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89年大事件 1689年大事记 1689年重大事件记录

更多

1689年史志

    记录公元1689年大事件列表

    清-公元1689年-己巳-康熙二十八年-清


    康熙帝第二次南巡

    康熙二十八年(1689)正月初二日,康熙帝决定第二次南巡。谕称:黄、运二河,至关民生。历年工程虽逐渐完善,但应修应塞等事议论不一,以致日心操劳。今再次南巡,躬历河道,兼欲览民情,考察吏治。沿途供应,均不准取自民间!另外,简化仪卫,不设卤薄,扈从者仅可三百余人。凡经过地方,百姓各安其业,严禁地方官及扈从人员借机滋扰。初八日启程,皇长子允胤伴行。初九日,至直隶文安县,谕严禁地方官派民修路。十四日,入山东后,百姓夹道欢迎。谕山东巡抚钱珏:问及连年收成尚好,百姓稍得各安生计,命将明年山东地丁正赋全免,速行晓谕,使偏僻地区尽快得知。此后,又免江南省历年各项积欠银二百二十余万两。二十三日,至宿迁县,康熙帝率领随从大臣及江南总督傅拉塔、河道总督王新命,漕运总督马世济等视察中河。他指着河图对诸臣说:既不能纸上谈兵,也不可因循旧说,必须深入研究地形水势,因时而变。中河现与黄河逼近,如黄堤溃决,将混二而一。因此,镇口闸、微山湖等处在水大时仍要开支河口。二十八日,舟过扬州,民间结彩欢迎。康熙帝担心如此有损物力,命前途诸郡县不准效仿。舟至吴江县,地方官以五百只画舫来迎,康熙帝拒之不乘。二月十一日抵杭州,民间有“建立碑亭,称颂德意”者,康熙帝谕以有损民力,命停止,并对所有请他多在杭州逗留大臣晓以利弊,概不准奏。二十六日到南京,王来熊献《炼丹养身秘书》一册,康熙帝谕示:凡炼丹修养长生及师巫自谓前知,皆妄言不足信,只可欺愚民,通经明理者断不为其所惑。是日,南京士民数万人各捧土产米果等物进献,传谕:取米一撮,即如全纳。复见湖中有装饰华美贡用船,再谕:将造饰物料全部拆卸,用于应用处。其间,他对于江南浮粮太重,纤夫劳苦、恤商除弊颇多关切,均发上谕加以解决。在途经绍兴府会稽山麓时,亲写祭文,致祭禹陵,行三跪九叩礼。令地方官修理禹陵,亲书“地平天成”匾额,作《禹陵颂》和序。谕总督等:务使浙江等地人民崇节俭,兴礼让。同时,江、浙又是人文萃集地,入学额数应酌量增加。又谕:除十恶与诏款所不赦及官员贪赃者不赦外,其余凡属已经过地的监禁人犯,自本年二月十一日以前定为死罪及其他罪行者,已结未结,俱准宽释。二十七日,康熙帝在南京观象台夜观星宿,向诸臣讨论天文学。三月初七日,康熙帝率从臣视察高家堰一带堤坝,强调如果挑浚通江口,必在淮水会合处修置板闸,发挥启闸闭闸作用,使黄淮均敌,可保无患。十九日,自天津入崇文门还宫。此次南巡历时七十一天,康熙帝年三十五岁。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康熙二十八年(1689)四月初五日,俄国戈洛文使团派使者洛吉诺夫至京,向清廷议定中俄边界使团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致函,内容有请中国代表团前去会谈,双方人数均应相等,相会地点应在两国边界之间。清廷决定在尼布禁会谈,并于九日派官同洛吉诺夫同来人携答书先往。二十六日,索额图、都统公佟国纲、都统斑达尔善和文达等代表离京赴尼布楚。行前,康熙帝谕以初议时,仍当以尼布楚为界,如俄国使者恳求尼布楚,可即以额尔古纳河为界。时戈洛文使团随带大批军队,康熙帝遂命随索额图陆路官兵为一千四百名,复命郎坦、萨布素等率水路官兵一千五百名前往,并通知戈洛文,说明原委,请其勿生疑虑。郎坦、萨布素、索额图、佟国纲等分别于六月十日和十五日到达尼布楚,因戈洛文未到,遂致函敦促。七月四日,戈洛文到尼布楚。五日,双方开始做会谈准备工作。八日,举行了第一次正式会谈。此后,双方代表在会上会下多次交涉。由于戈洛文态度傲慢,出言无礼,并拒绝中方方案,谈判陷入僵局,被迫休会。十日始,转为会外谈判。俄方因得到中方翻译、传教士徐日升和张诚的暗中相助,谈判遂继续进行。本次谈判历时十四天,在中方做出重要让步的情况下,双方于二十三日达成协议,二十四日正式签约,即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文本为拉丁文,两国使臣交换了经过双方签名盖章的满文本、俄文本和拉丁文本。条约共六条,其中,中俄东段边界的划分是最重要的部分。条约明确规定: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两国国界。这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理江流域的广大土地为中国领土。此外,条约还金属制造对越界侵略和逃人的处理、中俄两国人民相互贸易和尽行拆毁俄方所筑雅克萨等内容。条约还以华、俄、拉丁诸文刊于石,置于两国边界,以作永久界碑。康熙二十九年(1690)三月五日,工部规定:在额尔古纳河口和格尔必济河口分别立碑,二碑均高八尺、宽三尺一寸、厚八寸,正面刻满、蒙、汉文,背面刻俄、拉丁文。次年后,清廷正式立此界碑。《尼布楚条约》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奠定了了基础。它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龚贤逝世

