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59年大事件 1759年大事记 1759年重大事件记录

更多

1759年史志

    记录公元1759年大事件列表

    清-公元1759年-己卯-乾隆二十四年-清


    平定回疆

    黑水营解围,兆惠、富德率军返回阿克苏,稍事休整,即派兵收复和阗等城。又遵照乾隆帝谕旨,筹画攻取喀什噶尔和叶尔羌城,擒歼霍集占兄弟。乾隆二十四年(1759)五月,内地增派的兵马粮饷,陆续到达阿克苏,新旧官兵合计三万人。六月初,两路进军,兆惠由乌什取喀什噶尔,富德由和阗取叶尔羌,各领兵一万五千人。此时,大小和卓的处境已与前大不相同。因他们偏信从伊犁带回的人众,疏远回疆旧部;又以战争期间,赋税繁重,催敛凶横,因而遭到广大维吾尔族人民怨恨。加之黑水营之役,清军被围三月,坚守不屈,最后胜利解围而去,使和卓部众惊骇,皆无斗志。因此,霍集占兄弟闻清军大举来攻,深为恐惧,不敢再议战守,遂携妻子部众,驼载辎重,弃城而去,逃亡葱岭以西。闰六月,兆惠、富德各领兵至,两城回民争献牛酒果饵,扶老携幼,跪迎道左。喀什噶尔,富德等率军追击霍集占兄弟。先以明瑞统前锋千余,斩其骁将阿布都等。三日后,追敌至伊西尔库河,两岸皆山,形势险峻。布拉尼敦护送家属辎重先行,以做逃跑之计,霍集占率众据北山,欲决死战。山脚下有路逼河,仅容单骑,清军分扼路口,敌无处逃遁。清军以铳手攻击,又用火炮向北山射击,同时命鄂对与霍斯树回纛,大呼招降。回众蔽山而下,声如奔雷。霍集占挥刃砍杀,亦不能止。降者一万二千余人,获驼马牛羊万余。霍集占兄弟携家属及旧仆四百余人,向巴达克山逃去。富德遣人致书索取,其汗素勒坦沙擒杀两和卓,函其首而献。至此,回疆平定,天山南路统一。

    画家汪士慎去世

    乾隆二十四年(1759),画家汪士慎因病去世,终年七十四岁。汪士慎,字近人,号巢林,安徽歙县人。一生清贫,客居扬州,卖画为生。他性格孤傲,与世无争。不幸在五十四岁和六十七岁时,先后害眼病,双目失明。因此,生活更加穷困潦倒。处在当时世态炎凉、凄惨寂寞的境遇中,汪士慎没有退缩,反倒自我安慰说:“衰龄忽尔丧明,然无所痛惜,从此不复见碌碌寻常人,觉可喜也。”而且,还练习着用手摸索写字作画,经过艰苦努力,竟至“工妙胜于未瞽时。”汪士慎善于画竹与梅,同时工篆刻和八分书。刻印与高翔、丁敬齐名,评者谓“汪似胜高”。他的八分书,师法汉代碑刻画象石题字,具有清高孤傲的风韵。他所画梅,清淡秀雅,透出一股疏香冷气。此外,汪士慎还工诗,有《巢林诗集》传世。

    经学家顾栋高去世

    乾隆二十四年(1759),顾栋高去世,终年八十一岁。顾栋高字复初,又字震沧,晚年自号左畬,江苏无锡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曾任内阁中书。雍正时,以奏对越次罢职。归里后专意著述,自壮至老,手不释卷,遂博通六艺。乾隆十五年(1749),诏举经明行修之士,栋高亦被荐,授国子监司业衔,奉命归里。乾隆二十二年(1757)南巡接驾,召见于行在,加祭酒衔,御书“传经耆硕”以赐。顾栋高著述甚多,主要有:《大儒粹语》二十八卷,《尚书质疑》二卷,《毛诗类释》二十一卷,《续篇》三卷,《春秋大事表》五十卷、《舆图》一卷、《附录》一卷。其学尚未脱理学气,《大儒粹语》即为调和各家之说所作。《尚书质疑》共四十一条,是对书中一些问题,提出疑问,发表自己的议论。《春秋大事表》是他最著名的一部经学专著,倾注了他毕生治学的心血。该书将春秋一代大事,分析归纳列表五十,附加舆图,使研究者可以一览而了然其大势。条理议明,议论精当,多发前人所未发,是一部治经兼治史地的佳作。其治《诗》,也能纵观各家之长短,主张立论不可先持成见,应以理权衡,以免偏主之失。

    胡长庚逝世

    胡长庚(1759-?)安徽歙县人。 深于篆学, 自秦、汉而下至程邃,无不逼肖入微。道光六年(一八二六)尚在,年已六十八。

    学者顾栋高逝世

    顾栋高(1679—1759)。栋高字震沧,无锡人。著有《春秋大事表》等。

    励宗万逝世

    励宗万(1705-1759),静海(今河北静海)人。廷仪子。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进士,入翰林,年才十七。历官刑部侍郎。以画供奉内廷,兼工山水、花鸟,笔意恬雅,设色古淡。书法褚、颜、苏、米,圆劲秀拔,与张照齐名,称“南张北励”。卒年五十五。

    兆惠等抚定喀什噶尔等城事宜

    乾隆二十四年(1759)七月二十二日,定边将军兆惠抵达喀什噶尔城后,即安抚回众,并将设官、定职、贡赋、铸钱及驻兵分防等事宜列款具奏。一、喀什噶尔地居西北,距嘉峪关六千余里,城周十余里,城中回人二千五百余户。东界乌什、阿克苏,西界安集延、布鲁特,南界叶尔羌、北界布鲁特,总计大小十城七村庄,一万六千余户,数十万口。二、各城村办事官员,以阿奇木总理一城,伊沙罕协助办事,下设管理租赋、刑名,水利、匠役、捕盗、经教、屯田、馆驿、园林等职。三、岁贡赋数,比噶尔丹策零时酌量减免。原来每年纳粮六万七千腾格(一腾格折制钱五十文),纳粮四万零八百九十八帕特玛(一帕特玛准官石四石五斗),减至每年纳钱六千腾格、纳粮四千帕特玛。四、共交官兵进剿粮饷折钱一万三千腾格,俱折收粮石。五、回部原行钱文,每文重二钱、一面铸准噶尔台吉名,一面铸回文;应行改铸,每文重一钱二分,一面铸“乾隆通宝”汉文,一面铸叶尔羌满文及回文。八月,兆惠等又将输叶尔羌善后事宜奏闻。叶尔羌所属二十七城村,计三万余户、十万余口。在噶尔丹策零时,每年纳钱十万腾格,请减为每年纳钱一万二千腾格。其它各项,如喀什噶尔办理。十二月,舒赫德又酌定和阗六城贡赋,议定谷石,按十分取一减收,其采玉、采金等项,也酌量减征。此后,乾隆帝又命回部诸伯克三年轮班入觐;自伊犁至叶尔羌,屯田驻兵,分屯劝垦,以资军用。

随机查看

更多

Copyright©2004-2012 历史上的今天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