄氏日抄》九十七卷,为读书札记和文集;《古今纪要》十九卷,概括记述上自三皇、下迄宋哲宗的史事;《古今纪要逸编》一卷,记理、度两朝事迹。
遗民诗作
南宋灭亡前后,不少文入学士或坚持抗敌,以身殉国,或遁迹山林,誓不事元。通过抒写亡国之痛、离乱之恨和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表现遗民或烈士的凛然气节。遗民诗人的作品在衰颓不振的诗坛大放异彩。代表作家有文天祥、汪元量、谢翱、谢枋得、郑思肖、林景熙等人。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牺牲,他的《正气歌》、《金陵驿》等是这派诗歌的代表作。另一名篇《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谢枋得在宋亡后,起义恢复,军败被俘,绝食而死。所作《却聘书》一文和《武夷山中》诗表现出作者的凛然气慨。汪元量、谢翱、郑思肖、林景熙等宋亡均隐居不仕。汪元量的《越州歌》、《湖州歌》、《醉歌》等纪实诗篇备述亡国被俘惨痛,痛责权臣误国、谢太后乞降,被称为宋亡的诗史。谢翱曾为文天祥的谘议参军,天祥遇害,他潜伏东南,《登西台恸哭记》、《书文山卷后》字字血泪,荡气回肠。郑思肖始终不忘故国,画兰花不画土根,谓土地已被别人夺去,无处着根。林景熙的《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意深而笔婉,同样表达了故国之思,代表了这一派诗歌的另一种风范。除了文、谢等人外,元杜本所编《谷音》收录宋亡元初节士幽人诗百首,亦无不沉郁悲壮,感慨凄凉,充分体现了遗民诗人的爱国情感和不屈精神。
南宋的绘画
宋室偏安,江南成为南宋的绘画中心,这一地区在五代之后处于低潮的绘画活动开始趋于兴盛。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南宋朝廷放松了对画院画风的严格控制,绘画艺术出现了简繁不一的多种风格,画家的个性和才华得到较充分的发挥,并出现了多以江南风物为绘画题材的大量作品,宋代各画科所取得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为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以精微状物的写实手段表现自然情境和生活气息;其二是借疏放简率的笔墨抒发个性的文人画艺术。前者娴熟的写实艺术达到了中国绘画史的巅峰,后者则直接开启了元、明、清的文人画活动。此外,宋代完善的宫廷绘画机构和丰富的绘画理论也非前代可比。
宋代金属工艺品
宋代金属工艺品的趋势是衰落,这主要是因为当时金属大多用于铸币,日用品也多为瓷器所取代。铜器多为日用品,有杯、盘、壶、罐、盒、炉等,实用美观,质朴无华。金银器与铜器相似,也是以日用品为主,1959年在四川德阳孝泉镇发现宋代窖藏银器,共117件,有莲花杯、菊花杯、镂空盒、压花盒、瓜形壶、博山炉、茶托等,其中压花盒盒盖刻有一对孔雀飞舞,外饰一圈缠枝花,纹饰精美,技艺精湛,从这些银器上的墨迹题记上可知为本地所产。宋代金属工艺的主要成就表现在铜镜上,尤其是北宋铜镜。镜式有圆形、方形、亚形、钟形、花形等,有的还有柄镜,便于手持,图案构图采用旋转式,多为缠枝花草,与当时定窑瓷器纹饰相似,生动流畅,南宋铜镜简朴无纹,仅刻产地名号,因当时改用镜架挂镜,镜背无需装饰。
宋代妇女妆饰
宋人的衣冠服饰崇尚素雅和大方、新颖。文化的发展使人们对衣冠色彩的爱好,从鲜艳和单纯改变为繁复而协调,对比色调日趋稳重和凝炼。民间服装一般更多地使用复杂而调和的色彩。当时出现了印花的丝织品,在木板上雕刻图案,然后印在丝织品上,称“缬帛”。又出现了加入金线编织的丝织品,称“销金”。织绵也进入了全盛时期。尽管政府三令五申,禁止民间雕刻和买卖缬板,禁止服用“皂班(斑)缬衣”,禁止民间男女穿戴销金衣帽,但并未奏效。徽宗时,东京大相国寺内,有些尼姑公开出售“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南宋后期,临安的大街上有“销金裙”、“段(缎)小儿销金帽儿”、“挑金纱异巧香袋儿”等出售。
陆秀夫(1236-1279)字君实,盐城(今属江苏)人。著有《陆忠烈集》。
郭守敬测验晷景
