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39年大事件 1839年大事记 1839年重大事件记录

更多

1839年史志

    记录公元1839年大事件列表

    清-公元1839年-己亥-道光十九年-清


    虎门销烟

    林则徐广东禁烟,共收缴鸦片二万二百八十三箱又二千一百十九麻袋,合计重二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四斤。经道光帝批准,就地在虎门销毁。虎门位于广州东南珠江入海口,北面珠江,南面零丁洋海湾,东、西临山,地势险要,为广州南大门。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二十二日,虎门要塞观者如堵,山脚下搭起一座礼台,一面黄绫长幡迎风招展,上书“钦差大臣奉旨查办广州海口事务大臣节制广东水师总督部堂林”。林则徐在广东文武官员的陪同下,亲自主持销烟。先在海滩上挖成两个十五丈见方的池子,池底铺以石条,四壁栏桩钉板,以免渗漏,前设一涵洞,后通一水沟,由沟道车水入池,撤盐成卤,将鸦片切成小块投入卤中,浸泡半时后再投入石灰,立刻“浓油上涌,渣滓下沉,臭秽熏腾,不可响迩。”池中水汤滚沸,观者欢声雷动。到退潮时,启放涵洞,随浪送入大海,再用清水刷洗池底,不留涓滴烟灰。连续二十余天,将所有鸦片全部销毁。虎门销烟这一壮举,有力地打击了英国鸦片贩子的气焰,揭露了英国殖民者在文明伪装下卑鄙、肮脏的面目,一洗外国殖民者及本国贪官污吏加诸中国人民的耻辱,显示出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穿鼻激战

    道光十九年(1839)九月二十八,中英“穿鼻之战”爆发。先是,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之后,传谕外国商人,凡愿出具“永不挟带鸦片”甘结的外国船只,允许入口贸易。此谕一下,大受守法外商的欢迎,许多外国船只,包括一些英国商船,纷纷准备具结入口,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一面百般阻止英商具结,一面不断派兵船对中国进行武装挑衅。七月二十八日,义律率兵舰一艘、武装商船十只,在九龙海口突然向广东水师开炮。水师官兵立即在参将赖恩爵的指挥下发炮还击,激战五小时,英舰败退。九月初九日,英商船“担麻士葛号”遵令具结,林则徐派水师护其入口。九月二十八日,另一艘英国商船“撒克逊号”也申请具结进口,被义律得知,恼羞成怒,亲率兵舰两艘至穿鼻洋将其截回,并炮击为其护航的广东水师船,挑起穿鼻洋海战。广东水师在提督关天培率领下英勇反击,激战两小时,装有二十八尊大炮的英舰“窝剌疑号”“被提督船上放炮打伤船头并绳索事件”,数十名英军受伤落水。义律见事不妙,率兵舰逃走。中国水师也有三船受伤。以后,从九月底至十月上旬,盘踞九龙尖沙嘴一带的英国兵舰,接连六次向官涌一带中国炮台发动攻击,均被广东水师击退,毙伤英军多人,并将全部英国兵船逐出尖沙嘴洋面。穿鼻之战及其与之相关的九龙之战、官涌之战等是鸦片战争前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前哨战,由于以林则徐为首的中国文武军民团结一致,坚决果敢,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中英贸易停止

    道光十九年(1839)十一月初一日,林则徐奉旨停止中英贸易,但仍规定凡遵令具结、查无鸦片的外国商船准入口贸易。时各国商船具结进口者六十二只,其中美国商船四十五只。可是,道光帝和一些朝廷大臣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该夷等自必畏慑投诚,呼求免死”,有人甚至提出“封关禁海”,“无论何国夷船,概不准其互市”。不久,道光帝下诏永远停止英国贸易,驱逐船只,不必取结。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宣布广州正式“封港”,中英贸易正式断绝。