    龚贤(1599-1689),又名岂贤,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清凉山。性孤僻,与人落落难合。工诗文、行草。自谓所作山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盖从董源筑基,一变古法,用墨浓厚,自开生面。尝自写小照,作扫叶僧,因名所居曰扫叶楼。所著画诀,言近旨远,精确不磨。与樊圻、高岑、邹哲、吴宏、叶欣、明慥、谢荪为“金陵八家”。著香草堂集。顺治十二年(1655)作万笏攒峰图。

    张诚撰写日记

    张诚(Jean Francois Gorbillon),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康熙二十七年(1688),他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派遣,与其他传教士一道来中国传教。到达中国后,努力学习满、汉文字。康熙二十八年,他与另一名耶稣会士、葡萄牙人徐日升被清廷任命为中俄两国边界谈判中中方翻译,并被授为三品官。在中俄尼布楚条约谈判濒于破裂时,张诚等向俄方代表晓以利弊,戈洛文等接受其议,同中方缔结了《尼布楚条约》。不久,张诚等传教士数次被召进宫,向康熙帝进讲几何学。他先后八次随康熙帝或其他大臣出行蒙古和东北地区。每次均写出了较为详细的日记,中文译为《张诚日记》,内含中俄边界谈判全过程、噶尔丹进犯喀尔喀蒙古、多伦会盟以及他同康熙帝的私人接触等。

    洪升演戏招祸

    《长生殿》一剧系清初戏曲作家洪升之作。洪升,字昉思,号稗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顺治二年(1645),从王士祯等名家学诗文。康熙时,为国子监监生。康熙二十八年(1689)七月,皇贵妃佟佳氏病危时被册为皇后,旋逝,谥曰考懿皇后。时值皇后丧葬期间,洪升约集演员等在私宅演出《长生殿》,违犯禁忌,为给事中黄六鸿等弹劾,遂以“大不敬”罪名入狱。后虽释放,但革去监生,在场观剧的好友和演员均遭迫害。当时人写诗说:“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康熙四十三年(1704),洪升漫游江南,在吴兴醉酒,落水而死。洪升著有《四蝉娟》等剧、《稗畦集》等诗集。他与当时孔尚任有“南洪北孔”之称。

随机查看

更多

Copyright©2004-2012 历史上的今天 sitemap