至元十三年(1276),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生前的建议,下令制订新的历法,由张文谦等主持成立新的治历机构太史局。太史局由郭守敬的同窗王恂具体负责,郭守敬辅助。王恂主推算,郭守敬主观测。郭守敬提出了“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于仪表”的正确主张,并先后制造了简仪、高表、仰仪、正方案等近二十件天文仪器。十六年(1279),太史局扩建成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同知太史院事。同年三月郭守敬天文观测的建议得到朝廷的批准后,具体领守了测量工作。在元朝控制的范围内,“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厓,北尽铁勒”,设立了二十七所观测台站,派监候官十四人分道主持观测。郭守敬本人从上都到大都,历河南抵南海,亲自参加实测。四海测验晷景,为《授时历》的编制提供了比较精确的数据资料。
杨庭璧四使俱兰国
俱兰国位于印度半岛南部西海岸,与东海岸的马八儿国相对。至元十六年 (1279)六月,马八儿国遣使元朝。同年十二月,元朝遣广东招讨司达鲁花赤杨庭璧出使俱兰。次年三月至其国。俱兰国主必纳的令其弟肯那却不剌木省用回回字写降表,准备明年遣使入贡。当年十月,元朝授哈撒儿海牙为俱兰国宜慰使,偕同杨庭璧再次出使俱兰。他们自泉州入海,途中改变直航俱兰的计划,到达马八儿,准备从陆路假道至俱兰,未能成功。十九年二月,杨庭璧再抵俱兰,其国主及宰相马合麻等迎拜玺书。三月,遣大臣祝阿里沙忙里八的入贡,献宝货等物。二十年,杨庭璧奉命第四次出使俱兰,赐俱兰国王瓦你金符。杨庭璧四次出使印度国家,增进了元朝同印度国家的交流。
郭守敬、王恂编制《授时历》
至元十三年 (1276),世祖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生前修正《大明历》的建议,命张文谦与枢密副使张易主持修订新历,工部郎中郭守敬和太子赞善王恂受命率南北日官测验推步。郭守敬认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先后制成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阀几、日月食仪、星晷定时仪、正方案、丸表、悬正仪、座正仪等二十余种仪器,又作《仰规覆矩图》、《异方挥盖图》和《日出入永短图》,与诸仪器互相参用。十六年(1279),改太史局为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守敬上奏,建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测景。世祖准其奏。于是设监候官十四人,分道测景,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今海南岛),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次年十一月,新历制成,取“敬受民时”之意,定名为《授时历》,世祖诏颁全国。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之一。
西南八番降元
八番是苗族部落,各自独立,分布在今贵州省贵阳市南部惠水、长顺等县境内,以各部首领姓氏命名。宋初以来,这些番部就有五姓番、西南七番之称,接受宋封官职,仿效宋制各置府州军。至元十六年(1279),南宁州卧龙番、应天府大龙番、静蛮军小龙番、静海军卢番、遏蛮军罗番、武盛军程番、太平军石番、永盛军洪番降元,号称“西南八番”。元保留其原有建置名称,置安抚司,以土官为使。实际前后降元的不止八番,习惯上以八番概称这些苗部。
屋山之战
元军入临安前,至元十三年 (1276)正月,陈宜中、张世杰等携益王赵昰、广王赵昺。逃离临安(今浙江杭州),由海道赴温州(今浙江温州)。伯颜闻之,急遣五千人追之,不及而还。五月,赵昺在福州(今福建福州)即帝位,是为端宗,时年九岁。十一月,元将董文炳攻入福建,赵昺由海路走泉州(今福建泉州),再走潮州(今广东潮安)。十五年 (1278)正月,赵昺逃至广州、碙州(今广东碙洲岛)。四月,昺死,张世杰等拥立赵昰即位,改元祥兴。六月,昰被逼撤驻压山(今广东新会海中)。十六年 (1279)正月,元将张弘范、李恒进围厓山。张世杰聚战舰千余艘于海中,建楼橹其上,作死守计。二月,元军发动进攻,以战舰进逼,舟中箭士齐射火石,宋船大且相连,行动不便,顷刻被破七艘,宋军大溃。陆秀夫见不可为,乃抱帝昰投江而死。张世杰拥杨妃突围走交趾,遇飓风舟没,溺死于海陵港。至此,南宋最后一支军队被元军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