    龚自珍作《己亥杂诗》

    道光十九年(1839),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创作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皆为七言绝句。次年自编自印,分赠友人。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到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史学、经学、考据学基础。但仕途不得志,二十七岁中举后,屡举进士不第,只得于嘉庆二十五年出任内阁中书。直到道光元年三十八岁时才中了一名三甲进士,也不过作到礼部主事。道光十九年辞官而去,龚自珍所处的时代,正值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西方殖民者虎视眈眈,鸦片祸害愈演愈烈,大量白银外流使政府财政匮乏,人民困苦。所有这些龚自珍皆有亲身体验,加以官场失意,遂受到极大触动,并在《己亥杂诗》中充分体现出来。在《己亥杂诗》中,作者对自己的前半生作了总结,其中不少自述家世、仕宦经历、师友交游、生平著述,但更多的,则是表达作者忧心国事,对腐败政治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尤为难能可贵的是,面对腐败的现实,他不是消极叹息、逃避,而是积极抗争,大声疾呼,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在《己亥杂诗》中,作者写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充分表现了龚自珍批判腐朽,呼唤光明的革新破旧精神。另外,《己亥杂诗》开清代诗坛一代新风,语言瑰丽,竟境鲜明,诗味浓烈,震撼人心,为近代诗歌中不可多得的上品。

    《四洲志》编成

    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主持编成《四洲志》。林则徐不仅是我国近代最早抵抗外国侵略的爱国官员,也是清朝高官显宦中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在广州禁烟期间,林则徐非常重视对外国情况的了解,“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他专门设立翻译馆,组织懂外语的幕僚翻译外国图书资料,并根据英国人慕瑞《地理大全》部分内容,亲自主持编成《四洲志》一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世界五大洲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经济情况等,是中国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澳门月报》辑成

    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广东禁烟时,为了解外国情况,派人摘译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广州、澳门办的《中国丛报》。(也称《澳门月报》)、英国商人在广州办的《广州周报》,以及其它外文报刊,整理后辑成《澳门月报》,选其要者,附奏进呈道光帝参阅。内容包括各国情况介绍和各国对禁烟运动的反映。自道光十九年至道光二十一年,共出五辑。

    杨守敬逝世

    杨守敬(1839——1915),近代著名学者、书学家。湖北宜都人。光绪六年至十年(1880-1884)充驻日本钦使随员期间,致力于搜集自国内流散之书籍书画,并向日人传授书法技艺,影响甚大。撰有《日本访书志》,并刊刻《留真谱》、《石逸严书》。《云岳楼笔谈》称:“惺吾宗法信本,行书略带从笔。”

    陈銮逝世

    陈銮(1786——1839),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嘉庆二十五年(一八二0)进士,道光七年(一八二七)任苏松太道,官至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书似季邕、米芾,中年更入颜真卿之室。著耕心书屋诗文集。卒年五十四。

    陈銮逝世

    陶澍(1778——1839)。澍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善化人。著有《江苏水利图说》、《印心屋石文钞》等。

    顾广圻逝世

    校勘学家顾广圻(1770,一作七十六岁)。广圻字千里,江苏吴县人,著有《思适斋集》。

    周济逝世

    词人、学者周济(1781——1839)。济字保绪、介存,号未斋、止庵,江苏荆溪(今宜兴)人。善武术,通兵法。曾官淮安府学教授。著有《味隽斋词》、《词辨》、《介存斋论词杂著》、《晋略》,选有《宋四家词选》。

    程恩泽逝世

    学者程恩泽(1787——1839,一说1785——1837),字云芬,号春海,安徽歙县人。嘉道间与阮元(1764-1849)为儒林两大宗。著述多未辑印,遂多佚失,今存《国策地名考》、《程侍郎遗集》。

    林维喜事件发生

    道光十九年(1839)五月二十七日,一批英国水手在九龙尖沙嘴白昼行凶,殴伤当地村民多人,其中林维喜伤重于次日死亡。案发后,林则徐严令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交出凶犯抵罪,但义律玩弄手段,以一千五百银元收买死者家属,要他们证明林维喜是“误伤致死”,拒不交凶,还公然侵犯中国主权,擅自在中国境内一艘英舰上自行设庭审讯,并通知中国方面派人赴英船观审。审讯结果,以“罪犯不发觉”为词,对五名凶犯仅处以三至六个月的监禁与六十到八十元的罚金。七月,林则徐为捍卫中国主权,下令停止英船的食物等供应,撤回为英商雇佣的中国买办和工役,直到将英船逐出澳门。林维喜事件充分暴露了英国侵略者的强盗本性和企图从中国攫取领事裁判权的野心。

随机查看

更多

Copyright©2004-2012 历史上的今天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